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历史脱离感

简单写几句
看完《八佰》的整体感受是一切都似乎是虚构的故事,无法真正感受那段历史,走进那段历史。
1、故事与人物
专门去查看了一下八佰真实事件,还有对应的人物。因为首先感到脱离的是杜淳演绎的谢晋元的南方口音,所以专门查了一下谢晋元这个历史人物,广东梅州人,也就是客家人,并不能真实了解谢晋元是否是说普通话还是客家话,但绝不是操着一口“广普”。每一个被导演创造出来或还原出来的人物,这些士兵,导演的选择在我看来可能有些问题。他们不是贪生怕死的逃兵,就是没有战斗力的士兵,可能导演想表达一种人物的转变,主题的升华,从害怕到舍生忘死,从个人主义到家国精神,但在我看来,恰恰是这样的人物选择,也是导致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脱离,看不到真实的士兵,没有任何落地,情感无法被触动,也无法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每一个外在视角的人物的作用也只是起了视角作用,没有任何情感联结点和其他作用。而这些外在的视角反而让观众更加远离了这段历史。
特别是几个看似是主要角色的视角,他们的视角是乱的,他们的人物弧线也是虚无的,情感触发点也是突如其来的,没有原因。自然而然的,这部影片的主角视角出现了问题,所以主题的展现也就出了问题,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主题的升华。所谓看到的泪点,所谓的主题升华都是营造出来的氛围,没有真实的情感触点,让观众看到人物身上的精神。
再说到故事,故事的结构没有问题,整个故事的完整性是很好的,所以看电影的时候是会流畅的。但是在我看来,讲故事的视角出现了问题,还是回到了人物上;另外就是创造出来的几个隐喻,皮影戏的应用和马的应用,也是可有可无的,会发现删去了这些道具和氛围戏,讲故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是少了影像的氛围和视觉的表达。但又是这样的表达在我看来没有应用的更好,因为可有可无,所以视觉表达没有对应的更好,就会显得有点没有来由和多余,并没有对影片带来多大帮助。
因此,我并不能理解导演希望是通过这部影片想表达的主题内涵,是仅仅还原这段历史吗?还是对战争的反思?还是有其他寓意?
2、美术和视效
《八佰》始终无法让我入戏以及进入到这段历史,除了故事的讲述之外,还有就是场景的重塑感太强了,美术感太强了。灯光的氛围营造让整个历史场景的还原过于华美和虚无,江两岸的对比,一个是法租界的灯火辉煌,另一个是黑暗的战地,但是这样的对比的意义又是何在?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如果想要观众真正了解这段历史还有那些为了守卫上海的战士,故意用光影去营造的高大的英雄形象,把姜武的角色放大,太舞台感,没有了真实,就会有历史的脱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