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的动人之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总体观感
很棒的电影。从立意、故事的流畅度、背景音乐、演员妆容处理、演技到颜值来看,我觉得观感都是极佳的。加之本故事是人物传记,影片的真实感非常强,为什么专门提出这一点呢?因为片中从主角的视角刻画了他的幻觉世界,通常这种与梦、幻觉有关的电影场景都会显得不真实,但这部影片不会。它是人生的缩影,甚至可以映射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故事简述
影片讲述了纳什均衡理论的提出者约翰纳什特别的一生。
青年时代的纳什特立独行、别具一格,可以说智商极高情商蛮低了。在大学里,除了室友查尔斯以外没人聊得来。纳什一直不屑于写那些“小打小闹”的论文,所以一篇都没有发表,后来他也的确凭借博弈论一举成名进入惠勒研究室,后来他被一个名为帕切尔的特工(当时我差点以为要带他去西部世界了)找到并加入了破译苏联谍报的工作,再后来与智商情商颜值身材无可挑剔的女主艾丽西亚(女神!!)相识相爱。
就在应当走上人生巅峰时,纳什却突然被他一直认为的“苏联间谍”抓住,而“苏联间谍”告知纳什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包括帕切尔在内3个在他整个青春时光里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都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当然,纳什并不相信,确实从他的角度看来,这三个人的存在是合理的。纳什的妻子艾丽西亚发现他所有所谓寄给国防部的信件都在邮箱中没有被打开过,确认他是真的生病了。在被迫接受药物治疗后,纳什的幻觉不再出现,却一并带走了他的活力和创造力,他的妻子也非常痛苦地支撑着家。纳什还是没忍住将药停了,于是幻觉又出现了,不久便被妻子发现,而他也差点因为幻觉害死了自己襁褓中的孩子,妻子愤怒地爆发,而纳什幻觉中的特工怂恿他杀了妻子,说她知道得太多了。纳什对妻子的爱令他无法下手,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他幻觉创造的3个角色同时出现了,并与他对立。在巨大的思维旋涡中,纳什突然明白,幻觉中的小女孩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她从未长大,于是他冲入雨中拦住欲离开的妻子,与他和解。后来,他拒绝了医生建议的药物治疗,决定用自己的头脑来对抗病症,他说“这只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难题,而我就是专门解决问题的,我需要的只是时间”。妻子也决定给他时间,并告诉他“如何分辨什么是真实”:有时候,找到问题答案的关键不是头脑,而是心灵。后来还经历了很多的波折,许多路人投来不理解和嘲讽的眼光,也有熟人和同事给予的善意。他学生时代的劲敌说他一直把他当作朋友,并多次为纳什化解了尴尬。在他被告知获得诺贝尔奖时,他以为对方找他仅仅是因为不相信他,来确认他是否会坏事,而事实上,对方还为他带来了其他学者,每个人都当场向纳什献上了自己的敬意。
就这样,幻觉虽然没有消失,但也不会再对纳什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
影片中纳什的一生,可以说就是纳什均衡理论的一个鲜活的演绎。
关于“美丽心灵”的一些感悟
1、关于纳什的精神分裂
人的病症总是千奇百怪,而人的大脑更是异常的复杂,跟大脑有关的疾病就更显得奇异了。尤其精神性疾病与神经性疾病还不一样,并非完全是器质性的,还涉及到心理层面。纳什的精神疾病的根本成因或许是心理上的吧,而他过于活跃的大脑只是一个加深症状的载体。
而现在很多痛苦不堪、苦苦挣扎的人,需要的也许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以及他人对自己真诚的接纳和认可。可惜我们都改变不了他人的态度,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所幸,当我们通过努力、改变自己行为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积极面对,用平和的态度与他人接触,总能有得到善意的一天。
我想这也是影片名为“美丽心灵”的原因所在,在克服这个病症的过程中,逻辑固然也起了作用(让他接受小女孩不真实的事实),但真正帮助纳什下决心走出幻觉的,是来自现实中的他人的善意和尊敬。
2、关于纳什几个人格的意义
第一个人格——他的挚友查尔斯,是在他埋头学术、社交不善、人际关系充满紧张和压力的情况下出现的。或许是他对于社会关系的渴望的结果。
第二个人格——那个特工帕切尔,或许来自于他对于成就感的渴望。
第三个人格——那个小女孩玛休,也许是他单纯与童心的体现,又或许是他期待与女性友好共处的愿望下出现的化身(他恐怕无法想象与成年女性正常相处)。
三个人格都是纯粹的。
而最终,他选择了真实的世界,因为真实世界容不下过分的特立独行、过分的单纯和过分的功利心。而真实世界,有真正的爱、真正的善意、真正的尊重存在。所以他选择无视三个人格,任由他们寂寞地蹲在角落,当然他并没有让他们彻底消失,他们也不会消失。最好永远也不要消失。因为那是自我的一部分,如果彻底抛弃他们确实“应该感到羞愧”,那意味着这种新生是建立在丢掉曾经的自我的基础上了。所以我认为最好的结果是和他们共存,保持生活与内心的平衡状态。
人格分裂的问题或许让人害怕,但我想如果把“人格”换成“天性”,那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那些锋芒毕露的时光、哪些单纯美好的心情、哪些远大的抱负。哪怕我们进入社会,不得不面对现实,必须与它们诀别。或许把它们藏在内心的角落,彼此包容才是最好的结果。这,大概也可以称作“不忘初心”吧。
3、关于一种人生观的传达
纳什的经历是特殊的,但或多或少会引起每个认真生活、有一定阅历的人的共鸣,影片的这些刻画也是它成功的一个原因。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与一些自己原有的天性说再见,可能是年少的锋芒毕露、可能是好胜心、可能是单纯和童心。
可是,一个人要背离自己的天性是很难的,过程也是很痛苦的,但正因为心中有了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愿意改变。改变的过程中,只靠信念或许会渐渐地无以为继,在痛苦中人们有时会连自己最初的理由都不记得了,这个时候,力量感就来源于我们的社会关系了。
可以说,纳什能成功地恢复正常生活并取得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妻子对他的爱和包容,让他愿意回到现实生活,同时也得益于他学生时代的对手的认可和拥抱,还有其他人的善意与接纳。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努力,借助妻子的爱的桥梁,他开始用心去感受世界,去分辨真实,去和自我进行对抗,并在这种对抗中,找到一种平衡。
所以,善待自己的本心吧,知道它在那里,然后过好每一天。同时,也善待你身边的人吧,因为他们都在经历着一场你所不知道、或许永远也无法理解的战斗,我们无法提供帮助,但至少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向他们投以包容的微笑吧。
社会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是一颗星,彼此相互牵制又支持,我想这也是符合纳什均衡的吧。虽然不一定每个人的利益都能最大化,但如果做好与他人心灵的连接,应该会更容易共赢。
另外提到纳什均衡,总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家的“合纵连横”、“中庸”、“适可而止”、“物极必反”之类的词语,还有苏东坡的故事。这种生活态度一直是我所向往的,只是内心的平和很难做到就是了。不过一个年龄段做该做的事,有梦想就努力、有目标就去实现,不过分妨碍或者伤害他人,我想这就算是一种平衡了。做起来很难就是了,要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真理往往简单,而越是简单的道理,往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实践去证明。
ps:我自己都没想到居然能写这么多……看来对这部片相当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