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四万万个八年,八百个四天

电影散场时,我最后一个离开,在片尾曲《苏州河》的那英和波切利的歌声里,思绪还飘散在83年前的那段硝烟中。
苏州河,一桥之隔,南岸灯火辉煌,北岸末日景象;南岸是天堂,北岸是地狱。
这就是83年前的那个冬天,的那个上海。
这是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场战斗,一场由对岸民众隔河观看的战斗,影片力图以最真切的视角还原我们这代人其实并不熟悉的抗战,中的这次规模不大但并不普通的战斗。
开始于8月13日的淞沪会战到10月下旬已接近尾声,中国军队自上海全面撤退,指定88师524团的一营断后阻击,阵地是坚固的四行仓库,指挥官为团副谢晋元。守军实为400多人,对外宣称800人,这就是“四行仓库保卫战”和“八佰壮士”的由来。
影片里诸多细节都提示观众,作为整个淞沪会战的一个缩影,四行仓库之战也是在英美列强面前的一场“表演”,意在九国公约之前引起国际同情,为中国争取外援添加筹码。
日军也很清楚,所以松井石根给出了3个小时解决战斗的指令,展示中国军人勇气的时刻来了。
甲午以来对华屡战屡胜的日军视中国军队为“用竹刀就能驱逐”的对手,直到1937年的淞沪会战。积弱百年的中华民族奋然而起,千里赴援上海的有佩戴德式钢盔的中央军,也有脚穿草鞋的川军,头顶斗笠的桂军,带着油伞的粤军……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
四行仓库是上海的最后一道阵地。
筹备10年拍摄4年搭建68栋建筑耗资6亿撤档1年重又复活的《八佰》用接近150分钟的时长,展现出8年抗战中这场历时4天4夜的战斗(1937.10.27-10.30)
城是孤城,人是孤军。
但这四百人的背后不仅是西方世界观战的眼睛,更是四万万人的民族尊严。
这尊严在影片中被赋予的具象自然就是那匹白马,那是长坂坡赵子龙的白马,是与坂垣师团血战七昼夜终将其击溃的张自忠的白马,是在界牌保卫战前写下“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的胡琏的白马,是下令对所有到过南京的日军战俘立斩不留的孙立人的白马……是千百年来奔涌纵横天地间的一股浩然之气。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3年前,导演管虎将影片的主题发布会特地放在了位于上海市光复路21号的四行仓库纪念馆,那一面弹痕累累的墙壁依旧保留,历史无声矗立,后人家国情怀。
影片使用最先进的电影技术以沉浸式的全景拍摄,记录下残酷而真实的战争画面,轰炸,爆破,杀戮,血污,死尸……冲击着每一位观者的神经,记忆中只有地道战地雷战或者台儿庄大捷的观众可能并不清楚抗战对于中国军队是何等艰苦。
除了众所周知的中日两国在国力和军事装备上的差距之外,五味川纯平在《虚构的大义》中告诉我们八佰壮士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对手:
“第一阶段对于射程300米的伏靶,不仅5发子弹要全部命中,而且要有至少3发集中在一个拳头大的面积上;第二阶段就是限秒射击,最初是4秒内击中300米外的靶子,然后就是2秒,然后是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0米后的限秒射击。”——日军的单兵作战要求
影片中对此也有描述,王千源饰演的羊拐说:“打蕴藻浜的时候,国军抬下来的尸体都是脑门中枪”。辛柏青饰演的方记者进入日军军营时看到的是身强体壮用汽油桶练举重的日军士兵,而谢晋元率领的这几百号人经过几次补充,精锐几乎耗尽,大部分是来自湖北保安团的新兵。
这是一次实力悬殊的战役,也是英雄史诗最好的题材。
片中每一个角色都没有浪费,除了军人群戏,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叫“刀子”的袍哥,大义当前,冲龙头长老一抱拳,就把命豁了出去。
郑恺饰演的陈树生平静地绑好手榴弹跳下去的时候,你可能都没认出他。
看到数名士兵拼死护旗的那一幕,青天白日旗在银幕里的上空高高飘扬,是令我泪目的一刻,这可以视为向海峡对岸传递善意的一刻,影片能够上映就是中国政治生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片中最年轻的那个战士是叫“小湖北”的孩子,他夺过别人手里的烈酒咕咚一口:“老子不怕”。这个十三岁孩子的目光里看见赵子龙单骑对抗千军万马,看见漫天大雪中飘零的家书,看见战争的满目疮痍,也看见希望,看见李晨饰演的齐家铭说:“汉室中兴待后生”。
1937年11月1日,谢晋元率领孤军奉令撤回租界,四行仓库之战落下帷幕。
八百个四天到此结束,四万万个八年由此开始。
83年后,疫情席卷全国,上海派出最精良的医护人员赴援疫情中心的湖北。
83年前,华夏大地硝烟弥漫,湖北人也曾如此保护上海。
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守望相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