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女性的生命都值得绽放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四星半,如果代入个人偏好,甚至可以给出4.7的好评(毕竟在这个年纪还把我看哭的片子也不是很多了)。
女性主义,不是刻板的标新立异或者打破传统的标签式形象,亦不是投射在男性中心文化背后的对象,而这些正是传统女性主义电影的套路,看多了不但是乏善可陈,更是另一种思维定式。私以为女性主义的真谛应该是真正意思上的认识自我,解放自我,追求自我,忠于自我,只有如此女性才从传统意义上被束缚在社会期望上的承担者,转变为自我命运的创造者。在这部电影里,可以从人物形象和剧情改变两个方向来探讨。
女性就一定要结婚生子吗?当然不,jo就选择了单身自由,选择了追求自己的作家梦,在女性只能靠嫁个好人维持品质生活的时候,只身闯荡纽约,挣钱补贴家用;在还穿着19世纪塑腰和散裙的社会里,独自决定断发卖钱,赞助妈妈;在一个“高富帅”的心灵伴侣求婚时,毅然决然的说不;在得到姑妈留下的房产时,并没有寄生于遗产之上,而是创办学校;在面对出版商的讨价还价时,作为一个喜欢钱的姑娘,毫不犹豫的选择放弃500美金保有版权……更可贵的是,导演并没有把jo描绘成刻板的独立女性形象,失去了金色长发也会在夜晚独自躲起来哭泣,选择追求自我之后也会在妈妈面前因为孤独嚎啕大哭,拒绝laurie之后却发现laurie和amy已然订婚的悔恨难过,但jo并没有选择止步于此,而是完成了妈妈对她的期望——对待生活并不是一味的忍耐,而是找到自己的平衡方式,继续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此饱满的形象实属可贵。
结婚生子就一定不是女性解放吗?当然不,出生在中产家庭的meg,虽然有着卓绝的表演天赋——天赋这个东西在当时往往是男人社会中成功男性的标志,虽然在上流舞会中光彩夺目可以嫁入“豪门”,虽然自己所爱之人给不了她想要的物质生活甚至连她原本的生活水准都无法保持,却依然选择了嫁给真爱。但meg也是人,导演也赋予了她完整的形象。谁说女性就算选择了爱情下嫁之后就一定要隐忍奉献,甘作圣母呢?meg也会因为别人的目光和怂恿而买了自己家庭经济实力无法承受的裙子,但最终meg却再一次突破了自己,选择了自己所爱的人。
想嫁个富人过上流生活就一定是贪慕虚荣吗?当然不,原著中的amy因为如此,是四个姐妹中最不招人喜欢的,但这部电影中,导演用自己的方式赋予了amy新的生命和思考。一是原著中的故事是线性的,所以读者在阅读laurie和jo相知相识的故事在前,知道laurie和jo分手,amy和laurie订婚在后,很容易先入为主的接受LJ的CP观。但电影里,导演一方面先倒叙开门见山交代了是jo拒绝laurie的事实,再闪回LJ的故事,从而打破了LJ必须在一起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导演在画室里也让amy对着laurie做了自我辩护,amy也想成为成功的画家,可是自己却没有足够的才华,但依然想过好生活,而在当时那个时代,只有丈夫的支持才能获得长足的经济支撑,同时amy想过好日子也是期望通过自己的富足来支持家庭的困难,但就算这样,amy最后也是拒绝了富有的Fred,这又赋予了amy一定的道德阵地。尤其是影片最后,带着laurie回家,和jo摊牌时候,担心jo情感上无法原谅和得到jo的理解和祝福之后的情绪对比,将amy的形象推向高潮。
忠于家庭过小日子就一定没有价值吗?当然不,就算一直默默无闻、柔柔弱弱的beth,在amy口中却是“我们中最好的”,因为beth用钢琴和亲手做的鞋子治愈了劳伦斯先生对女儿的思念,用自己对穷人家庭的善良完成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用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激励jo重新拾笔创作,用自己生命的终结再一次凝聚了整个家族。
除了四个姐妹,让我为之动容且愿意不惜笔墨再写两句的是马奇夫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在父亲上了战场父亲角色缺失的情况下,选择独自忍受一切,给与了四个姐妹所有的支持和爱,比如圣诞节在大门外平心静气的忍耐,比如在那个年代同意让meg外出参加舞会,比如让jo寻找自己对生活不悦的平衡方式,比如在jo因为孤独而模糊了对laurie的感情时坚持让jo思考自己是否爱laurie,比如面对姑妈认为家里只有amy靠谱的言论时表现出的善解人意又不失原则。这无疑是在当今社会,都缺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还有马奇姑妈,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十足的现实主义者,虽然口口声声觉得这个家最靠谱的就是amy能嫁个好人,自己却终身未嫁,更神奇的是死后还把大房子留给了jo。这些都是值得思考,耐人寻味的。
说完了人物形象,最后说说剧情改编。上文说过,原著是线性叙事,电影是交叉双线叙事,用了不同的色调区分温暖轻快的七年前和阴冷低饱和度的七年后,剪辑点选择也都恰到好处,过度自然有明确对比,所以听见电影院旁边有人看完说傻傻分不清时间段,我也是觉得蛮奇怪的。双线交织到结尾时,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个开放式结局,私以为有这样想法的人应该再去看一次,看到明白为止。个人很喜欢导演对结局的处理,原因有两个。从内容上说,对大多数导演对现实困境的解决都会投射在梦境、文学艺术作品、超现实处理等等上,但是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真真实实让jo直面社会和困难,用自己和出版商面对面的bargain和最终书籍的出版,作为女性成长和实现自我最终的结果,个人觉得这样的处理比女性追求真爱或者和社会抗争的悲苦结局显得有意义的多;从形式上说,也许是我个人的喜好和评判标准,任何好的艺术都要学会留白,尤其是现代艺术形式,如果说创作者是一次创作,那么观众就是二次创作,虚实结合给观者以想象和发挥空间,才能让作品和观者产生互动,作品做出最大程度的自我表达,观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思想冲击,如此才能叫好作品。回到这部电影上,私以为导演做的其实是留白较多的封闭式结局,通过出版商和jo的对话框死了under the umbrella是小说中的happy ending,随后却用高饱和度色彩、梦幻般镜头穿插剪辑小妇人出版的制作过程、jo在窗格外微笑着观看书制作过程,以及马奇一家的幸福生活,最后以书本封面制作完成结束,和片头遥相呼应。这样的表达方式和前文在表现女性形象时,清晰明确为自己发声的敢说敢为形成了强烈反差,没有一句人物对话,展现的图景却说明了一切,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过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