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能夺冠吗?

本应在春节档上映的《夺冠》,却成为了国庆档的急先锋,从9月25日起率先点燃了票房争夺战的烽烟。 就在上映第二天,我就连看了两场。倒不完全是因为它承载的时代记忆触动了怀旧心理,也不完全因为它高扬的拼搏精神沸腾了热血。  ▲图片来源于豆瓣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因为我怀疑是自己漏过了三位主教练(袁伟民、陈忠和、郎平)中两位教练的名字,我不相信那位“不需要介绍了”的袁伟民教练(吴刚饰)始终连姓也没露一个,而从陪打教练到主教练的陈忠和(黄渤饰)始终只能有“陪打教练”或者“你”这个称呼。 然而两遍看下来,我不得不信了,他们,连同1980年代中国女排的队员们,在片中确实都是“无名英雄”!连我们这些与她们同时成长,当年读过著名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的观众都难以将影片中人物与原型对号入座,今天的年轻观众恐怕更会看得一头雾水。相对于新一代中国女排队员不但有名有姓,而且都以真人入戏,你不觉得这对老一代的队员不公平吗? 这是我不解的地方之一。  ▲图片来源于豆瓣,图为演员吴刚  ▲图片来源于豆瓣,图为演员黄渤饰演的中年陈忠和,正在鼓励中国女排队员 但如果你认同中国女排值得以一部电影致敬,甚至你还觉得这样一部礼赞中国女排的电影已经来得太晚了的话,你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不解。 为什么最早官宣的《中国女排》要变成现今的《夺冠》?“夺冠”可以概括中国女排的精神吗?可以代表体育精神吗?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更不用说《夺冠》本身就包含着对体育赛事举国体制的反思——夺冠不是体育的全部,用影片中郎导的话说,“她们不但要成为优秀的运动员,更要成为优秀的人”,“排球不是她们的全部”,这恰恰构成了对这个片名的消解和自讽。 据说《中国医生》《中国北斗》都在创作拍摄中,而更早的“中国骄傲”,却要改成这样一个难以自洽的片名,这是着实让我不解的地方之二。   ▲图片来源于豆瓣 不解归不解,但《夺冠》作为体育竞技题材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的——对于心底多少有一种“女排精神”情结的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们尤其如此。想想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杯冠军时举国若狂的情景,想想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在世界女排史上创造的第一个“五连冠”,她们开创的何止是中国体育的光荣历史,承载的又何止是一项体育赛事的荣耀! 在百废待兴、事事不如人的改革开放之初,正是中国女排为国人注入了无比强大的信心和力量。“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一个青春时代的口号,团结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成为了中国重回强国之林的先声。 冲着这份情结,《夺冠》就值得一看。何况它还颇有看点,颇有所谓新主流电影的特质——严格说来,与那些以市场价值为根本取向而打着主旋律幌子的电影比较起来,它是正真八百的主旋律电影,只不过同时它也具有商业大片的潜质罢了。这正是这部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  ▲图片来源于豆瓣  ▲图片来源于豆瓣,白浪与“队友们”赛场互相鼓劲 中国女排30多年(从1980年到2016年)升降浮沉的历史,人物众多,事件纷繁,而且比赛场景总体上的趋同单一确实给电影创作带来很多难点。《夺冠》用一号人物郎平(巩俐饰)贯穿全片,用3位主教练、3场赛事(1981年日本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2016年里约奥运)来结构成比较完整的故事。表现手法既中规中矩,叙事方式也符合宽广的年龄群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心理期待。 影片没有太多炫技,但取材、剪裁、叙事还是显示了功力,赛场与观众、场内与场外、国内与国外镜头的不断切换,甚至穿插赛场直播、黑白画面,有效地化解了平铺直叙的枯燥,使得135分钟的电影仍能不断形成兴奋点、泪点。比如,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宋世雄那虽不浑厚也不优美的解说音响起来,依然能令观众激情澎湃。  ▲图片来源于豆瓣,图为彭昱畅饰演青年陈忠和,与中国女排打成一团  ▲图片来源于豆瓣 说到泪点,1980年除夕夜直至1981年大年初一凌晨,教练对姑娘们的魔鬼训练似乎少了点人性化,但是当姑娘们来到餐厅时,看到她们的爸爸妈妈在等待着她们——正是教练派人接来了她们的亲人,而教练这时却只是在窗外凝望着她们亲人相逢。这时你才理解这位严格教练内心的柔软。我担心这个时候会有一番滥情的抱头大哭,好在却只听到一个姑娘轻轻叫了声“爸爸妈妈”,然后就是亲人喜极而拥。 又如,郎平送给“陪打教练”的那件一个袖口大一个袖口小的毛衫,是每个姑娘在艰苦训练之余共同织成的。而队员们凯旋时碰上“陪打教练”时,他穿着的正是这件毛衫,这些生活化的细节,也是动人的。 1981年万人空巷看世界杯的情景,特别是夺冠后人们打着灯笼火把涌上街头、广场一幕,时光荏苒,此情难再,一定也会让你产生无限感慨。 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后,两位惺惺相惜的教练,通过电话分享国歌升起那一刻,当会令你无言而动容——不过那位“陪打教练”在家中观看赛事的那台老黑白电视机,略微有点嫌过了,还是与时俱进换成大屏幕LED的好。  ▲图片来源于豆瓣,中国女子排球队中巴大战击掌  ▲图片来源于豆瓣 影片在节奏的把控和音乐的运用上也有可取之处。1981年和2016年两场赛事、两个巅峰之间,通过2008年的失利过渡,使情感张驰有致。两代教练理念和方法、两代女排队员精神面貌的对比,构成了影片的张力,也自然会引导观众去思考体育的本源精神。音乐也能在总体铿锵激越的基调上,穿插一些抒情的段落,不是那么满,不是那么震耳欲聋到底,片尾主题歌更是出人意料的深情款款。这些都称得上成功。  ▲图片来源于豆瓣,图为巩俐饰演的中年郎平  ▲图片来源于豆瓣,图为郎平女儿白浪,饰演青年郎平 巩俐、黄渤以及郎平女儿白浪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巩俐饰演的郎平,在担任美国队主教练战胜中国队时,爱国心与职业精神造成的内心冲突,以及担任中国队主教练后所体现的大将风度,如改革论证会上的干练果敢、一往无前,大赛前的独自徘徊、梦回老队,赛场上的运筹帷幄、临危不乱,人物性格和心理都被巩俐表演得丝丝入扣,成为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 当然,影片还存在口形对不上台词等不足。不好说《夺冠》一定创造了体育赛事题材影片的新高度,但它在平衡主流价值和市场价值上还是下了工夫的。它会有观众,但能否夺冠,则尚须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