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家乡之作(微剧透,慎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五个小品,组合成一部电影。核心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脱贫攻坚的成果,五个小品各自代表东西南北中。神笔马亮——东北,北京好人——北京(中),天上掉下个ufo——贵州(西南),回乡之路——陕西(西北),最后一课——浙江(东南)。
从搞笑程度来说,神笔马亮>北京好人>最后一课>天上掉下个ufo>回乡之路
从故事深度和表达来说,最后一课>北京好人>神笔马亮>回乡之路>天上掉下个ufo。
按五个故事的顺序来品评
《北京好人》
葛大爷还是你大爷,表演功力自然没得说。整个剧情围绕用医保看病这件特别生活化的事,所以这个故事也是五个单元里最接地气的,跟张北京这个人物一样接地气。这里面有很多地方体现张北京这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立体和饱满,比如最后听说能报销第一个想的就是把钱要回来,非常真实。
《天上掉下个ufo》
这个故事唯一支撑我看下去的就是黄渤叔叔的表演,由黄渤叔叔演手工耿真的太合适不过了。至于剧情真的……看得越来越迷,我座位旁边的情侣这个单元没看完直接走人。最后的爱情线画蛇添足了,没有说服力,不加还好,加了更差了。佟丽娅的加入,让人感觉瞬间穿越到《第101次求婚》。
虽然有人说看完这段很担心《唐探3》的质量,说实话我觉得不至于,因为毕竟这两个用心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个人系列代表作(以后还要指着这个ip挣自己的大钱),一个是为了交作业的其中一个片段。
《最后一课》
范伟老师的表演可以打10分,不愧为金马影帝。一开始,徐峥和范伟的对戏,让我以为这是两个金马影帝的对决。但后来发现,原来是范伟老师和“小范闲”的精彩pk。最触动我的一点是,范老师患了老年痴呆后之所以最忘不了他在望溪村给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课,是因为那是在最后一堂课想给学生拿颜料却没完成的遗憾。由于下雨,范老师努力用扇子护住给学生的颜料,没想到还是摔倒了,摔倒后所有颜料顺着水流下去变成了彩色的溪流,那一刻,我看到了范老师眼里的落寞与难过。那不仅仅是一盒颜料,而是老师热爱学生、热爱课堂的一颗赤诚的心。那是最后一堂课了,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这个遗憾了。
这段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共鸣感,因为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对自己好过的老师。希望好老师们永远健康快乐。
《回乡之路》
开头“让中国的每一个人吃上最好的苹果”这句话雷到我了。我不想评价俞白眉,因为俞白眉一直都这么差。整体空泛,就像写作文一样,拼命想把立意拔高,却没有逻辑清楚的故事情节线和饱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支撑。跟《银河补习班》差不多。
《神笔马亮》
“我老公考上列宾了,他不稀的去,因为他有了更伟大的事业,为了人民。”我总觉得后半句从马丽嘴里说出来这句话怪怪的。可能喜剧演多了,有刻板印象,所以突然主旋律,让人有点儿无法入戏。如果这句换成类似任长霞这样的人说,会让我信任感十足,但可能又不搞笑了。而马丽所演的人物(原谅我忘了这个电影人物叫什么名字)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想过好自己生活的人。可这样的人,有错吗?
话说回来,除了主旋律的部分,其他搞笑的部分还是正常发挥的,这是搞笑最不尴尬的一个单元。顺便说一句,马丽和沈腾的大鹅合照的部分太温馨了,而且还是在马冬梅最爱的向日葵花田里。最后一句,马冬梅和夏洛要幸福!!!
五个故事放在一起比就是公开处刑,导演、编剧、演员功力高下立判。俞白眉团队和陈思诚团队一下就暴露了水准,不过从演员角度来说,陈思诚团队的演员整体技高一筹
五个单元,如果分别打分,《北京好人》7分,《最后一课》8分,《神笔马亮》7分,剩下两个各5分,不分高下。平均下来6点多分,看在主旋律的面子上,再加一分,7分吧。
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取决于你看完电影之后,隔一段时间你对这部电影的感觉。看完电影之后隔3天还愿意想起来,就算不错了;隔上一个月再想还觉得回味无穷,就算是好电影;隔上几年想起来依然想再看,甚至看完还有新的体会,就称得上是经典了。好的电影经得起推敲和思考,经过时间的沉淀,反而愈加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