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了一篇影评,宇宙的熵增加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毫无疑问,这个标题是一个笑话,其笑点在于——宇宙中的物质无论做什么运动,最终都会增加整个宇宙的熵最终导致热寂。我们换句话来说这个笑话:我失手摔碎的盘子恰好缩减了宇宙最后一丝生命——当然了,这些笑话揭露的理论实在是无法让人可乐,仔细想一想吧,无论我们在宇宙这个庞大浩瀚的系统中如何自处,最终,我们都推波助澜的导致宇宙寂灭。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通过某种能力或者某种科技能够整体的降低熵值,那会是一副怎样的光景?
现在克里斯托夫诺兰的新作——《信条TENET》——试图向所有人去描述熵增和熵减的威能,高熵与低熵世界的异与。
1
我们毋须怀疑诺导的能力——通过《星际穿越》诺导已经证明了商业片导演在充分考虑与参考科学顾问的意见后能够在商业娱乐、视觉满足和科学理论间达到一个惊人的新高度与平衡——不过可惜的是,在拍摄《信条》这部电影时,诺导很有可能忘记聘请科学顾问了。
我们回顾下热力学第二定理:“ 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 ”其极不严谨意思大概是——无论你整啥活,这熵这玩意吧~总是增加的,就算是不增加也不会减少。这么看来,似乎电影里描述的熵的概念是否是彻底错误的?熵到底是否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增加?我们是否能够降低熵?
严格意义上说,电影里的描述理论并非是错误理论而是过时理论,熵确实是少数与时间有关的物理量,但并非随着时间推进而增加——随时而增是早期提出熵这一概念时便于理解而提出的说法,实际上熵的增加并非由时间决定的——在一般的描述中,熵用来形容系统的混乱程度,但是我更喜欢的说法是:“物质中的能量就喜欢瞎j8跑,能量跑的越欢腾、跑的越远,熵就越高,熵是用来描述能量的散佚程度(上述说法来自果壳文章,有兴趣去果壳搜索信条)”——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描述熵的增加原因恐怕是熵是用来描述系统中能量的随机排序分布状态的表述(可能描述不精确),由于物质在量子层是不可测试,因此能量如何排序分布是完完全全的随机事件,但是,出现高熵分布(高散佚程度)的概率要比低熵分布(低散佚程度)要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高的多(所以理论上来说自然出现低熵并非不可能),因此在我们宏观去观察时便会发现:破镜永远不能重圆、倒热水永远不会结冰、牛奶永远和咖啡充分混合(并非完全不会,不过这种概率低到哪怕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便开始进行尝试一直到宇宙毁灭都不可能会成功)。
2
那么自然状态几乎不能得到低熵状态,那么人工干预是否能够降低系统中的熵?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正在看影评的你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空调在制冷的时候空气中的熵就降低了、放进冰箱的快乐水中的熵也降低了——但是,空气穿越了吗?或者是你冰箱中的快乐水喝起来把你嘴烫了?如果按照电影的设定逆转熵的状态可以穿越时间的话,那我赌两毛钱格力空调肯定就是电影背景中的幕后黑手(灭世元凶就似李!董小姐!)。
看电影中的视觉描述和效果,我深深怀疑他们需要的是一台...庞加莱回归机?
3
废话了那么多,说回电影,一句话描述下——算是有点意思,总归还差点意思,最后有点没意思。
整个观影过程中的拍摄手法可以用“平铺直叙”来描述——镜头整个故事中几乎就没有离开过主角身边(通过镜头推进完全是线性的)——导致了在故事线索中的确有相互穿越逆转,但是从观众主视角来看剧情可是完完全全的一本道。看完电影后我恍惚的一阵子:就这?这就完了?嚄~还真就完了啊!?我整场电影都在等所谓想象中的“最终的时间逆转”啊!结果结尾就来了一群大兵(疑似四等人?)在俄罗斯腹地玩了一把killzone密集推进就完事了(讲真美国佬对俄罗斯本土作战就这么大执念?)?
本以为结尾能够像我想象的一样俗套,比如:莫名其妙的算法就运行啦,随随便便的脏弹就爆炸啦,理所当然的世界就完蛋啦,然后黑哥哥又一次回到剧院玩祖母悖论枪战啦之类(咦?我为什么要说又一次?)这样的结尾俗套吗?当然俗套,但是要是能结合时间穿越的背景难道不能玩一出花活?不能吗?看看人家魔法特!
我是真的不想看这么一部电影结尾居然是以算计了三哥(jie)为结尾,虽然呼应了剧情和主题,但是很明显收尾点题力度不够!这非常不诺兰,看看《记忆碎片》吧!看看《致命魔术》吧!再看看《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好的电影会看完,但是好的故事却不会随之结束,但是很可惜,这一次故事结束的比电影来的要早。
4
反过头来,说一些电影中挺(wo)有(xiang)意(tu)思(cao)的点,比如逆转后什么不能呼吸空气?为什么?氧气为什么不能进入逆向的肺?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减熵后的一切是相反的,这个相反似乎指的是反物质与物质的相反,电影中也提到了不能接触自己——但是反物质不存在"相对反物质"——如果穿越后的自己和穿越前自己的关系为物质与反物质,那么穿越后的自己(反)和穿越前的整个物质世界(正)也应该相互湮灭——在主角穿越后的一瞬间物质间的湮灭就已经开始了,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直到一方的质量被彻底消耗殆尽,但是电影并未出现见光死的情况,所以反物质一说应该不成立。
如果是逆转了物质手性(镜像反转)似乎一切都能说的通,解释了无法摄入反转手性的氧,但是这个爆炸会造成低温伤害又他娘是怎么个一回事呢?电影又给出了解释——逆转后的世界熵是相反的,但这又造成了见光死的场景——主角们穿越后会被太阳用极低温瞬间冻死...
最后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实践穿越技术本身,和其他电影设定里需要耗费大量能量、需要严格控制变量、有一个超巨型控制室的时光机器相比...电影里的穿越时间只需要一个回转门就搞定了?不但绿色!而且环保!更可怕的居然还无污染?!
老实说,这样随意的穿越过程不由让人怀疑那个回转门...其实手动转也是没问题的...我上一次见能随意穿越时空还有手动档的还是那个嗡嗡响蓝色小盒子...
5
enmmmm....我决定放弃思考,看电影就完事了,但是“时间钳形战术”的出现让人不寒而栗:这...这就是武装社畜终极鬼畜莫比乌斯地狱啊!以前是打枪996挨枪icu——好歹996还有一天假!这下可好了上班直接早九点到晚九点——穿越时空“咻~”——晚九点又到早九点...
...看到这个设定我气得浑身发抖,大热天的全身冷汗手脚冰凉,这个电影还能不能好了,我们雇佣兵到底要怎么活着你们资本才满意,地狱空荡荡,资本在人间,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这个电影到处充斥着对雇佣兵的压迫,我们雇佣兵何时才能真正的站起来...
废话这么多,但电影观感体验是相当不错的,前一个小时虽然不太紧凑有点节奏拖沓,技术设定不严谨因而一笔带过(比如“ 别去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机场的打斗设计相当颇为新鲜,正向时间轴的动作和逆向时间轴动作交手这个画面怎么看都挺有意思的,几个桥段设计的不错,后续的包袱也抖的挺好玩,最终的战争场景爆炸的正反时间轴镜头剪辑也挺精彩,的确值得一看——只要你不要像我一样看科幻电影时喜欢较真设定——毕竟在“虚拟世界寻求真实的人脑子一定有病”...
因此最后,我决定在说下电影里最无法回避的逻辑冲突和最大的bug——那就是作为剧情推进和所有冲突本身的实践穿越技术——
6
之前看到过一个理论,大意是说: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保密,那么其能够保密的时长与掌握这个秘密的人数呈反比;什么意思呢?按照直观理解:就是所谓的秘密结社或者幕后boss是不存在——即结社,无秘密。
无论任何秘密组织——是无法在出现了如:国家黄金储备专机遭遇恐怖袭击、光天化日大街逆行开车枪战、大规模武装力量穿越时间训练、五常国土内进行直接军事冲突——等情况下依然能能躲过网络踪迹、人际关系、间谍卫星、资金流动等方面监控而不被曝光;哪怕这个组织拥有时间穿越技术!哪怕这个组织可以从未来招募人员!
那么能够合理实现逻辑自洽的情况只有一种——即信条组织,本身就是由数个国家或者其代理人间接建立的直属或者从属组织——我们看看故事吧,一开始主角隶属某国特工组织,混入了特警队由某外交官手动获取算法9,最终算法9被乌克兰官方获取,主角被告知通过考验加入了信条组织,然后又从管家侠(MI6)那里获取了重要情报:俄罗斯的军火商提供了逆武器....
啧啧,这都出现了多少国家的官方力量了?若是按电影里说的:军火商一人集齐全部算法,而剧情里从未出现的俄罗斯官方毫不知情...嘿嘿,你打死我都不信(不过军火商最后黑了全部算法打算玩一把洪水滔天这一点估计是摆了毛子一道)!
上面讲了很多废话,但是我所想要强调的是:
1、信条组织并非电影里描述的由主角建立;至少也是由一个或者数个国家共同背后推动建立,男主不过是高级职业经理人罢了...
2、时空穿越技术并非掌握在信条组织手中,而是掌握在建立信条组织的国家力量手中
3、信条组织能够招募大批高素质的准军事人员并且公开进行正逆时间训练,规模还不小,足以发起小规模高烈度战役,有强大后勤力量快速投放军力;而反派也能够招募足够多的准军事人员进行防守...
4、信条中的时间穿越技术工作效率奇高、使用成本极低、除了人无法直接呼吸需要外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对使用环境也没有严格要求、类型多样满足多种部署情景....甚至可以便携移动、没有环境污染
直至此时,电影里最大的逻辑冲突出现了:那就是为什么时空穿越技术还没有被广泛甚至泛滥使用?
看看盗梦空间吧!入梦技术从军队流出后没多久已经彻底泛滥,而像电影中这样的出现的情况,保守这样的秘密技术压根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种技术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简直不要太好用!拿出来明明白白的用比藏着掖着好处大太多了,为什么这些人也好组织也好非得拿去做武器???暴殄天物啊!
往低说压榨社畜提升公司竞争提高市场经济活力不好吗?往高说国内生产总值double岂不美哉?往没谱的地方说拿着熵逆差这玩意做文章指不定就鼓捣出永动机了!
就算碰见这些首相元首都是他娘是铁憨憨压根不想发展经济一门心思想要到处搞事——那他们第一时间应该穿越回中世纪甚至公元前,进行逆向殖民不香吗?大嘤帝国难道不想当回大英帝国了吗?美利坚不想 MAGA 了吗?兔子不想提前实现社会....
总而言之有两点:
1、只要有像是电影中这样的时间技术出现,那么其必然会被广泛使用
2、只要有像是电影中这样的时间技术出现,那么在这样的技术出现前,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技术(瞧,又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一个蛋穿越回了时空孵化出了一只鸡下了一个蛋的绕口问题)
嗯,我称之为绿色安全无污染的时间穿越技术二定律...
至于其他电影中的时间穿越技术能不能往上套?只需要看工作效率、投入产出比、便携性即可...
7
所以这个电影到底拍了个啥?
我写到这里也十分困惑,说是科幻片,技术背景着实太过于背景,换成大核弹也毫无问题,存在价值完全是为了视觉服务;说是动作片动作打斗元素其实也不是那么多:军事片吧...现代军队玩密集冲锋?不过当我想到了那两口子那么多相爱相杀的戏份...我觉得还是家庭伦理片非常适合这部电影的分类。
诺兰,永远滴神!在这部先锋家庭伦理电影在揉合了扫黑除恶、反恐反暴、预防家暴、拒绝饮酒、打假制假、大胆想法等诸多元素下还留给了科幻与动作元素这么大的发挥空间...只能说诺兰,永远滴神!永远都这么剑走偏锋兵出子午谷!
别人拍都没内味!这要是换买拷贝,我估计单飞机那场就得炸够10分钟——还不算倒着放的那一次...
所以这部电影到底说了什么?
当我们去掉电影中全部科幻元素,我们发现故事脉络如此简洁:主角任务失败——加入秘密特工与背景说明——世界各地开始任务兼泡妞——被反派搞、被反派空手搞、被反派开车搞、被反派用枪搞——突突突炸炸炸——女主搞死反派深藏身与名...这个剧情把主角换成詹姆斯邦德也是毫无毫无违和感呢(另外无暇赴死什么时候上映)?
最后,这部电影怎么去看它?
这依然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虽然故事套路老旧缺乏诚意,但还是值得一看(故意二刷就是缺心眼儿了)。
但是仅仅值得一看的电影...能对得起诺导的名头吗?
也就是动作设计有点新意,关于时间相互穿插的桥段能找到一堆相似的(你坐下说话恐怖游轮),包袱抖出来就轻飘飘两三根毛,镜头剪辑在精彩那也就那几个镜头了——除此之外再无亮点,老实说我觉得《敦刻尔克》要比这部《信条》强太多太多了(可惜遇到了狗爹演技超新星爆发的《至暗时刻》,一人撑起一部电影狗爹也是没谁了)——这是这位大神的正常水平吗?
我再重复一次,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但是举个例子:好比你去听郭德纲和于谦说相声,台下的观众心情澎湃的做好了大声起哄的准备,但是呢,说出来却是郭麒麟和阎鹤祥的效果,嚄~观众想“吁~”一声都不得劲儿——不是说不好,只不过是观众心理预期中的老郭和于老师不应该是这样的水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