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作高深的暴力游戏
无缘由的暴力自然比有缘由的暴力恐怖得多,你不知道这样的暴力会降临到谁头上,可能下一秒你就成了受害者,如片中人物一般,被擦肩而过的路人一枪射死,又有可能下一秒你就成了加害者,在空空的走廊里四处游荡捏着藏在兜里的枪寻找目标。对比格斯·范·桑特与阿兰·克拉克的两部片名相同、表现手法也基本一致的长短片,后者自然是无缘由的暴力,而前者相比之下则应是有缘由的暴力。在这两部作品中,导演让摄影机模拟第三视角(观众视角),长镜头不急不缓跟随着画框中的主角,进入暴力现场,让观众与主角体验了一场场杀戮。在长片《大象》中,爆发的能量在压抑的氛围中不断隐藏,枪杀不是能量的释放反而是其的积累,到最后电影在一个后推位镜头中戛然而止,积累的暴力负能量却无发泄之处,如毒气一般在观众心中蔓延开来。而在这部短片《大象》中,导演隐去了凶手的作案动机,以无缘由的恶意代之。
从“无缘由的恶意”这一点说来,短片《大象》似乎是要更加冰冷无情的,然而导演实际上偏离了“无缘恶意”的母题而倾向到了长镜头对屠杀的猎奇展示上,这对观众当然有一定程度上的刺激、震撼、吸引力,可刺激了震撼了之后,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呢?以空洞的方式推动发展,疲软的长镜头走到划定点再用枪声颓然一击,属于暴力的力量也因为铺垫的缺失消失在僵硬的影像之中,还有不少开枪特写、短镜头人物游荡(多是凶手逃离)的片段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而我作为一个观众,除了导演赤裸裸呈现出来的,仪式般的死亡外什么也没感知到。
“真实事件改编“这个附加属性无疑给短片本身再添上了一层恐怖的阴霾,我没有去了解本片的故事背景,也不能断定说“这世上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杀人”,但在导演的处理下,真实事件改编似乎与长镜头一样,只是用来抵达其猎奇目的的手段而已,而且无论导演是不是有意为之,它都不经意间滑向了俗套的善恶对立,而现实可复杂多了。这样的表达,似乎不可避免的有几分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特别是导演还忍不住要在杀人后给尸体一个“悲悯凝视”(即尸体的俯视镜头),这或许是想体现几分人道主义精神,表达对枉死之人的同情,但本片的情感基调毕竟还是冷峻的,这样的暖表达哪怕只有一点,不到五秒钟,也足以割裂了其情绪与形式,最终沦为一场无病呻吟、故作高深的暴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