我的记忆力被狗吃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电影里边讲的唢呐班子,是我小时候奶奶经常说的洋鼓洋号。十几年前的村里,只要是家里有红事、白事的,都少不了唢呐班子的吹奏。说实话,我一直都欣赏不来,现在在电影里听到也只是觉得分外亲切,小时候什么都不懂的要凑进人堆里,用充满好奇的双眼去打量这些吹吹打打,凭什么吸引人们的眼球?说起来这些现在很少见了。在那时候,四邻八方的村里有老人过三年还会唱大戏(关中人听秦腔,一般大戏都会唱全本),这是自家儿女表示对已是父母的追忆。一般这种时候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会来听大戏,还喜欢叽叽喳喳的讨论老人在世时儿女是否尽到应有的孝道。想当年我和堂妹拿着小马甲,跟着奶奶绕桥洞去镐京看《窦娥冤》,我在戏台下打瞌睡,奶奶和妹妹看得津津有味,唱大戏的时间长,不过并不担心晚上天黑,凌晨两三点的乡间路上,我们可以晕晕乎乎的和很多村民结伴回家。过年过会村里会耍社火;每次都非常开心村上放电影,整个村的村民都拿着小板凳围坐在一起;村上的庙里过会,老人家会惦记着自家的孙子孙女给端碗面,都说吃庙里的饭吃了会身体好;夏天天旱太久,小孩子们会被召集到庙里洗石狮子,一边洗石狮子,一边嘴里嘟囔着求雨;还有很多很多小时候会做的事,现在也都很少见了。
电影里演员演的真好,焦三爷为天明第1次出活儿感到高兴,边喝酒边吹唢呐,充满了自豪与享受,整个人陶醉其中,唢呐吹着吹着酣然入睡。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原本醉心于唢呐的匠人为生计而四处奔波,有一些东西会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被大多数人遗忘。电影为什么不讲方言呢?听到被讲成普通话的关中方言,觉得别扭。电影的最后十几分钟里看到了钟楼、大雁塔、明城墙,游天明的妹妹劝他去城市发展,看到了他们的师兄师弟在为大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而忍受疾病、痛苦的折磨;在焦三的坟头,游天明一曲百鸟朝凤,两代匠人与唢呐之间的点滴历历在目,焦三毅然决然不回头的走向远方,谁又知道未来游天明又将面临着什么样的选择呢?
最后,也许个人执着抵不住时代的洪流,还有一些人在默默坚持,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