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情救赎、白人男性的理性事业到西方中心主义

随便用脚趾头想一下就不难弄明白,这类带有异域风情、走怀旧路线的爱情救赎故事片,再加上有大牌男女影星压阵,只要不是由国产张、陈、冯等大导演来掌勺,好评如潮那是意料之中事情。
影片的优点可以说出一大堆来,我比较在意的是画面的风格和配乐。那烟雾缭绕中的山间稻田,那古朴封闭的小镇及其居民,配上舒缓明澈的音乐,几乎完美契合了我对于二十年代乡土中国的想象。当然,略微令人遗憾的是,影片中的风景似乎更接近华南地区(甚至是越南!!),而不是故事背景所交代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不过,这算不上是什么大毛病,我觉得就画面来说,影片已经相当完美了。
这个故事的主题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爱情的自我救赎。当一个娇生惯养的资产阶级出身的小姐为了逃离沉闷的家庭而匆匆接受了一位沉闷刻板、不解风情的医生求婚的时候,他们婚姻的失败就已经是注定的了。影片中他们爱情的救赎其实是一桩意外事件,假如这两个人没有走入那样一个极端的环境(霍乱疫区)当中,从而有机会发觉彼此之间在极端状态下迸发出来的那些高贵品质,那么他们的婚姻早就解体了;另一方面,假如费恩没有死在疫区,假如再让这对夫妇继续回到庸常生活之中,那简直就像想象鲁迅活到反右、文革一样煞风景了。也许,爱情注定敌视庸常生活?
此片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背景的勾画。二十年代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在逐步觉醒,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疫区小镇,青年学生、普通老百姓都在喊着“打倒帝国主义”、“英国人滚出中国”的口号;然而此时的中国,似乎又处在半蒙昧的状态,从那些学生和老百姓的脸上,你能看到愤怒、能看到善良、能看到纯朴、能看到麻木,但就是看不到理性;更有那专横无知、色厉内荏的军阀;在中国人的身上能够体现理性精神的,都是与西方有关联的人:夏雨扮演的年轻西医、黄秋生扮演的留苏军官;在英国人身上,你能看到老大帝国子民的政治成熟,费恩博士的理性与严谨自不必说,那位留守在疫区长相奇丑的英国官员在外国人几乎死光的情况下也仍然在坚守岗位。这写细节恰恰反映了英国能成为一个帝国的真正基础:它已经把自己的子民训练成了理性而有献身精神公民。
当然,无论是费恩还是那位官员其实都切实感到英国在中国的这种特殊地位已经是日薄西山,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献身精神对英国而言才尤为宝贵。在费恩这个人物上,几乎浓缩了英帝国公民的所有优点,他身上具有几乎一切公共的美德,他理性、严谨、忠诚、善良、勇敢、知其不可而为之,简直就是一个英国的高大全。然而,在属于私人领域的美德当中,费恩就大打折扣了,他缺乏幽默感、不会取悦女性、不善言辞。故事中夫妇的矛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费恩个性中的这种矛盾。当然,如果说费恩是英国男性的典型的话,吉蒂当然也可以说是英国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了。看来,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出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理论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也可以被看成一个理性的资产阶级白人男性拯救自己妻子心灵、拯救蒙昧中国百姓生命的故事。当然,拯救是双向的,妻子也救赎了他那破碎的心灵,在较小程度上,中国人的善良与智慧(比如黄秋生智斗军阀、比如中国乡村的水车给他带来灵感,解决了疫区取水问题等等)也帮助了他的事业。但总而言之,他的主导性的拯救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大而化之的说,这部片子从娱乐意义上说当然是部耐看的好电影,但是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大有西方中心主义毒草的嫌疑。
可是,可是,西方中心主义真的是一颗毒草吗?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我们今天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和当年那些学生批判帝国主义又有什么区别呢?道义似乎在我们这边,但是那个帝国主义、那个西方中心确实也帮助我们睁开了眼睛啊。
呵呵,写到这里我自己也有点糊涂啦……
影片的优点可以说出一大堆来,我比较在意的是画面的风格和配乐。那烟雾缭绕中的山间稻田,那古朴封闭的小镇及其居民,配上舒缓明澈的音乐,几乎完美契合了我对于二十年代乡土中国的想象。当然,略微令人遗憾的是,影片中的风景似乎更接近华南地区(甚至是越南!!),而不是故事背景所交代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不过,这算不上是什么大毛病,我觉得就画面来说,影片已经相当完美了。
这个故事的主题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爱情的自我救赎。当一个娇生惯养的资产阶级出身的小姐为了逃离沉闷的家庭而匆匆接受了一位沉闷刻板、不解风情的医生求婚的时候,他们婚姻的失败就已经是注定的了。影片中他们爱情的救赎其实是一桩意外事件,假如这两个人没有走入那样一个极端的环境(霍乱疫区)当中,从而有机会发觉彼此之间在极端状态下迸发出来的那些高贵品质,那么他们的婚姻早就解体了;另一方面,假如费恩没有死在疫区,假如再让这对夫妇继续回到庸常生活之中,那简直就像想象鲁迅活到反右、文革一样煞风景了。也许,爱情注定敌视庸常生活?
此片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背景的勾画。二十年代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在逐步觉醒,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疫区小镇,青年学生、普通老百姓都在喊着“打倒帝国主义”、“英国人滚出中国”的口号;然而此时的中国,似乎又处在半蒙昧的状态,从那些学生和老百姓的脸上,你能看到愤怒、能看到善良、能看到纯朴、能看到麻木,但就是看不到理性;更有那专横无知、色厉内荏的军阀;在中国人的身上能够体现理性精神的,都是与西方有关联的人:夏雨扮演的年轻西医、黄秋生扮演的留苏军官;在英国人身上,你能看到老大帝国子民的政治成熟,费恩博士的理性与严谨自不必说,那位留守在疫区长相奇丑的英国官员在外国人几乎死光的情况下也仍然在坚守岗位。这写细节恰恰反映了英国能成为一个帝国的真正基础:它已经把自己的子民训练成了理性而有献身精神公民。
当然,无论是费恩还是那位官员其实都切实感到英国在中国的这种特殊地位已经是日薄西山,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献身精神对英国而言才尤为宝贵。在费恩这个人物上,几乎浓缩了英帝国公民的所有优点,他身上具有几乎一切公共的美德,他理性、严谨、忠诚、善良、勇敢、知其不可而为之,简直就是一个英国的高大全。然而,在属于私人领域的美德当中,费恩就大打折扣了,他缺乏幽默感、不会取悦女性、不善言辞。故事中夫妇的矛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费恩个性中的这种矛盾。当然,如果说费恩是英国男性的典型的话,吉蒂当然也可以说是英国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了。看来,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出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理论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也可以被看成一个理性的资产阶级白人男性拯救自己妻子心灵、拯救蒙昧中国百姓生命的故事。当然,拯救是双向的,妻子也救赎了他那破碎的心灵,在较小程度上,中国人的善良与智慧(比如黄秋生智斗军阀、比如中国乡村的水车给他带来灵感,解决了疫区取水问题等等)也帮助了他的事业。但总而言之,他的主导性的拯救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大而化之的说,这部片子从娱乐意义上说当然是部耐看的好电影,但是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大有西方中心主义毒草的嫌疑。
可是,可是,西方中心主义真的是一颗毒草吗?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我们今天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和当年那些学生批判帝国主义又有什么区别呢?道义似乎在我们这边,但是那个帝国主义、那个西方中心确实也帮助我们睁开了眼睛啊。
呵呵,写到这里我自己也有点糊涂啦……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