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扯远了的影评

有人看姜子牙,说是康德大战边沁:是彻底遵循心中崇高的道德律,还是为了社会整体最大幸福而容许一些恶。毫无疑问,姜子牙太康德了,自律,较真(强迫症),圣母心,这个譬喻很恰当。但是我觉得把静虚宫说成是边沁就不那么好。这种二元对立没法体现出姜子牙与静虚宫的纠缠关系。 姜子牙代表的是启蒙精神。现实的具体的人,取代了抽象意义上的、彼岸的“人",人心中的道德法则高于上帝的权能。康德仍然是虔诚的新教徒,但他所信奉的上帝高于教会〈想想静虚宫带着面具的众门徒们!)。自司各脱、艾克哈特以降,God越来越高出天际(transzendent),而俗世越来越被重视,信仰之崇高才能孕育现实之关切。姜子牙看似离经叛道实则继承正统,看似拘于一人实则心怀天下,打倒旧权威(天尊),终成众神之长。因此,姜子牙这一形象很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基底一一启蒙精神。 而从封神题材中发掘出这一启蒙精神,恰恰是切中了殷周之变的时代背景。殷人敬上帝,率民以事神;多人格崇拜,先鬼而后礼,颇似莫西“勿设偶像"时巫神丛生的局面。武王以一隅得天下而不得旧民心,是民渎神威,新王朝不仅摧毁了旧政权,也带来了中华文明的信仰危机。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更要从信仰上“正名”,确立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周公要找出来一个比殷人的上帝更高的权威,那就是天命。“天命靡常”,“天何言哉?”,天命(就是电影中“师父的师父的师父”)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者自能得天命,治天下。天尊象征着武王,姜子牙象征着周公,影片结尾姜子牙忤逆天尊,实则在意料之内。 看姜子牙踏上天梯,便不禁想起“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结尾姜子牙念出一句“还有一锁未断”,便料到结局是“绝地天通”。在好莱坞式的剧院里讲出中华故事,传统价值意外地与启蒙精神合拍,一中一洋,一古一今,对位法般地交织在一起,令人拍案叫绝。或许剧情表现欠缺,但姜子牙这一立意之恢宏,属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