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兵突击》看组织、管理及领导力之五班篇

《士兵突击》火了全国。网上的评价铺天盖地。各地都有“兵迷”。其中尤可注意的是有许多女兵迷,还包括我妈这种级别的年纪。这充分说明了没有爱情,甚至没有几个女人镜头的片子照样很好看。女兵迷大都比较感性,讨论着愿意嫁给里面哪个帅哥;男兵迷则大多讨论里面的军事常识是否有漏洞,其观察之仔细让人咂舌。在这基础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这部片子折射出来的“不放弃、不抛弃”,“做有意义的事”这些价值观。这部片子的出现在07年也可谓适逢其时。整个07年全国人民都在股票和房价的疯涨中变得抓狂,这部片子告诉人们有很多种活法,生命中除了每天看K线图外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
以上的观点,各种媒介都已经讨论了很多了。电视屏幕上王宝强那执着的面容和对生活无比感恩的心态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不再赘述。我这里只想讨论一下《士兵突击》中体现出来的组织、管理以及领导力等有趣的方面。事实上 ,我特别喜欢看这部片子,就是觉得里面讲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它不单是一部军营片子,它讲的就是在一个组织中发生的一幕幕。非常有意思。
三类组织
许三多在整个片子中呆过3个组织,分别是红三连五班、钢七连以及老A。平时我们或多或少都换过工作或者部门。我觉得片子中的这三个组织代表了我们生活中不同的部门。
五班是最郁闷的部门,听上去重要无比,全团所有的燃油供应都由该班负责保卫。但这个班天高皇帝远,远离团部或者连部,就好比离老板很远,离核心业务很远。他们每个人的日常表现,基本上已经与他们的前途毫无关系。所以说这是一个“优秀班长的坟墓,后进兵的天堂”的地方。
钢七连曾经是全团的宠儿,他们的连长是红人,就好比说这个部门的老板正是得宠之时,所以全连也士气高涨,因为他们的表现都保证可以Visible。但坦白来说,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连队是比较好带的。很简单,每次可以优先挑最好的新兵进来,里面的成员各个素质都会很高。对于领导力的要求来说 ,其中的一项是“激励”在钢七连几乎是不用操心的。七连连长高城日常要做的倒是要平衡各个尖子的心态,因为尖子比较多。所以能看到里面伍六一、成才以及后来成为尖子的许三多等人之间非常残酷和赤裸裸的竟争。而红三连领导要让远在荒漠的五班保持哪怕说得过去的士气都极为困难。电视中也确实能看出三连指导员办法也不多了,只能用“你们好自为之”来告诫他们。
老A更不必说了,里面个个精英,他们的领导袁朗某种程度上和高城所需做的日常工作是一样的,平时大部分时间应该可以专注在提升团队成员的军事业务上(当然偶尔也需要做做许三多因为杀了毒贩而萌生退伍之意这类的思想工作)。
我认为做到这点对一个领导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领导力(Leadership)最难的部分就是要鼓舞、激励团队成员,让他们保持士气,尤其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或者在最平凡的时候。我认为在一个项目中,如果大家的能力不够,尚不是最致命,因为可以通过别的方法来弥补,甚至不妨请外来的和尚。但如果士气毁了,大家互相指责攻击,或者互相推诿,那么即使大家都是强人也一样毫无用处。所以说领导力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激励和保持团队士气。
我们看看五班的情况。可以明显看出,红三连对五班已经采取放弃的态度,平时几乎不关心他们,连长和指导员几乎不过去看望他们。但一旦看到李梦几个背着作战包打牌的熊样,指导员又大怒。反过来,不管是指导员还是班长老马,也已经失去了对部下的驾驭能力了。比如薛林说“指导员,您喝水,这水含铜量高,也算矿泉水。”指导员本来不想喝水的,气得喝了一大口。还有老马让大家去武装越野,大家公然抵触。可以看得出大家都心怀怨气,基本上这个团队可以说是毁掉了。没有出事是因为暂时看起来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所有管道都深挖三尺,放个五班只是做个样子。
大家可以说李梦、薛林他们应该学习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但要注意,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觉悟,还要领导干什么?五班驻扎在荒漠有很多种痛苦和郁闷,但远离组织就是一条非常大的郁闷。李梦回一次团部就抱着一棵树大哭。我当年学习PMP的时候,看到书里提到有几种组织类型,其中有项目型的组织,即大家是按照项目的要求走在一起,项目做完就重新拆分。还有一种是职能型的组织,也就是传统的组织形态。书里提到项目型的组织的缺点就是没有home的感觉,也就是没有归属感。归属感是很重要的。组织中的成员如果产生在哪里都是工作,我在这里的表现领导也不知道的想法,就很容易流失。五班就是典型的没有归属感。
如何解决?当五班修完那条路以后,有一次飞来几架直升机,在路上方停了一下,把五班的人激动得不行,排成一队向直升机敬礼。完了薛林说“我突然觉得我们重要了”。这句话很重要,道出了关键。工作中每个人都希望收获一些东西,比如薪水,晋升,或者稳定等等。但很多时候,一个人决定是否要换工作的时候,还会考虑是否得到别人的认可,有时候这点比金钱还要重要。五班里的人内心里比别人更渴望得到认可和重视。现在很多时候做项目就是把一堆人放在外头,某种程度上也就相当于在外面设立了一个项目型的组织部门,作为领导更要注意加强项目组成员的归属感,否则一个个优秀的员工会觉得不受重视,或者相比起留在本部的同事来说失去很多机会,便会流失。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派出去的都是精英,流失的偏偏是他们!我一直认为加强沟通非常重要,要及时把公司的信息,包括战略调整、目标、计划等及时传达给成员,同时要真正关注他们的工作,就好比指导员多去几趟五班,五班就比较开心一样。
五班班长的比较
以上说的都是老生常谈。现在我想比较一下同样作为五班班长,老马和成才哪个更好的问题。
老马是红三连最老的班长,模范军人,任劳任怨。而成才的人生则充满了目标的定位和调整。当他发现在钢七连永远无法与许三多竞争时,便毫不犹豫地跳槽到了红三连。以他在钢七连培养出来的能力,在红三连绝对能拔尖,更有前途。但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他被提拔成了班长,但竟然被分配到了五班,接替老马的位置!书中和电视中都没有提到原因,但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原因相信也不难找到。这里就 不再探讨。到了五班,成才还是不甘心,决定再搏一把,参加了进老A的选拔赛,结果如愿以偿(关于他最后获得进老A的三个名额中的一个,电视中有非常精彩的故事)。但是因为私心太重,又被袁朗赶走,回到了五班!这就好比一个人从一个似乎没什么前途的部门中,在众人的妒忌与羡慕中跳到了另一个好部门,然后又被赶回来,等待他的一定是幸灾乐祸。基本上这个人在这个部门也很难呆下去了。而事实上在电视中,成才回到五班确实还是“不务正业”,每天练狙击。评判一下,老马和成才哪个是更好的五班班长?
我认为要评判哪个更好,有很多指标,比如为人,业务能力等等。但如果要评判一个领导的领导力,首先要考察他的管理能力。传统上我国的管理倾向于诸葛亮的凡事亲历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管理模式,其实这不是最好的管理。最好的管理应该是通过建立一种流程和制度,用体系化的方式来规范成员的工作。最高境界的管理应该是这个团队的领导离开以后组织照样运行,而不是诸葛亮死后蜀国就了无人才。
其次,一定要重点考察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即他对所领导的团队的作用,他是否提升了团队的价值?这点非常重要。做人可以低调,但如果领导一个团队搞成低调的话,非但影响团队成员的发展,打击他们的士气,更重要的是影响组织高层领导对本团队作用的考察,并可能直接影响团队在整个架构中的地位甚至未来的去向,为祸不可谓不大!提升团队的形象和价值,非但是正当的,更是领导的责任!当然我这么说的前提是组织中所有的团队都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有些团队完全是为私人之利而设则不在讨论之列。
先谈管理。李梦、薛林和老魏最开始的时候看许三多修路极为不爽,整天琢磨着要搞破坏。有一天晚上,李梦鼓动薛林、老魏半夜起来去破坏,但又担心老马查完设备以后回来会撞见他们,这时候薛林说了一句话:“这个老革命,查完管道查厨房,没有两个小时折腾不会回来。”这句话道出了老马的工作方式,他一直是亲历亲为居多。即使查管道这种工作交给薛林他们去做,他们一定不会花上两个小时。那么这工作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我觉得这就是老马作为班长不够称职的地方。他并没有把这些工作形成一种规章制度。当然他不能这么做也许有他的苦衷,也就是说他已经失去了对手下的控制能力了,而这个责任也许不能由他来承担,应该由连部甚至团部来负责。红三连的连部也许根本就是欺负老实人,知道那地方没什么劲了,就派一个任劳任怨的人去那里,基本上靠老马一人之力也能保证不出事。
但老马有没有想过提升团队的价值?就好比薛林觉得直升机在他们头顶上盘旋一下就会感动得不行?在这方面成才做的好,虽然他可能是无意中促成五班名闻遐迩。许三多进老A以后因为杀死了一个毒贩承受不住压力而要退伍时,高城为了开导他把他带到了五班的驻地 。这时候成才已经被老A打回来了。高城对许三多说“给你看个强人。短短几个月,他就让这块地啊,成了让训练部队宁愿绕道也要来的休息之地。”然后高城让团属侦察营的兄弟们用狙击步枪与成才比试枪法。成才拿的是八一杠,上面绑着一个200块的瞄准镜。都说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可在五班的驻地上却是荷枪不实弹。但那个强人,成才,就是能把几个侦察兵都比试下去。每个训练部队都慕名而来。看得出五班的人也很享受这种表演。看着自己的班长硬是赢下那些兵肯定爽,更别提来的人多就热闹,比完以后又有啤酒喝,这日子过得比老马时代要好多了去。
所以说,成才无意之间提升了本班的形象,拉近了与核心团队的距离。我相信这时候五班的士气一定会比较高。从这个方面来说,他来做五班班长,比老马更好。也许这样比对老马不公平,但从客观效果上来看又确实如此。
太晚了。今天先到这。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