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poce or Spark?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心灵奇旅整个电影看完带给我很多思考,但是还是要说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观点很模糊,不够到位。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为了更清楚,先概述一下电影的剧情,前方剧透警告哈。
——————剧情概述——————
主人公高纳是个中学乐团的音乐老师,他每天指导学生学习音乐、学习各种乐器,在电影的开头,他获得了学校的正式员工offer。但这并不是高纳想要的,去学校做老师,与其说是职业、事业,不如说是他为了给母亲一个交代,为了不要活的太难看,才做的事情。高纳实际的最爱是爵士乐,他梦寐以求是加入爵士乐队,在舞台上、表演。同样是电影的开头,高纳终于终于获得了一个加入心仪的乐队一起表演的机会,然后,令人吃惊的,乐极生悲了。。他跌到了井中。
他的灵魂被送到了通往“生之彼岸”的传送带上,同行的人告诉高纳,他死了。感觉到人生才刚刚开始的高纳当然不敢相信这样发展,吓坏了的他拼命的往反方向跑,阴错阳差的跑到了生命开始的地方(我刚想理解为灵魂起源的地方),生的起点,而且还被误认为成了导师。
在这个电影的设定中,人的所有心灵是在这里诞生的,工作人员会把这些灵魂随机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内向、自恋、健谈,等等很多性格,并通过各种培训获得在地球生存的很多必备技能。但是这些灵魂要想真的降生地球,还必须在导师的引导下,自发的产生一个“Spark”,才可以获得“地球通行证”,成为一个人的心灵。“Spark”获得的方式是通过导师一对一的带领小心灵体会人生,或是带着小心灵回顾他自己的一生,或是带着小心灵体会人生中的各种事,小心灵必须自己自发的产生“Spark”,或者是投篮球投入的一瞬间,或者是用水管扑灭大火的那一刻。
回到高纳,他被误认成了一个一生有伟大成就的医生,同时是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遇到的学生是心灵学院史上最最最最高年级留级生22号,是个超级老油条,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教导过她,却怎么也不能让她产生任何想要降生地球的想法——“Spark”。各种名人导师的各种教导已经在22耳朵里磨出厚厚的茧,什么意义、成就,什么体育、音乐,她听了就觉得累,根本想不通活着这么累为什么要降生世界。高纳一心只想着回到地球,参加他的演出,22又根本不想去地球,所以他们达成了一个奇怪的交易:“高纳帮22找到spark后,22把自己的通行证给高纳回地球,自己也从一直留学的循环中解脱。”可是,让22产生“spark”可太难了,无论是说教派,还是体验派,在她眼里都平平无奇,毫无波澜。
万般无奈之下,她带着高纳求助了心灵岛屿的“神棍”,“神棍”说可以带高纳回地球,却在过程中阴差阳错的把22降临到了高纳的身体里,而高纳降落到了一只猫咪身体里。情急之下,猫咪高纳只能求高纳22配合他找神棍拿回身体、找好朋友剪头发、找母亲改衣服。在这些过程中,22也趁机探索了为什么虽然人生中有很多困难、种种遗憾,但是人们还是努力地活着,也趁机感受了真正的食物的美味,感受了以为完全不喜欢的音乐的美妙……就当神棍就要修正之前的错误,把22送回学院,把身体还给高纳的时候,她突然就退缩了,她带着高纳的身体逃跑了,猫咪高纳拼命的追,然后被学院的工作狂戴瑞带回了心灵学员。
这时候,22惊讶的发现自己已经得到了“spark”,获得了“地球通行证”,但是高纳却说这是她靠过他的人生才获得的,不属于她,说她得到的spark只是平庸的活着,没有目标、没有意义。22被打倒了,她自暴自弃的把地球通行证送给了高纳,自己却陷入了“没有目标(purpose)”的执念里。得到地球通行证的高纳顺利的参加了演出,他的感觉不是开心,不是圆满,而是“就这?”。乐队老大却用寓言故事告诉他,你之所以是这种感觉是因为演出对你来说和以前做的事情都一样,你已经一直在做这些事了。回到家,坐在心爱的钢琴前的高纳,回忆起了人生的种种,爵士乐喜爱的启蒙、教学生音乐、父亲、母亲、22……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话伤害到了22,同时他也意识到他的一生已经没有遗憾。进入心流状态的高纳回到了心灵领域,找到22,还了属于她的“地球通行证”,告诉她:简单快乐的生活并不平庸,那就是你发现的spark,在地球上生活并不一定非要有什么purpose blabla。
电影的最后22终于降生地球,由于没了“通行证”的高纳本该前往“生之彼岸”,但是心灵学院却说高纳给了他们很多启发,所以给了个机会返回地球,迎接新生活~
————电影内容太长不看,以下是评论————
电影里的心灵学院是个蛮巧妙的设定,初始的心灵们必须获得一个“spark”才能降生。引导他们产生“spark”的一般都是一些很有成就的人,而他们获得“spark”通常都和爱好、职业等等有关系。这些呈现都给我们一个暗示,这个“spark”可能是这个人的天赋、或是说一生注定要从事的事业,是这个人的人生目标,也就是“purpose”。这也就是为什么22那么不想要降生,我都已经知道生下来要面对这么多kpi,我为什么要自找苦吃?这一点是影片带给我们的误导,也许是心灵学院对教育理念还不没想明白,让我们把“purpose”误以为成了“spark”。
影片里有一个例子,高纳的理发师朋友的理发技术非常好,高纳评价“他就是天生的理发师”,他肯定认为这个朋友的spark就是剪头发。但是之后才发现tony老师是由于生活所迫才走上理发师的道路的,本来他是想做一名兽医。
这个例子和高纳本身形成了对照。你会以为理发师朋友的spark是兽医,但是现实导致他成为了理发师。高纳的spark是组爵士乐乐队,现实却是在中学做音乐老师。这样看起来理发师朋友是不是更惨一点,高纳好歹从事的工作和spark都还是属于音乐的范畴,理发师朋友这扯得十万八千里远啊。但其实不是的,如果理发师朋友这么不开心了,怎么还能理的一生好发,被评价成“天生的理发师”呢?他应该从作理发师的过程当中还是感受到了快乐或者成就感,和客人聊天、给客人设计出帅气的造型,等等,这也许才是理发师朋友的spark。同样,为什么高纳过得那么不开心,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呢?因为他有purpose——参加乐队演出,这是他的purpose,不是他的spark。他的spark是爵士乐,但不是演出,他在平时练习、教书已经体验了很多爵士乐带给他的快乐了,但是因为purpose太过强烈了,导致他忽视了自己生活中的快乐。最后“表演”的这个目标终于达成了,他才发现不过如此,因为自己已经收获过太多爵士乐带来的快乐了。甚至这一生,都满足了,死而无憾了。
那么,所以这个电影是在告诉你多关注生活中点滴的spark,不要有“purpose”么?我觉得不是的。
尽管高纳最后觉得表演不过如此,但是他表演过了,他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在台上表演是怎样的体验,感受观众的欢呼,感受台下母亲的骄傲。他的purpose达成了,而同时他又意识到生命历程中有那么多让他快乐的瞬间,那么多spark。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两者都具备,高纳才觉得死而无憾。理发师也一样,理发师也许更灵活变通,他调整了自己的purpose,他的purpose很可能已经变成“让每个来理发的人都帅气/美丽的离开”,之类的。没有成为兽医虽然也许是他人生的遗憾,但是他已经在实现新的purpose的路上了,又有那么多个spark,为什么会生活的不快乐呢?
高纳确实是给了心灵学院启发。因为spark不应当被定义成purpose。但是电影最模糊的点在于,也许在spark和purpose这个点上矫枉过正了,否定purpose存在的意义。我认为,这两者都是需要的。也许spark是生之前在心灵学院培养出来的,但是purpose是要靠自己在人生中努力找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