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河》重要道具线索的解读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苏州河》迷离又带有艺术气质的镜头语言,代表着娄烨独特的影像风格,在特定的历史维度下,聚焦于千禧之年的上海,展现了两对恋人对生活、对爱情的经历与思考。正如导演本人所说:“我在试图表现这样的一种今天中国大城市的年轻一代人的生活状态,试图从一个电影制作人的角度去观察这样的一种状态

“苏州河就是这座中国最现代化的大城市上海的血脉,它实际上就像是一种人的情感---娄烨”
众所周知,第六代导演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电,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导演的统称。他们所成长的时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历史节点上, 因此他们的影片内容和风格与第五代导演有着显著的区别。而娄烨无疑是第六代导演中的重要人物,这部《苏州河》迷离又带有艺术气质的镜头语言,代表着娄烨独特的影像风格,在特定的历史维度下,聚焦于千禧之年的上海,展现了两对恋人对生活、对爱情的经历与思考。正如导演本人所说:“我在试图表现这样的一种今天中国大城市的年轻一代人的生活状态,试图从一个电影制作人的角度去观察这样的一种状态。”[1]透过一系列的物象,传达出了导演对于生命、欲望的理解,使得整个影片物象与意象紧密结合,体现出当代年轻人迷茫彷徨的都市生活。
《苏州河》影片中出现了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线索道具,它们贯穿影片始终,对于情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基于这些,我想通过《苏州河》中导演借助物象来体现对意象的表达,以及在大时代背景下导演所探讨的年轻一代不同于以往的价值与人生观念进行分析,研究娄烨独特的影像风格。
娄烨接受访谈时,主持人曾问其片中的伏特加酒来自于东欧,这样的设定是否有所含义,娄烨回答影片制作了两年时间,他认为在完成的影片中没有偶然性。这样的回答耐人寻味,或许可以理解为电影中的一切皆是必然,是导演有意为之的产物,而至于为何如此,导演并没有过多的进行阐述,也许是等待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因为对于电影描绘的那个时代中出现的种种物象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是构成整个电影结构表达的关键一环。
一、影片独特的表达
“《苏州河》自1999年开始以各种渠道进入各种观看者的视域以来,一直被视为第六代、后现代、体制外、地下、边缘电影生产和传播的一个范本。”[2]在一个特殊时代语境下的都市爱情故事,摇晃的镜头语言,迷离虚实的视觉呈现,构成了一个当代影像与精神的空间。
二、第六代的集体成长及创作背景
上世纪90年第六代导演集体登场,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急速变化的时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织,历史通过解构与重建,一个更加个人化与世俗化的社会确立了下来。正如文艺复兴将大众从宗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每个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社会转型的大变革自然成为了第六代更加热衷的现实,他们不再致力于表现某个典型、塑造某种具有普遍性的形象,而是醉心于个人记忆的书写或是对一个或几个生活在当下的平凡人物表达关注。”[3]
与第五代导演更注重历史痕迹和乡土气息的代表作品不同,第六代更加强调非典型化、边缘化人物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人口的比例快速上升,市民阶层和小资精神逐渐形成的同时,贫富和地域差距也在扩大,这是一个机会与风险、新颖与陈旧交汇的历史时代,这使第六代相比前辈有了更加丰富广阔的创作源泉。他们身为电影的作者,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时代下芸芸众生的一员。也正因如此,第六代作者拥有观察者和被查者的双重身份,创作思想亦受时代浪潮的影响巨大。
三、娄烨的创作心理
做为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人物,娄烨有着独特的电影美学风格,晃动的镜头与都市中常见的景色相结合,带来了浓厚的纪实特点河生活气息。自述式的旁白娓娓道来,仿佛面对面与观众交流着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迷离的都市,时代发展下的欲望横流,彷徨与迷茫的小人物,一一在娄烨的镜头下展现着其独具个人化的表达风格。
齐美尔曾说:“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来源个人试图面对社会强势力量,面对历史传统的重负、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技术,保持独立和个性。”[4]用来解释娄烨的创作心理颇为贴切,作为一名电影人、观察者与被察者,心中必然有着表达与倾诉的欲望。对他而言,每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而苏州河是上海的血脉,就像是人的情感,通过感受到的状态和故事,试图去表现一种生活。娄烨经历着新旧交替的历史巨变,物欲横流、人人重视利益发展经济的强势现状,他选择保持独立与个性,以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一切作为基础,透过自己影像风格,描绘了一个繁华都市下社会边缘群体寓言般的爱情故事,这就是《苏州河》,一部由情感出发,讨论欲望的电影。
四、电影中的关键物象及象征性
摄影机---窥视者
整部电影围绕着摄影师“我”这个人物展开,我们所看到的画面即为摄影机所捕捉到的,从这点来讲这使整个影片带有元电影的语言模式。“元电影是指关于电影的电影,包括所有以电影为内容,在电影中关涉电影的电影,在文本中直接引用,借鉴,指涉另外的电影文本或者反射电影自身制作过程的电影都在元电影之列。”[5]同时作者借人物之口强化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这一概念,强调了影片纪实影像的风格与元电影之间的互文关系。
用“窥视”的概念去理解本片中摄影机的出现,可以代表着三个层面:一、摄影机本身即为对他人生活的窥视。二、摄影师“我”这个角色通过摄影机看到所拍摄的一切。三、作者透过第四面墙,对影片中发生内容的凝望。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有意的模糊了各层面的界限,形成了更深层次的互文关系。作者自述其处理摄影师“我”这个人物的方法,就是混淆三个概念:作为“我”这个人物、作为一个从事摄像的人(摄影师或者导演)、和作为摄影机本身。这样的处理方式除了能够强化影片的纪实风格,在电影语言体系中探索一种新的风格和模式之外,更多应是包括娄烨在内第六代导演,对于摄影机-电影-创作者三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和定义。即窥视者和被窥视者在时代背景下的交融与转换。

摩托车---理想主义
一辆进口的摩托车似乎预示着外来思想对国人观念的变革,在成功与逐利的时代思想下,马达渴望骑着摩托车出人头地,摩托车可以称为他理想的物化表现,可最后他却成为了一个送货员,理想已然支离破碎。可这辆摩托车让他结识了牡丹,在追逐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了爱情。然而生活是残忍的,二人再次重逢带来的却是生命的消亡,理想也不复存在,或许对于都市中的年轻一代,情感与理想的取舍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牡丹贴纸---爱情观念
牡丹贴纸围绕着马达与美美的对话出现,花朵自古象征爱情,牡丹在片中具有双重含义:一、剧中人物的名字。二、牡丹的情感观念。美美曾说,这样的贴纸满大街都是,代表都市人对情感的非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是一种普遍现象。美美自己贴上贴纸,则暗示着她对爱情看法的转变,表达出对牡丹情感观念的认同。最后留下字条让摄影师去找她,美美变成了牡丹,而摄影师却不是马达。

美人鱼玩具---都市童话
美人鱼源于西方,如同国内吸收了诸多西方与本土文化交融而成新的东西,拿着美人鱼玩具的牡丹,贴着牡丹贴纸的美人鱼美美,如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正如娄烨所说,今天的中国也许恰是不那么中国的。但作者想通过美人鱼所表达的意象不至于此,美人鱼玩具宣示着牡丹对爱情童话般的浪漫向往,美美的造型与这个玩具极其相似也蕴含了更多深意。肮脏的苏州河中却存在着美人鱼,泥泞中绽放的花朵一般,似梦似幻亦真亦假,就像真正的浪漫的爱情,没人知道它是否真实,如同都市童话,但人们选择去相信它的存在。

带野牛草的伏特加-情感欲望
Zubrowka伏特加,产自波兰。同样来自东欧的外来品,它有着草本的甜香,以及若有若无的迷幻,一如本片迷离影像所代表的复杂情感。牡丹偷来父亲的酒与马达共饮,“偷情”的含义不寓自明,最后二人在便利店相遇,马达点名要了这种酒以重拾失去的情感,却也因这种酒葬身苏州河,有如飞蛾扑火般壮丽的为爱情而死。马达最终把酒送给摄影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爱情价值的宣示。然而摄影师代表另一钟情感态度群体,虽然喝着同一瓶伏特加,却选择等待下次爱情的到来。


五、影片的意象重构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中常以怀疑者的姿态出现,他们将问题提出后由观众自己追寻问题的答案。”[6]而娄烨留给观众探寻影片意象与答案的线索就存在与这些无处不在的物象中,与同为第六代的贾樟柯更加内敛的表达不同,在娄烨的电影中观众能强烈的感受到这些物象的存在,它们不断强化在电影的主旨,堆砌成一个寻找爱情的都市寓言式的故事。
参考文献
[1]娄烨,Norman Brock,Placidus schelbert.《苏州河》访谈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04):53-55.
[2]郑坚.小资的精神畛域与影像叙事——关于《苏州河》[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9-83.
[3]陶键.娄烨:纪实影像中的都市灵魂[J].电影评介,2010(02):6-7+19.
[4]格奥尔格·齐美尔.《大都会与精神生活》.
[5]杨弋枢.《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页.
[6]逯俊宁,顾瑜.废墟中的寻觅——《苏州河》的独特魅力[J].电影文学,2012(2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