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崩溃的尊严

憨豆先生早年有一套喜剧剧集叫《黑爵士》,这套剧的第四季讲的是一战时发动总攻前的英军前线发生的故事,黑爵士和他的两个属下找尽各种各样荒唐、可笑、绝望、黑色的方法,试图逃开这场无休无止、毫无意义的战争。
他们最后当然都失败了,发动总攻时,他们作为必死无疑的先锋队,第一批冲了上去,他们当然也全都死了。
《黑爵士》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可却比任何战争片都更打动我,它所展现出的面对战争时的人性之复杂,远超过了很多战争片,虽然它看起来只是一部荒诞的喜剧。
这也是我觉得《八佰》挺不错的原因,它不仅用很正面的镜头展现了战争的残忍、血腥和邪恶,更进一步展现了很有意思的复杂人性,而这个“有意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晨演的那个山东兵。
我们在战争片里不难看到三种人。
一种是热血分子,因为战争的残酷,因为家国的衰亡,因为个人的仇恨,而恨不得冲上前去将敌人撕碎,比如魏晨所演的朱胜忠,他痛恨敌人,他痛恨逃兵,他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嘶吼、在战斗、在勇往直前、在奋不顾身。
一种是逃兵,面对战争的恐怖,他们只想要逃走,只想要回到平安的普通生活中去,为此他们不惜舍弃身为军人、身为人的尊严,比如张译演的老算盘,姜武演的老铁,他们像黑爵士一样,永远都在寻找从战争里逃出生天的机会。
还有一种是阴谋家,比如黄晓明饰演的那个特派员背后的势力,他们懂得政治博弈,把几百人的性命当做“表演”的“棋子”。
这三种人是战争片里一定会出现且一定要展现好的三种人,如果《八佰》只是展现好了这三种人,那我也只会觉得它及格,而不会觉得它有意思,它有意思就有意思在它展现了第四种人,那就是保持了身为人类的尊严的人。
面对可怕到远超我们想象力的战争,要保持尊严是很难的一件事,热血分子在狂热和嘶吼里失去了尊严,逃兵在卑微的求生意志里失去了尊严,阴谋家在不把人当作人里失去了尊严,战乱一来,每个人底裤都会被掀翻,每个人的尊严都会被敌人、被自己踩碎,战争让人不再像人。
可在这种大前提下,《八佰》却塑造了李晨的山东兵这么一个始终保持着克制尊严的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崩溃,我很欣赏这一点。
山东兵的剧情有两处我非常喜欢。
第一处是带领新兵杀敌一节。
他们为了让老算盘、老铁、端午等几个从未杀过敌人的新兵突破心中的难关,让他们能够鼓起勇气亲手举枪杀敌,魏晨所演的朱胜忠情绪激动地让老算盘开枪,老算盘在痛苦和恐惧里开枪杀了一个敌人。
李晨所演的山东兵也希望能让新兵突破心防,可他没有举枪,也没有嘶吼,他选择站在欧豪演的端午身后,双手扶着端午的双手,整个人半环抱住他,陪他一起面对这个艰难的时刻。
上阵杀敌是很难的一件事,山东兵更懂开出第一枪的艰难之处,所以他没有嘶吼着施以压力,而是和端午站到一起,与他共同分担这份压力。
因为山东兵他很知道战争的残忍之处,他也很知道处在他们的位置,这件事又非做不可,所以他选择陪着你一起去度过这个可怕的难关。
第二处是楼顶激战的前一天。
所有人都知道,第二天在楼顶的这场攻防战里,他们是凶多吉少的,很可能上去了,就再也下不来了,可这同时也是向日军、向世界展现我军尊严的重要举动,是必做不可的举动,于是,在楼顶激战的前夜,他们问新兵们有谁不想参与第二天的战斗,现在就可以退出。
有个年轻的士兵真的信了这话,以为自己可以逃脱必死无疑的命运,一边喊着“我不想死”“我要回去”,一边从队伍里跑了出去,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树立军威必不可少的环节,接下来就是一枪毙了这个逃兵,杀鸡儆猴地警告其他人不要再试图做逃兵。
李晨演的这个山东兵在逃兵出列逃走的那一刻,就转过身来、举起了枪,甚至他马上就要开枪了,可他最后还是没有真正扣动扳机,他放下了枪,那个逃兵是被画面外不知道是谁开枪击倒的。
这个细节特别好,举起枪是因为身为军人,放下枪是因为身为人类。
他始终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失去尊严,即便在最后撤退突围时,他所说的也只有“来生再见”,他没有在狂热的战争气氛中失去为人的人性,没有狂躁,也没有逃窜,没有傲慢,也没有卑微。
他深刻了解着战争的可怕,也全然明白人性的懦弱。
让端午突破心防、开枪杀敌是因为明白这是战争,杀敌必不可少,可握着端午的手和端午站到一起,是因为理解人性的懦弱。
举起枪指着逃兵的后背,是因为明白逃避非杀不可,可愣了一会儿又放下了枪,是因为明白逃兵也不过就只是一个求生的人而已。
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崩溃,李晨的表演也是,从头到尾都绷住了那股劲儿,绷住了那根马上要断但终究没断的弦。
演员以有尊严的方式演了一个留下最后一点尊严的角色。
我觉得这是挺难得的一件事,所以我挺喜欢《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