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史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电影有两条线索。明的一条线是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故事,米兰是那个青春期的性幻想对象,马小军最后把这个得不到的对象亲手打碎,这就是成长的代价,这条线的文学性很强,有很多意识流的段落。暗的一条线则是新生的共和国从摸索到成长的历史,而因为性本身也和政治权力相关(参见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所以这两条线又交织为一体。影片最核心的是马小军、米兰和刘忆苦的三角关系,由此着眼,可以看清姜文想讲的那另一半故事。
刘忆苦作为小团体的领导者,高大帅气,说一不二。注意刘忆苦出场的介绍:刚当兵回来,打起架来手特黑。显然,这个角色正是对应二战后拥有数百万钢铁雄师的老大哥。影片最后交待,刘忆苦后来在南边打仗被震傻了,对应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南边,明面上是说刘忆苦参加过中越边境战争,但也可以指苏联南边的阿富汗,从此苏联由盛转衰。
米兰作为女神,马小军求而不得,但和刘忆苦谈了恋爱,显然,米兰代表社会主义。据说前几年威尼斯电影节放映的修复版有一个删掉的段落,刘忆苦酒后痛苦地和马小军说,他曾经和米兰独处过,但什么都没干,因为脱完衣服不知道怎么进行。如果这个段落为真,那么,这明显是对苏联二战前历史的一个小结,也即苏联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悲剧。影片最后暗示,米兰并不是刘忆苦正式的女朋友,也即是说,苏联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这样,马小军这个角色的身份就很明显了,他代表那个懵懵懂懂的新中国。马小军的母亲说他从来不会打人骂人,都是姓马的逼出来的,马指代什么不言自明。影片里说,马小军的姥爷是大地主,大资本家,国民党,历史反革命。四顶大帽子说明,马小军的母亲这边,对应旧中国。马小军的父亲叫马文忠,文忠是文臣的谥号,但有清一代许多得此谥号者也掌军,如林则徐、李鸿章、荣禄,值得一提的是,这之中还有湘军领袖胡林翼,湖南人,号润之。再看看马小军的名字,马/军也即意识形态加军事斗争。因此,马小军父亲这边,自然是党。父母的婚姻组织上不赞成,对应党与共产国际/苏联在中国革命路线上的多次分歧。
马小军之前试过很多明锁,对应近代中国尝试过的各种方案。最后,开了一把暗锁,进了米兰的家,并且吃到了饺子,对应建国以后生产力的发展。注意这个过程是从黑暗的楼道进到了充满阳光的房间,但这光线太强烈,显得很不真实。
这样,米兰的那张彩色照片也就明确了,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理想。马小军发现彩色照片用的是望远镜,预示着这一理想和我们的遥远距离,也意味着这一理想其实是折射后的变形影像。后来,马小军第二次偷偷去米兰家,照片右侧插上了中国国旗,自然对应新生共和国朝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努力;但照片左侧还有一面旗,乍看像是捷克的,但实际并不是任何一面现实国家的国旗。虚构的国旗也对应共产主义许诺的那个虚构的理想国。因此,后来马小军和米兰去她家的时候,彩色照片就不见了,米兰的所有照片都是黑白的,而黑白对应现实。相反,米兰和马小军在屋里跳舞的戏,阳光强到虚假,影片里已经明确了,这是不真实的,也即是说,理想可能只是幻想。
马小军要逞强,爬上烟囱,意外没摔死,弄了一脸灰,烟囱和煤灰是工业化的象征,共同指涉同一件事:炼钢。相较于马小军急于证明自己的躁动,刘忆苦淡定地表示自己早就上去过,也即是说,苏联早已完成了工业化。当然,高耸入云的烟囱还可以有另一层含义,这也是政治和性这两条线结合的又一证明。
马小军后来发觉,自己可能根本不是小团体里最早认识米兰的,而是通过刘忆苦介绍的,也即是说,中国是由苏联带入社会主义阵营的。还有一场泳池的戏,小团体为了米兰和彪哥一帮人起了争执,大伙儿都站在刘忆苦身旁,马小军却第一时间拿起了军刺,指代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作为武(shu)力(chu)担(ge)当(ming)的角色。彪哥的指涉不是特别清楚,但影片暗示,彪哥和米兰有过一段关系,后来被打瞎了眼,而且彪哥一帮人年龄明显较大,管刘忆苦叫孩子。这么看来,彪哥可能指老欧洲,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的诞生地的德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彪哥认识米兰比刘忆苦他们要早。老欧洲后来被打个稀烂,对应彪哥当下已然残疾,战斗力下降的状态,面对刘忆苦带领的一帮少壮青年,也不敢真动手。
马小军对刘忆苦由嫉妒到生恨的过程,则是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关系的写照。事实上,马小军一开始对刘忆苦的态度就很微妙,想想影片开头胡老师讲的课是啥?没错,是《尼布楚条约》,两大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也是两大帝国血脉的继承者,相互看不顺眼。马小军最后和刘忆苦在生日宴的决裂也即中苏分裂,注意时间,电影里说,这一天是八月二十三日罗马尼亚解放纪念日,罗马尼亚这个元素非常重要。因为六零年的罗马尼亚第三次党代会是中苏决裂的关键节点,本来被视为两国解决争论的机会,因赫鲁晓夫在会上突然发起批评攻击,导致双方分歧进一步扩大。这之后苏联立马撤走了所有专家,撕毁所有协定。马小军在泳池被抛弃那场戏,正是中国当时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孤立状态的写照。
钥匙的隐喻:马小军拿掉了米兰脚踝上的钥匙,既指走向成年的他突破了自己青春期的性幻想,也可以指成熟起来的中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钥匙/道路。因此,长大成人的马小军没有成为儿时梦想的战斗英雄,而是下海弄潮,毋需多言,这对应毛时代后拥抱商业文明的成年中国。米兰不久离开小团体,预示东欧易帜,冷战结束。
傻子明显对应朝鲜,棒子作为对朝鲜的蔑称,在影片里是傻子的标配道具,实在是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具体来看,棒子可以指青春期的性象征,也可以对应金家的权力象征。因此,在后续情节中,棒子被抢对应朝鲜在仁川登陆后岌岌可危的形势,大伙儿一起帮他出头,对应志愿军出兵。古伦木/欧巴是《奇袭白虎团》(也是朝鲜战争背景)里的接头暗号,但欧巴在朝鲜话里也是哥哥的意思,指朝鲜对中苏都是小弟对大哥的关系。傻子常年在大院门口和卫兵站一起,也即朝鲜处在冷战的第一线。后来马小军和当年的伙伴开豪车喝洋酒,傻子那句SB对应九十年代坚持原教旨社会主义的朝鲜对商业化资本化中国的态度(九二年中韩建交)。
那场几百人没有打起来的架似乎指是险些引发世界大战的古巴导弹危机,小坏蛋不久后的意外死亡可能对应肯尼迪一年后的遇刺,但这一部分指涉不是很明确,因为还牵扯了卢沟桥这个符号。另外马小军说小坏蛋的手很软,像女人的,则更像是对李德胜的影射。
看大毒草电影的老将军,身边有一个年轻女性作陪,对应哪位大佬不言而喻,注意这场电影还有其他很多人看,意味着走另一条路线的军中势力已然成形。
比较麻烦的是于北蓓这个若隐若现的角色,她和米兰是熟识,但没有同时出场过。从于北蓓大胆的作风和各种明显的暗示推测,她就是和米兰相对的另一极: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影片前半段于北蓓几次试图勾引马小军,但都没有成功:四九年,司徒雷登;但在澡堂一段,羊搞有了反应,说明社会主义阵营面对资本主义的诱惑出现了分歧:匈牙利十月,布拉格之春(性的觉醒对应政治上的觉醒)。马小军第一次看到米兰的彩色照片,镜头淡出,而于北蓓的笑脸则逐渐淡入,所以最后马小军说,她和米兰也许是一个人,这可能是说,两个女性形象对应的两条道路在马小军/中国走向成年/现代化上的作用是殊途同归的,也可能是在暗示中国在冷战期间摇摆于两大阵营之间的历史,以及后冷战时期的中国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迷茫。
影片最后的黑白段落,特别是车头的小照片,和影片开头的高大塑像对照,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落幕。虚幻的灿烂阳光已然消逝,成长起来的少年踏了灰色的现实中,很显然,他成功了,但他已不再青春,也不再满怀理想和希望。
姜文的第一部电影,因为有青春片的外壳,也是姜文最“电影”的一部电影,调度、表演、配乐均属一流,对青春期少年的情绪渲染也相当到位。他这之后的电影几乎都成了他表达思想的手段,尽管内容深刻,但形式上一直被诟病,也即“为醋包饺子”,不那么“电影”,导致明线叙事表面上经常显得莫名其妙,带来观众接受度下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