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流泪——观《我和我的家乡》

一边搞笑,一边催泪,《我和我的家乡》把欢乐和感动两种情绪调动到极致。
五个小故事,讲述了家乡为人熟知的变化。
一张医保卡,让农村和城市一样病有所医;一个人造的“外星人”,承载了农村富裕的梦想;一个支教老教师,让一代人摆脱了“文盲”的称谓;一个卖苹果的“负翁”,治住了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一个骗人的画家,用画笔画出了美丽乡村。
五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人感触深、记得牢,但是,影片让人感受最深的却是,一边被剧情弄得捧腹大笑,一边被感动得泪如雨下,哭和笑,在这片子里已失去了本来意义。
哭,不是因为伤心;笑,不是因为快乐。情绪复杂,难以言表。
家乡的变化,是一群小人物,谱写的华丽篇章。
在《最后一课》里,得了老年痴呆的老教授,记忆的碎片永远停留在家乡的支教里,永远记忆着学生期盼学校的样子。在他一家一户的劝说中,全村没有了文盲,有了知识,村里才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人才资源。
家乡的变化,是由一个个百折不挠的执着,凿山挖石开辟出来的阳光大道。
在《回乡之路》中,吃百家饭长大的乔树林,就像榆树一样,长在沙漠,扎根沙漠。成为富翁的乔树林,为了治沙,为了让家乡的孩子看到蓝蓝的天空,自己花钱种沙漠苹果,反复实验,反复种植,结果,沙治好了,自己却成了“负翁”。
看电影时的欢乐,有演员的演技和搞笑,更多是看到一个崭新的美丽中国;看电影时哭泣,是被小人物大作为的感动。
“神笔”马亮,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画家,瞒着妻子,不去俄罗斯深造,而是在乡村扶贫,用一支“神笔”,画出了锦绣河山。
扶贫攻坚这几年,有太多太多的“马亮”,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农村工作的经历,没有劳动生产的经验,但他们凭着一腔热血,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有人为之付出血泪,甚至生命。“马亮”们化腐朽为神奇,一个个贫困山村,从此走向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让人笑很容易,黄渤、沈腾张张嘴,就能让人笑得前俯后仰,但在这“见怪不怪”的时代,让人哭却是不易。习惯了“铁石心肠”的我们,很难被电影重击心灵。
因为,家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见证家乡的真实变化,所以《我和我的家乡》才能让人笑着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