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脆弱的希望,从现在开始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故事的开篇是母亲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地看着电视,孩子坐在一旁客厅的餐桌上写作业,愤怒一点点升起,扔下笔走进了厨房,坠楼而死。
因为极度的痛苦,夫妇二人前往互助小组(丈夫觉得心理辅导和互助小组是因为太痛苦而不得不做,也许在这个程度上,他并未从中获得帮助),得知了有一个科技公司可以制造出仿真人孩子,拥有基本生活能力,可以吃饭、聊天、做运动,反应和脾气也可以做到99%的相似。
丈夫在看到妻子极度的痛苦后(每日昏昏沉沉没有生气),即使租赁成本非常高昂(购买一个机器的价格可以在香港购买半个单元,科技公司有租赁业务),还是将孩子租回来一周。租赁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妻子想要和孩子完成的清单(科技公司的人介绍自己公司的目的时为了给那些突然遭遇亲人离世的人一个机会能够说未说完的话做未做完的事情)以及希望妻子能够从因为自己的缘故使得孩子自杀的负罪感中解脱。
当与孩子相处一周后要送回去的时候,母亲在临别时刻询问孩子那个晚上在厨房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回答想去厨房拿开心果吃(在后面剧情中揭露孩子是不喜欢吃开心果的),站在椅子上不小心失足跌落。孩子醒来时躺在床上,父亲说这是个噩梦。可以推测这个记忆是丈夫给加入的。在这第一周的相处中母亲也并没有因为孩子说要吃开心果或者孩子主动要做习题并拼写对了之前不会的单词而发觉这不是之前的孩子了。(觉得这里母亲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希望和孩子有这些经历,其实孩子真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
送别孩子后,母亲还是想要与孩子相处,丈夫为了让妻子意识到这并不是真实他们的孩子,给第二次租赁的孩子加入了更顺从的脾气,妻子也因为与孩子接触中的习惯和回忆而认识到与之前孩子的差别。妻子甚至因为孩子没有一段他最喜爱的玩具的记忆而带出门(机器孩子的禁忌,机器孩子还处在试验状态)。但是记忆中的乐园却再也找不到了。一开始我觉得是一个象征,用客观事实来让母亲承认孩子已经离开,用现实中找不到乐园来告诉她再也找不回和孩子的回忆了。但也许可能是母亲的记忆发生了错乱,也许她并不记得这个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到底是在哪里得到的了。
这对夫妇的肖像是比较俗套却可以在很多家庭中或多或少地看到:母亲应该是一个专职家庭主妇(机器孩子带回来的白天她在看电视,和孩子在家度过了一周);丈夫应该是工作比较忙,除了孩子死亡,参加互助小组、将孩子带回来、送回去等重要时刻外从来没有出现;当机器孩子第一次到家里的时候,说让爸爸陪他玩,他也是说自己没空,妈妈会陪。
孩子死亡当晚:母亲在旁搁静音看电视(不想打扰儿子做作业)。
警察问起自杀孩子的近况:母亲说开心的时候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要是不努力学习,以后怎么会有好工作。
回顾一次母亲指导孩子作业:expectation,问ex后面是什么?答不出便说你有用脑子在思考嘛?你是我儿子嘛?不要用铅笔,用原子笔。孩子因为不知道怎么拼写,写下了Gundam。母亲责备地问为什么却能记得Gundam。孩子反抗道:放假的时候只有我有这么多作业,从早写到晚,不停。
不知道这里Gundam是否对应的是Seed系列,人类具有了更高的基因工程水平,能够在孩子出生前便选择喜爱的头发颜色,虹膜颜色等等,还能够识别这个孩子的特长等创造出更优秀的新人类。在初中观看时我并没有理解种子的象征之意,而是沉浸在没有一个最好的社会秩序能够建立起来的无奈中,因为功能上更优越的新人类,更有效的社会秩序并不能创造一个更有意义、光明有希望的社会。(整个社会秩序一直到听到Naval Ravikant和Joe Rogen的访谈以及Jordan Peterson的书籍中才让我意识到了一个更自治,脆弱但是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的方向)
这里联想到购买一个可以自由编码情绪和习惯的孩子需要花很多钱似乎就在说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要花很多很多的代价,而这完美的符合别人要求的孩子却没有记忆,而人的意识和人格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和记忆塑造的。符合别人要求和自我独立意识是不可共存的。
这里刻画的是比较典型的传动中国母亲的印象,丧偶式地承担了所有家庭工作和抚养孩子的工作甚至时是孩子死亡的双倍谴责。觉得学习是工作和好生活的保障,但是自己却没有身体力行,当要求孩子不停学习的时候,自己却在一旁看电视,觉得只要没有声音就算不是打扰了。也许这种言语和行为的不一致是无法让孩子理解为何要学习并且获得一些理由去学习的。
孩子天性就喜欢玩耍,也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记得不同的英文单词,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母亲完全按照大众最熟知的道路来要求孩子,做习题本,不停歇地努力,用高压(人身攻击、威胁)强迫孩子与孩子本身是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导向的探索有很大的矛盾。但是可能想探索的是自杀的倾向到底是什么?母亲在询问机器儿子那天到底发生什么的时候,问到是否是生自己的气?
母亲在参加互助小组的时候说丧失孩子如同内心有一个大洞,要去填满。希望能够陪他读中学,读大学,到结婚的时刻。这些都是传统大众生活中最重要的时刻。然后与机器孩子完成的清单却是包饺子,看电视,玩拼图,煮饭,玩机器人,影相留念一系列生活中平凡不过却才是生活的真谛。
正在看《人生十二法则》第二条,觉得与这个故事非常契合:
“待己如助人,这意味着你需要选择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事物,即使这些事物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或是令你快乐的。
给孩子们糖果可以让他快乐,但这不代表你只需要给他吃糖就可以了。“快乐”和“好”绝不是同义词。你需要让孩子学会刷牙,或者让孩子在天冷的时候穿上他们不爱穿的羽绒服。你需要培养孩子具备道德感、责任心、自我觉察的能力和互惠互利的品质,这样他长大了才能照顾自己和他人。既然如此,你凭什么认为自己做不到这些就是可以接受的?
你需要放眼未来,想想看如果你真正照顾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生涯,才能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当我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应该如何改善我的健康,拓展我的学识,强健我的体魄?你需要先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规划好之后的路线;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平衡好自身的优缺点;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才能控制生活的混乱程度,重建秩序,让世间充满希望带来的神圣力量。“
最后的最后,想着如何突然告别这个世界,会意识到想做的事情此刻便开始,真诚面对自己和他人,便可以随时随地面对混乱也没有那么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