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有梦想,没问题;没梦想,没关系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21年的第一天,去看了《心灵奇旅》,用这样一部充满灵性的电影开启新的一年,真是再好不过。
电影很好看,影评却很难写,因为其中涉及的话题宏大又深刻,情节错综复杂,细节也非常丰富。但鉴于今年努力要培养的一个能力是“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想法”,我还是咬咬牙,决定逼自己一下。
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们提供了无限开放的空间供人们去解读。这部电影给我的启发不仅仅在于它最想传达的核心思想——“珍惜和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更让我深度思考了我们与自己、与这个世界、与彼此的关系。
在我看来,“主角”并不仅仅是乔伊与22,而是其中出现的每个人——他们彼此之间的碰撞构成了这场精彩绝伦的“心灵奇旅”。
Part 1. 三类人的碰撞与成长:
第一类人:以乔伊为代表,为热爱之事而投入——他们的生命因热爱而富有意义,并以此吸引和启发别人。
第二类人:以妈妈和理发师为代表,为别人的需要而投入——他们提供别人需要的服务,并默默付出关心与照顾。
第三类人:以22为代表,为生命中的幸福时刻而投入——他们没有目的,没有束缚,只是单纯地享受生命。
这三类人有着不尽相同的价值观,因此在面对彼此的时候,难免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其他人。于是碰撞与冲突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第一问:追寻热爱 vs 寻求安稳?
对于以妈妈为代表的第二类人来说,被社会认可和需要能够给他们安全感和满足感。因此乔伊的妈妈一再向他强调“获得一份被社会需要的稳定工作”的重要性。
在没有获得社会认可前,第一类人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一事无成”,但是这类人就是有承担这种结果的勇气——正如乔伊试图让妈妈明白:“钢琴不是我的梦想,它是我的生命,没有它,我的生活毫无意义。”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表达自我”。
这无所谓对错,只是个人选择。只要能够坦然接受自己选择所带来的结果,那么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便无需他人评说。毕竟,“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同样地,人各有其乐,我们最基本的善意,是不评判、不论断、不强求。
要挥洒生命的热情,要么做自己热爱的事,要么热爱自己所做的事。理发师无疑是后者,他也让我们看到:快乐与否,与“梦想”是否实现无关。
这也悄然为接下来的问题做好了铺垫:乔伊所追寻的,是热爱,还是执着?
第二问:热爱 vs 执著?
在去找月之风换回身体的路途中,化身为猫的乔伊一边对22吐槽地铁,一边憧憬着这次演出会改变一切。
但当演出结束,生活似乎并没有像他期待的那样发生巨大的变化、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乔伊对此不免有些失望和困惑。
通透的多西亚借着小鱼追寻大海的故事告诉乔伊:你所追寻的,一直都在眼前。可沉浸在失望情绪当中的乔伊,并没有完全理解故事的深意,思考着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地铁还是一如既往地令人生厌。并没有如他想象那般,因这次演出而有所不同。
他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追寻的,到底是什么?直到他看到22收集的那些小物品——这些物品并非第一次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为什么他没有看到它们,更不用说像22一样珍视它们?
“热爱”的光芒掩盖了那些小小的闪光时刻,对比之下,他误以为自己的人生灰暗无比。
然而恰是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刻,构成了我们漫长的人生——我们对那些微小时刻的否定,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月之风船长也曾告诉乔伊:“心流”与 “执念”之间,仅仅一念之差。
热爱是沉浸和投入当下的体验,而如果“想要更多这样的体验”就会变成执着,如同锁链一样把我们绑在过去的体验中。
此时,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到底,我们在追寻什么?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第三问:没有“追求”,人生就没有意义吗?
影片的前半部分说的是追寻生命的“火花”,后半部分在探讨灵魂的“目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乔伊已经悄然把“火花”与“目标”划上了等号,并以此来否认22找到了自己的火花这一事实。直到Jerry对此嗤之以鼻:“火花才不是目的呢!你们导师都这样,成天目的目的的,累不累啊?”
和当场呆住的乔伊一样,我们很容易把“生命的火花”与“生命的目的”混为一谈。
乔伊对钢琴的热情让他以为自己就是为钢琴而生, 认为那就是他来到地球的“目的”;而乔伊从未关注的那些小事,恰是22的火花——然而,在沉浸于“目的论”的乔伊眼中:“那不是人生目的,只是平庸地活着!”
活着本身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但当乔伊说出“平庸”这个词的时候,他就已经用记忆给生活中的事情下了定义、做了区分。于是一切都开始围绕着这个定义去运行。他开始排斥一部分体验,追寻另一部分体验。
生活本身并没有问题,是人们对它的定义造成了痛苦与分裂。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创作团队狡黠地告诉我们:灵魂不需要人生目的,火花也并不是人生目的,而只是帮助我们换得一张“地球通行证”罢了!凭借这张通行证,你可以尽情去体验人生。
执着,是与当下的生命失去了连结。忙着追寻一个并不存在的“目的”,就与当下的真实世界失去了连结。
生活本身并没有目的,探寻本身就是乐趣所在。
正如在影片的末尾乔伊对22说:“当你想要生命的那一刻,就有了火花。”
Part 2. 重新审视记忆的偏见:你的视角决定了你的世界的样子
就像前文提到的三类人一样,每一类人都是在透过自己的“滤镜”在看待发生的一切,因此每个人看到的彼此都是不尽真实和全面的。
那么,我们的滤镜是怎样形成的呢?是由过往的一切记忆造就的——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形成了“既定印象”,“既定印象”让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
就像——
乔伊在记忆殿堂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这不是我记得的样子”;
在去妈妈的裁缝店之前,乔伊的记忆认为“妈妈一定会觉得……”
在受到22启发后,乔伊重新注意到那些曾经被自己深埋的美好回忆;
……
我们的记忆,是带有偏见的。
梦想是我们过往记忆的产物,而生活带我们跳出自己的狭见,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但倘若我们仍然觉得现实不够好,想要追寻那个看似更加美好的梦想,那么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罅隙,就是痛苦滋生的温床。
热爱与执着也是如此——热爱就是热爱,没有那么多思前想后,只是全情投入。热爱从来都不存在于记忆中,而是存在于行动中。一旦被囚禁在记忆中紧抓不放,热爱也会变成执着。
莫让热爱成为执着,时光永不停留,我们也与时光之流共舞,永不驻足。
那么,“梦想”有必要吗?我想是有的。它存在的必要可能只在于为我们提供生命最初的动能,它持续吸引、推动着我们参与投入到创造过程,并沉浸其中——一旦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生活当中去,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换句话说:梦想看似是目的,其实是手段;而过程看似是方法,其实是目的。
就像影片中的“火花”一样,乔伊误以为那是他去地球生活的“目的”,但它只不过是能够帮助他获得一张“地球通行证”,从而得以体验更加丰富的世界的要素之一罢了。
Part 3. 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
更令我动容的,是那些“配角”们——他们是这部影片的配角,也是乔伊生命中的“配角”,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透过乔伊的世界,我们得以对他们的生活略窥一二。
乔伊的滤镜滤掉了他所不感兴趣的一切事物,包括那些出现在他生命中的人们。
通过化身为猫,乔伊被带出了自己曾理所当然认为的世界,听到了别人的声音:
——那个在街角杂耍的人是谁?
——康妮的小脑瓜里在想什么?
——妈妈为什么希望他能稳定?
——理发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自己曾经的限制。
在演出前,乔伊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爸爸生前的西装,妈妈的量体剪裁,理发师做的发型……那个难忘的夜晚,同样有他们的创造。
在送22去地球时,乔伊对22说:我陪你一起走——虽然无法抵达,但我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看到这里我瞬间泪目——那些能够陪伴我们的人,不都是如此吗?
诚如演职员表末了的一句话:感谢所有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导师们。
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们,也像是那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闪亮与否,全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他们。
每一个闪光的小瞬间构成了我们闪闪发光的人生,而每一个闪光的个体构成了我们闪闪发光的世界。
很喜欢Jordan Peterson在《人生十二法则》中的一段话(观看链接:https://b23.tv/OchuBD):
作为一个个体,你有一束光,你必须把它带到这个世界。如果你不把它带到这个世界,世界将成为一个更加暗淡的地方。那是一件糟糕的事——因为,当世界成为一个暗淡的地方,它会变得非常非常非常黑暗。
As an individual, you have a light that you have to bring into the world. And if you don't bring it into the world, the world is a dimmer place. That's a bad thing. Because when the world is a dim place, it can get very very very dark. ——Jordan Peterson《人生十二法则》
没有了你的光彩,世界将变得更加晦暗。
The world will become dimmer without your spark.
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发现每个瞬间的光芒,
发掘每个个体的光芒。
世界将变得更加明亮。
感谢正在阅读的你,让我的世界也明亮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