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理想的双向覆灭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说实话我挺年轻的,没有感受过那个年代的转型之痛。
看《钢的琴》是因为我去看了《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剪辑,里面大量引用了这部电影的画面以及立意。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这段时间,但我还是能够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也出生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大工业城市,钢铁,砖墙,废旧工厂,倒卖,包工头以及对那个时代对文艺理想的普遍化追求,仍在现在逐渐平息了的生活中有迹可循。
葬礼上,死者的亲人要求换掉他们唱的《三套车》,改为“喜庆”一点的歌。用这个场景来开头,就像标签上写着“喜剧”,我却没有笑不出来一样。所谓“喜剧”还是指生活本身需要轻松愉快,但深埋背后的还是崩塌和远离的悲恸。
钢的琴,我开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拆分钢琴这个概念,看完以后才知道,原来是真的钢的琴。钢铁工厂的苟延残喘,下岗工人的无奈挣扎,为了挽留女儿,他做了一架钢的琴,从在学校偷着练琴,到纸琴,到偷琴,到钢的琴,一步步的走下来是生活和理想的双重逼迫。
电影里的歌舞元素非常之多,电影以此来展现那个年代沉重却生动的基调,印象很深的有胖头的女儿被欺负了,怀孕了,他们一帮人终止造琴,拉扯过后,一起拿着棍子去找那个小青年,却在找到以后,选择了放他走。这里有很浓重的江湖的帮派团体气息,也很好的突出了那种共患难共沉沦又共生长的一帮兄弟的情感,他们是一个集体,各种感情混杂其中,如果真的有什么隔阂,总会在某个需要一起出力的时间消失殆尽。比如陈桂林要留下女儿造钢琴,比如胖头要去找小青年算账。
很有感触的一幕还有他们在看两根承载着太多回忆的烟囱倒下的时候,没有人说话,点上烟,一声爆破,革命啊奋斗啊工厂啊青春啊,就崩塌了。“直到大厦崩塌”。就是这样的,无论他有没有认真去考虑把烟囱留下来,去绞尽脑汁的改造,去动员,被遗弃了的东西就是被遗弃了,利用以后的毁灭,仿佛是不可告人的销毁,而任他留下来就是一种耻辱。
电影的画面感挺好的,虽然是10年的电影,但该有的质感并不差,大幕拉开,冰冷的灰黑色调和滑稽的东北语言,每一个镜头都没有浪费,零零散散的,毫无规律的,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所有人的故事。
被牺牲是很正常的事,尽管你是长子,嫡子,支柱,希望。当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还是会被抛弃。但你在这样捧的高高的环境下长大,太多的艺术感理想化刻在了骨子里,所以在被戳破了彩色泡沫后,会黏黏糊糊的痛彻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