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卫·赫胥黎到伍迪·艾伦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大卫·赫胥黎身上,我们能发现伍迪·艾伦在自己电影中创造的个人形象。
正如《疤面人》让马丁·斯科塞斯或杜琪峰的不少黑帮电影黯然失色那般,伍迪·艾伦的喜剧似乎也并非完全来自原创。
唯唯诺诺、拘谨胆小,喜欢侃侃而谈,时常不自知地陷入尴尬情境的知识分子形象,至少已经能从加里·格兰特在《育婴奇谭》扮演的“骨头先生”身上找到先例。
这么看来,伍迪·艾伦的电影不再那么稀奇。因为已有先行者,后来者只需依循自己的风格改造即可。同样从此源头来的还有《地球大爆炸》里的谢耳朵和杰西·艾森伯格在不少电影中扮演的形象。
我们并不清楚这是否是霍华德·霍克斯的原创。或许这是美国“神经喜剧”延续下的表演传统,这样的喜剧角色形象能够讨好观众,逗他们开心,于是渐渐形成惯例。
“神经喜剧”的套路现今依然被使用着。它有两招“致命”的凶器:巧合和误会。通过对这两者反复而高妙的设计让剧情不断奔走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路途中。
《育婴奇谭》的叙事马达在开头已经启动:得到龙骨和获得赞助。然后,男主角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遭遇了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情:认识新的女性,刚好是赞助人的侄女;介入一头巨兽,接连上演闹剧。最终结局可想而知:目标达成,恋情圆满。
当然,伍迪·艾伦的喜剧套路已经与此相异。“神经喜剧”依然是好莱坞大制片制度之下生产的电影,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商品”逃不脱好莱坞的故事法宝。
伍迪艾伦喜剧则是遵循“作者电影”观念展开的“话痨”片。但不可否认,他也不得不时常借用“神经喜剧”的制胜法宝,因为后者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让观众娱乐的手段。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把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