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轮回与X因素——终章的闲谈

重看完三部曲后突然发现想说的短评放不下,就写条影评吧。反正影评也是给自己作备忘录看的。其实很多是题外话。
在西方以新浪潮、左案派打响电影革命第一枪后,美国新好莱坞、日本新浪潮乃至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业界内表面上看似存在了多种声音,但并不饱和的体量下其实还是各大国的头部制片把握着话语权。而作为盈利工具的手段必然是以制作精良的类型片作为主推项目。以本片所处的八九十年代为例,这个时期的电影各大国电影百花齐放的现象被各大评论界称为电影史上最辉煌的年代,更是出现了94年这一现象级大片年。《海上钢琴师》《肖申克救赎》《天堂电影院》《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霸王别姬》《这个杀手不太冷》《乱》等具备雅俗共赏的佳片至今还在各大电影专业的教科书里被拉片解析。而在大众视野的背面,一些新浪潮导演的文艺片则作为叫好不叫座的典范,必定是悄悄得走进影史的。
不知从何时起电影界就流传着“好电影就要从孩童时看”这一句标语。其实这么想也无可厚非,如果在高中时(不能更早)能够不玩手机看得进上述的影片,不要说看不看得懂吧,起码在作文和阅读理解上是能拔高一个档次的。那么进了大学,作为穷学生最实惠的娱乐方式就是(绝不氪金的)游戏和(网上下载的)电影了。
大一的一天,逃离高考噩梦后在游戏里发泄透支的舍友走到你身旁,想问你推荐部影片放松一下,而你作为豆瓣用户,自然是略知一二的,如果你此时说一部昆汀或是杜琪峰、宁浩的片子,他会爽完后问队友好了没然后开始下一把。而你如果推荐给他一些豆瓣“看过”过十万且评分不低于8的片子,他会在外卖时间沉浸在里面,并看完后让你推下一部。而你如果此时想说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譬如蓝白红)的作品,我推荐你不要,虽然以自己20岁的阅历你自己也看不大懂,搜当时的豆瓣搜了一大堆也都是在说没看懂、大闷片,最后在知网搜到了一篇相关的论文看完后才能马后炮个所以然来,但你的舍友会在看腻了女主的丝袜之后,赶紧拉队友进行了下一把游戏,并在对话框里输入“刚舍友给我推了一个俄罗斯傻逼的烂,据说还tm有三部,不过女主挺漂亮的”。
国内本科的专业是媒体设计,也是在大学时慢慢发现了所谓阅片量即使在影视某些相关专业也不是需要衡量的指标,小成本文艺片也只是个小众的圈子,技术相关专业其实能学习到的不多。
可是近几年,却发现网上盛行“伯格曼,塔可夫斯基以及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是xx”的风气。也正是这种风气,把三部曲推到了一个本不该进入公众视野的“界定”地位,我为三部曲不值。
毕竟豆瓣的绝大数文艺青年们只是拿其来作阅片量的谈资,说着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调度和美术等等(毕竟能蹦出这么长的名字不说别人都会以为你只能记住个李安了),却丝毫不肯共情一下。毕竟蓝里面是个需要料理前夫的拖着遗腹私生子情妇的寡妇,白里面是个听着前期娇喘挑衅的破产理发屌丝,红里面是个被自己男友语音视奸的被压迫女性和看着女友现场交欢的穷学生,这似乎是与自己璀璨的人生好不关联的。普通用户更是慕名而来放进“想看”里,等发条张或是木鱼水心等坐个十几二十来分钟的专题后打个五星看过。
记一下影评。单说一下红,感觉红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最具思辨和自传气息的一部,很幸运在看红之前尽可能得看懂了《一一》,其实讲的都是人生的周而复始。但杨德昌想表达的是这种周而复始都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的,是带有佛学色彩的,这一点在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里也有体现。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则是认为每一个周而复始下都会有不确定的x因素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老奶奶扔瓶子的情节作为唯一一个贯穿三部曲的场景,第一部里闭眼错过,第二部里感同身受却静静观望,在终章里女主终于伸出了援手,虽然很难扯到与后面的船难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个人理解为这是一个主动做出改变的意向,即x因素。但这个x因素是否是改变轨迹的干扰线基耶斯洛夫斯基并没有明说。因为从之前的细节中,即老人询问英吉利海峡的天气以及看到船票若有所思的表情来看,当时在跟踪时未必没有遭受过灾难,而这段被老人“经历了很多不幸”所留白了,所以这场天灾恰恰是重蹈覆辙的一个兆头也是可以理解的。即x因素并未对周而复始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