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分析这部因为一个人被硬生生剪毁了的“佳作”

相信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些“不协调”的感觉吧,没法子啊,作为一部描述中国女排的电影,看完了电影,第一代老女排除了郎平你叫的出几个人的名字?吴刚扮演的女排主教练叫啥?彭昱畅和黄渤演的那个陪练叫啥?是不是觉得奇怪了,这么一个介绍女排夺冠的电影居然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么重要的几个人物都不配有名字吗?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彭昱畅和黄渤演的那个陪练——中国二代女排灵魂人物,主教练陈忠和。因为他对于电影中对于他的形象被激怒,认为和他本人不符,结果上告中国体育总局,最后由总局施压,使的影片甚至不能使用“中国女排”这个名字,只能改为“夺冠”!
而接下来的一切导致这部影片硬生生的从一部我心目中应该至少是8分以上的好电影在看完后我只打了6.5分的低分。实际上在现在的《夺冠》中,一代女排的戏应该是全片中拍的最好的部分,因为相对来说还是最完整的,很完美的还原了在那个大体工年代,女排的队员们为了拿下金牌对自己的那种狠!除了观众不知道教练叫“袁伟民”,小福建陪打叫“陈忠和”以及各个女排队员的名字外。(当然,一部分镜头的删减也导致了一些台词后期被改,明显看得出嘴型和台词不对)
然后就不对了,因为陈忠和事件,导致了第二代女排,也就是陈忠和在中国女排第一个低谷期接手女排,带领赖亚文那一代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神奇3:2逆转俄罗斯女排的整整一代人的戏没!有!了!别说没拍之类的话,当时甚至宣传照片上都有黄渤扮演的陈忠和完美重现现实中夺冠后狂放怒吼的镜头。所以这一代戏一定是拍好的,现在这代戏完全的消失导致全片前后脱节非常的明显。直接从一代五连冠跳跃到了北京奥运会输给郎平带队的美国女排……
然后就是较为完整的第三代中国女排,其实总体还算好,郎平在女排第二次低谷时回国接手,在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重新带领中国女排走向巅峰的故事整体还算完整。但死去的7号那场戏真心让我唏嘘,不知道陈招娣的家人看到依旧名字都没有的戏会有什么感受……对了,说个电影里没说的事情,这位体坛首位女将军(少将)在火化后,她的骨灰里实际发现了5枚钢钉!可见那代人为了国家,对自己有多狠!而且因为缺乏了第二代的铺垫,导致影片的上下部分脱节情况还是严重,例如郎平电话里说的“亚文,把青年队的成员全部改为国家队”这句话时,我边上就有女孩子问她男友“亚文是谁?”(二代女排队魂赖亚文欲哭无泪)……
而且因为二大主角之一的戏份被大量删减,再加上巩俐演的实在太好太像,导致影片颇有种“郎平传”的感觉,甚至超过了“中国女排”的比重,另外郎平和陈忠和的对话因为许多镜头被删,不得不进行修改,也让部分镜头显得多余莫名,部分台词对话感觉有些突兀。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因为一个人的抗议造成了公映版硬生生的下降了数个档次,或许那个这辈子都没可能看到的“导演剪辑版”会比现在版本好上太多太多,但一切都只能是梦想了……
最后的补充:和几个电影圈的朋友讨论后,其实不应该责怪陈忠和,这点向他赔礼道歉,因为作为一个体育圈的高位者兼中国女排的奠基人之一,无论是于公于私,自己的形象被如此的修改“丑化”肯定接受不了,这点可以从《建军大业》被红后人如此批评也能看出一班。那么这个责任看来看去只有在编剧的手里了,他不应该为了烘托全片的气氛而将一个可以地位不低于郎平的人物(尤其是本来就是他和郎平的双线铺陈,到最后二线合一)大改特改,而是应该通过其他手段来营造气氛。同样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体育电影《绝杀慕尼黑》这点就做的很好。
标题就不改了,这个人不应该是前面说的陈忠和,应该是这部影片的编剧。
又查了一下,这个编剧同时还是《李娜》的编剧,千万别又改编坏了……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