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真的对这部剧又敬佩又喜爱。
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辩护律师及家属、一般的精神病患及家属、社会媒体,五个角度,每个角度都深入人心。
看着他们在绝望中挣扎后坚强,真的很感动。我们或多或少都曾被一件事伤害过,可最后大家还是要撕掉过去的标签,一起变好不是吗?
主题立意引人深思。我们征讨的到底是恶人还是恶?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看到一段评论很好:“这部电视剧的最高明之处,就是能让观众反思,每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我们是否站在了当事人的视角,去换位思考地想过?我们自以为自己站在了“罪恶”的对立面,在对施暴者,乃至他们的家属的进行声讨和谩骂。殊不知,在对方的角度,我们已经变成了一个行恶的罪人。而如果我们能选择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做好一个局外人,是不是就是我们能给予的最大的善意?”很少有人会尝试去理解施害者,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他们是恶的代表,就好像是恶的本源。可如果只是商讨恶人,不会有根本性的效果,因为恶人会不断滋生,恶也会不断滋生。而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抒发心中的“正义感”,毫不愧疚毫不犹豫地跳出来指责恶人,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恶的距离已经缩短了。网络攻击、人肉搜索……这些难道不是恶吗?
剧中王赦的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犯了法,他可能是一个罪人,但不一定是一个坏人。”“他真的该死,他杀了人就该死!可是不代表整个民主法治跟着一起陪葬!”民众在斩草,政府在除根,媒体在浇水,只有王赦在研究土壤。我们真的有试图去探寻恶的根源吗?还是仅仅靠处置恶人来平息群众心中的怒火?
真的非常喜欢这部剧中的人物。王赦,为追寻心中的正义,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他一直在试图理解恶人,也一直在努力探寻恶的根源;宋乔安,独立自强的新闻媒体人,经历丧子之痛,从堕落到勇敢面对,直到世界重新充满阳光;李大芝,身处恶意的漩涡,从破碎到思考,再到平和地、问心无愧地面对,她很坚强;应思悦,这个一出场就让我感到充满善意的女孩,坚韧果断,阳光知足,她鼓励和影响着身边的人;宋乔平,单纯温柔的心理医师,从未放弃对精神病患的理解与包容……
我也感谢乔安与大芝最后相互的和解,感谢刘昭国先生没有转身离开,感谢思悦对着未婚夫没有一丝犹豫地说出“我想理”,感谢美媚对王律师的支持和理解,感谢news哥等媒体人的初心,感谢每一个人的正义与善良。
另外我想说的两点:
1、当演技足够强,你的关注点全部都在剧作本身。你看的是人物,而不是人设。这部剧从始到终都没有出戏感。
2、单是这部剧的爱情部分(乔安和刘先生、乔平和林一骏、王赦律师和美媚),就不知道好过多少现代爱情剧了。关键是特别自然,毫不生硬。这才是爱情的样子。
哭点密集,中间很多次哭得不成样子。印象最深刻的几场戏:
大芝找到父母,看到他们的样子,哭吼“活不下去就一起死”;
乔安在丈夫的疏导下终于放下心防,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大芝与乔安对峙——“我哥是杀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吗!你们杀的人,没有比我哥少!”“我儿子呢!我儿子有活下去的权利吗!”
看到豆瓣里一堆人感叹台剧质量都已经到这个程度了,我们的剧还在家长里短谈情说爱……emmm没办法,以我们这严格的审查制度,能出一部这样的剧真的烧香拜佛了。当然,《隐秘的角落》也不错,但还差了点意思(我不是在推销啊)。
也许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做过加害者吧……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