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的朋友取得一点进展时,你自己的某一部就死掉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阿兰德波顿为啥没在中国大火?
剑桥才子,钟情哲学,文笔优美,擅用长句,过目不忘的长相,独特的冷幽默,讲解人性,直面人心,喜欢演讲,作品高产,这样的标签放到一个人身上,按说阿兰德波顿很对当下口味,应该成为大号网红。
可是,迄今为止,德波顿在中国大地算是不温不火。他的书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翻译到中国,不知道为何,没大火。或许是因为他的书名字太过直白,比如《爱情笔记》、《无聊的魅力》、《爱上浪漫》,以至于被人误以为是个成功学之类作品,因而不被重视。
话说回来,德波顿真的是个活跃的哲学讲者,他熟稔西方哲学,尤其钟情于叔本华、尼采、塞内加、蒙田等人(可以参考他的哲学六讲视频)。在《身份的焦虑》中,他分成三个视频带领大家想想对于身份的焦虑是从何而来的。
德波顿的分析角度,一般首先挖掘历史,尤其是思想史。黑格尔将人类历史比喻为思想的历史,思想的历史就是哲学的历史,所以哲学家一般喜欢从历史变迁角度研究社会变化。身份的焦虑,在历史上有不同含义。所谓身份
古代斯巴达看军功(战斗精神);中世纪贵族社会等级分明,身份生定;近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写出《论美国的民主》的法国贵族托克维尔,在九个月的美国之行当中,惊讶的发现,美国人笃信一套不同于当时欧洲的价值观:人人平等。托克维尔并没有单纯赞美这种平等意识,他反而觉察出这种平等观念隐藏的不安。
在贵族社会里,不平等习以为常,根深蒂固,人人安之若素。但是在美国,因为人人平等,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所以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这种别人可以、自己也行的想法固然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上进心,但是同时引发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你失败了,达不到别人的水平,这时候怎么办?于是乎,身份的焦虑被放大。一群被自己视为水平相当(平等)的人,却取得了远远超出自己水平的成就,这一点就足以让你寝食难安。
你不会去嫉妒任何人,比如“英国女王和比尔盖茨”,因为他们离我们太遥远,用德波顿的话就是,
他们太奇怪了(奇葩)。。
真正引起我们焦虑的是身边的人,比方说同事、朋友、许久未见的发小、同学等。这些在我们潜意识中属于一个档次、一个圈子的人,如果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们成功了,那么此时,
他们的每次进步,就伴随着你身体某一部分的死去。
面对身份的焦虑,现代人怎么办呢?
进入历史,德波顿认为,那种波西米亚式的简单生活或许提供一种启示。自给自足,物质要求低,随遇而安,崇尚俭朴,都是波西米亚式生活的代名词。
另一种方法就是和自己达成和解。理解这种身份的焦虑是必然的,不一定就是有害的。身份焦虑的发生有社会原因,不都是自己的错。美国新教精神鼓吹积极进取,认为富有是信仰的福报。这让贫穷的人认为自己受穷是不够虔诚的缘故,而且责任都在自己身上。这种社会氛围让普通人难以平和的生存下去,焦虑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