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夜記”《十二夜》不僅僅是一出經典愛情小品

《十二夜》是一部很特別的港片愛情小品,當然小品二字不是指春晚的某種脫胎於話劇的表演形式,而是這詞的原義,即佛經中稱詳本為大品,簡本為小品,後來書信遊記隨筆等都稱為小品文。《十二夜》顧名思義是包含十二個夜晚,最後再緊接一個夜的輪回。不過如今都市裏燈光璀璨如同白晝,不管是室內室外,日夜之間的區分不再那麼明顯。《十二夜》的故事自然不太複雜,就是一對男女的戀愛始終,氛圍處理上可能像前幾年的港劇《瑪嘉烈與大衛綠豆》,只是沒那麼“悶騷”或單調。當中的很多夜,或長或短,可以沒來龍去脈,只是一個特定的情境,而夜與夜之間,是用一些愛情箴言,與第幾晚的標注隔開,如果沒有“夜”這個設置,可能這十幾場戲,很難有機連接在一起,這會讓我想起《東邪西毒》用節氣皇曆來作串聯,王導應該事先都不想結構,只拍一堆素材,後期再看如何組裝,而林愛華導演這邊,我相信她事前應該還是有整體“夜”的規劃,而在一些感情戲的描摹上,還會讓人想起《阿飛正傳》來,只是更為工整與迅捷,包括一頭一尾的謝霆鋒,似乎形成了一個環狀的封閉結構,這也容易讓人想起《阿》片尾的梁朝偉,不過他的戲,也只是眾多不確定因素導致的無心偶得。
我更願意把《十二夜》看作一出日記,或更準確的說,是一篇夜記。同時還是那個老問題,生活化與戲劇性之間的權衡,片中有很多特別有趣的地方,比如張柏芝和陳奕迅在床上相互評價對方的外貌,這場戲非常“去偶像化”,但不是刻意的扮醜,只是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來去除濾鏡,表現出偶像魅力之下的普通。有些段落裏,其實都是男女主角特別的挑剔選擇,比如吵架後在地鐵上評價新走進車廂的男生,哪個更適合做女主角昔日的“親密戰友”,以及為了挑選多套晚禮服而產生的矛盾……但也不得不注意到,其實第一夜兩人的相識中,有太多的巧合與誤會,事後還有多次補充,而這些戲劇性元素,被張柏芝事後總結成命中註定。這自然是編導的現身說法了,明明要生活化,但同時又不得不戲劇性,於是借女主角之口用命運來平衡兩者差異,甚至後面還要補一句,戀愛的人都是瘋的……
我必須承認我很喜歡《十二夜》,包括兩位主角當初的演技與狀態,但問題是,這種小品沒准只能偶爾為之,是精緻的下午茶點心,但不能每天當飯吃。我本來更想先以林導後面跟內地合作的幾部片子為案例,但她可能只會覺得,那都是內地的電影環境讓她無法發揮應有的才能。而我也只能有我的立場,有果必有因,《十二夜》非常出色,但影片對結構與戲劇性本身的忽視,可能也是導致後來和內地合作結果不夠理想的原因之一,當然她可能並不會這麼想。
《十》無疑會讓我想起《當哈利遇上莎莉》,那肯定是我最喜歡的愛情電影,雖然它的結構也不是那麼工整,最後還落到了所謂愛情電影的俗套,但還是有一句貫穿始終的關鍵語,那就是男女之間是否能做純粹的朋友?而這樣的關鍵字句,在《十二夜》應該是找不到的。另一方面,《當》中的男女主角也是永遠在聊天,但就跟《愛在》三部曲一樣,談天說地,無所不包,談性夢電影小說等等,這裏面可能還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十二夜》裏談的永遠是感情與你我。
我當然喜歡《十二夜》這樣的獨特存在,但更希望類似的愛情故事是有“線索”與完整結構的。比如說因為一個情境與契機,有人發現了一本陌生的日記或電腦文檔,不是每天都記,而是著重記了十二個夜晚,於是接下來一一展現。但過程中,這人發現“夜記”裏有兩頁是被撕掉了,而這撕掉的兩頁裏可能包含著故事中男女主角分手的原因……於是由一些並不太複雜的線索,這人去尋找那失落的兩頁,也是“兩夜”,這過程中,沒准發現兩頁裏包含的感情秘密,與這人自己也有關聯……
當然類似的所謂結構,除了安妮海瑟薇《一天》那樣的之外,還包括整個十二夜故事都發生在便利店以及附近,因為本來便利店就在《十二夜》裏讓人印象深刻,幾場分手戲都在那發生,連用微波爐熱東西都可以變成好玩的戲份,24小時營業,就跟麥當勞一樣,都更能容納夜的故事。當然我不敢在所謂結構上多花心思,因為這樣很容易被認為是匠氣,從而消解了現實性,與文藝價值。
遙記得當初剛聯繫上林導後,就直截了當的說了自己對於陳可辛導演的一些負面看法,雖然她當時也是直接懟了回來,但想來也是從沒遇到過我這樣的“怪胎”,請允許我加上引號。而且後來有日子沒聯絡,她也沒有像一些小肚雞腸人士那樣拉黑我,已經是天大的寬容。不過,也是視角不同,我不可能像很多香港導演那樣或者激流勇流,或者彆扭的入鄉隨俗,因為我就長在這邊,就算再折騰,也不可能有太多資歷與可炫耀的成績,除非不想幹了,不然必須找到一條既能適應現實國情,又能做出真正前所未有,超乎想像的電影來,同時我自認為早就找到,只是缺乏真正實現的可能性,因為這邊從專案開發拍攝審查宣發評價輿論等所有環節都存在問題。但也只能事在人為,畢竟你總不能等整個環境自動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