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本原罪,天才终毁灭

文:玖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cE1rnbmb_di1GHDxsG0rQ
《香水》是一个关于天才与爱情的寓言故事,在这个寓言中,天才们往往爱而不得,他们不容于世,所到之处尽是毁灭。
一个拥有着超高嗅觉天赋的年轻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天分成为一个举世著名的香水大师,甚至在他遇见自己的初恋的那个晚上,一场浪漫的、惊世的爱情也能够随之诞生……

然而,这部改编自帕·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说的电影,试图讲述的却是一场灾难,由一个天才所带来的荒谬和毁灭。但故事中最为吊诡的地方在于:当葛奴乙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花季少女的生命的时候,电影却能够使观众也如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在天堂和地狱,道德和欲望之中犹豫徘徊,甚至忘掉这是一场对罪恶的审判。
这种价值观的平衡与扭转在于镜头语言的优越性,影像以魔幻的手法来介绍男主传奇的一生,不管是对微观分子的放大还是对千里之外的花香的感知,在这种奇异的能力的渲染中,导演成功地将观众带领到这场迷幻的旅行之中,气味的不可触摸为影片增加了神秘感,也让后面的剧情更像是梦境,而非真实,这是一场来自气味的迷离的宿醉。

2.
葛奴乙是来到人间的恶魔,最后又以基督的名义死去,他让众人分食了自己的身体,以血肉偿还血肉。
葛奴乙这个角色的塑造让人爱恨难尽,意语难平。当他在美丽而又广阔的原野行走,在自然干净纯粹的气氛中自我与世界达到和谐,他仿佛是一个与生俱来的艺术家,与这个世界不曾亲近,又像一个不曾被世俗玷染的新生儿,用上帝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的丑陋与肮脏。
因此当他残忍地杀害一个又一个花季少女,仅为保存她们美丽的气味,以用来制作成世间独一无二的香水的时候,观众心中的罪恶感因这种正邪相容而减弱了几分,你无法用道德来审判艺术家,葛奴乙在制造香水的时候已经遗忘了生命本身,在他那让人匪夷所思的奇异天分中,香味才是真正鲜活的生命,是生命应当为之效力,为之折服的神圣之所在。
这种黑暗与光明的相融让人忘却道德和审判,忘记罪恶和世俗,就像影片中的台词形容的一样:
“他的鼻子引领他爬的更高,更远离人类,抵达更荒凉更孤独的地方。”

3.
电影最后,广角镜头中,数千万人集聚在广场上,因为一滴香水而纵身情欲。镜头缓慢地掠过刑场,人们沉浸在欲望之火中,不分你我,就像尼采所论述的那样,酒神带来的迷狂的力量是具有毁灭性的,当集体都沉浸在这场巨大的幻术之中的时候,人们眼中的日常就随之崩塌,然而当人们从这场欲望的宿醉之中醒来的时候,要面对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毁灭性的存在。
正如影片所嘲讽的那样,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时人们选择了遗忘那场宿醉的狂欢,用另一个无辜的人的生命去掩盖罪恶,由于人们无法面对那场本性的狂欢,当本性退去宗教、文化、文明的外衣后,一切都失去了秩序,失去了控制,影片中所谓的“少女香”的力量当然是被夸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来自生命中最真实而又最配合欲望的力量才是最致命的,天堂与地狱仅仅一线之隔。
然而在登上征服世界的王座之后,葛奴乙仍旧无法忘却那个女孩,他制造出来的香水可以支配人的爱欲,让国王、教宗俯首称臣,却“唯独无法使他自己成为一个凡人,一个能爱也能被爱的人。”
如果没有那个卖水果的女孩儿,我们或许会忘记,葛奴乙也仅仅是一个出生在鱼市,渴望感受存在,渴望爱与被爱的凡人。
而《香水》原本也可以是一个浪漫美丽的爱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