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生活就是地久天长

在谈电影之前,想先说说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

它的曲调来自苏格兰民谣,歌词则是18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一首诗《Auld Lang Syne》,是用苏格兰语创作的。“auld lang syne”对应的英语是“old long since”,也就是“逝去已久的日子”。
因为旋律悠扬柔情,加上填词后整首歌充满了别离之情,中文版的《友谊地久天长》在很多人的回忆中,往往代表了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别和对往日情谊的追溯。歌词里这样唱道:”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无数的朋友们就此捧杯,拥抱,或是相聚一处,共念旧日时光。而后,又劳燕分飞,各自接着走完自己的人生路。
对于不同年代的人来说,总有各自时代的一些歌曲能够唱出他们心中的故事,而《友谊地久天长》,大概是60.70年代的时代歌曲,那时的人们也许比现在要更加单纯一些,也许要更复杂一些,友情、亲情,都是原始的人类情感,生活那么长,又那么短,从前到现在,很多的东西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又归于简单。而这部电影,大概就像这首老歌,带着一些时代的忧伤,在岁月的新旧交替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时代里的小故事。
失独家庭这个概念我此前只听过概念,但实际上这类的群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接触并不多,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中,无后一向被视作是悲惨境况的一种,即使在丁克和不婚概念已经算是流行的现今,有能力和决心来抗住诸多压力的人总是少数。更何况,是对于正常想要拥有孩子的家庭,失去独子的打击和苦难,简直不敢想象。
聚焦于这样一个家庭,既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计划生育国策,也有着一份对平凡人生活和命运的观察。关于计划生育,我印象中非常深刻的是小时候和我母亲在河南经过某个广场时巨大的宣传横幅,那时我才四五岁,文字内容都已经不太记得了,但却一直记得这是在宣传“计划生育”。这是一项自诞生起便充满争议的政策,它不仅仅控制了人口的数量,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不堪,也造就了我们这批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生子女”一代。
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但是采取的是插叙的表现手法,所以电影是非线性的,而每一次的空白之处,便藏着很多没有表现出的具体生活和历史变化。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中,”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电影镜头其实比文字也许更好的适用这个准则,三十年的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变迁,当然不是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所能展现的完的,但对于这个故事来说,有限的镜头语言和台词,已经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接近真实的电影中的生活。至于镜头之外的很多故事,对于亲历过那些时代的人来说,可能无需想象,已经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了。
时代的眼泪永远替那些努力挣扎的人们而流,生活的打击和命运的不堪言说,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巨大的人生转折,总有无数的平凡人生在经历着不断地变化,生活的戏剧性并非在于无法预知未来,而是很多时候,做出的许多选择是身不由己。
电影的英文名是《So Long,My Son》,这个名字可能更契合这部电影的结局。最后,当当年的隐情被说出,当两个家庭多年后重聚,当一个好的结局开始呈现,是同生活做出了和解?还是对命运进行了释怀?孩子永远是孩子,但父母却为了彼此而苍老的活着,只要活着,生活就是地久天长。
关于电影的主题和想要表达的东西,我觉得导演在豆瓣上自己写的关于电影的内容就很好,电影我觉得也基本是在表达这些,至于呈现的程度和每个人看完电影后的感受,则就是个人的看法了。
创作初衷:《闯入者》之后,我就有了创作《地久天长》的想法。我是60年代生的,经历了中国发展巨变的几十年,感触良多。从创作角度看,遇到这么多的起起伏伏是一件幸运的事。2015年,因为社会老龄化的问题,我们面临社会转型,需要提高生产力,国家放开新的政策,那个时候给我的一个触动就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国已经形成了新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我才有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要开始了。老百姓生活在其中,他们对这样的一个全新的结构是怎样的感受?这是我从大的时代跨度上来考虑的。还有一点,最初的想法是希望通过时间去感受人和人之间、以及人类自身的命运的无常,有些不是自己能掌控的,可能一点点的变化,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这一点是时间的积累才能看出来的,也和我构思的这个故事的剧情很贴切。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着手创作《地久天长》。
创作主旨:我觉得好的创作都有其人文关怀的成分存在,有人关注底层的困苦生活,也有人关注奢靡的上流社会。对我而言,摄影机要对准寻常百姓,他们是这个社会的肌理。艺术跟权力是天然背离的,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经常被景春和咏梅所饰演的人物所感动,这种宽恕与包容的能力与我自己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邻居的叔叔阿姨们都那么慈悲。他们也遭遇了很多不幸,但在孩子面前,他们从不表露。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善意和慈悲。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在这部电影中,你会看到,一个人,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还是在那么坚韧的生活着,依然抱着善意,这是很了不起的。这是我的一个理想。事实上我们的社会,这样理想的寻常人比比皆是。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福报,把这种福报放到电影里很重要,让它扩散出去,让善意和宽爱去传播,而不是勾心斗角、谩骂诋毁。
最后想说说表演,几位主演给我的感觉都很真实,也很注重细节。生活气和人物性格都给人很自然的感觉,有那种时代感,有那种烟火气。而这,我想也就是为什么在柏林电影节上,这一部电影能同时取得最佳男主角和女主角奖项的原因吧。
希望中国的电影中多一些这样的电影,多找寻一些普通人的现实,多展现一些时代的印记,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