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的电影语言简析及陈凯歌“镜像”情结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一、电影语言方面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三个内心各有“心愿”不得的人在一个平静夜晚,一间破落的小理发店里短暂获得慰藉,实现”镜像”圆满的过程。我们且看陈导是如何用电影语言表现这种转变的。 炎亚伦演的徒弟的心愿是能够给活人剪一次头发。在一开始,店要关张时,封在箱子里的“假人”,红色的胶带象征了他理想不得的落寞。

明道演的师父,内心有矛盾。一方面他渴望剪发 ,另一方面他否认自己的渴望,以压抑的方式,玩事不恭。电影开头,他用颤抖的双手,关掉了店里的灯,象征着他压抑渴望的过程。


牛峻峰是一个被疾病打击的人,他的渴望当然是回到没有病痛的时光,这是他为什么总想在这个理发店剪发的原因。在这里他能找到小时候的安全感。他头戴红帽,红在本片的意义是“停”。红灯停,绿灯行。 再看音乐,短片一开头,介绍三个人物出场时,背景乐金属感十足,旋律生动表现出都市的落寞感及三人内心的忧伤。

牛峻峰这个人倔 强的人,非要剪头发。他像一个倔强的“发动机”促成了三个人“镜像”(心愿)的圆满。本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属“心理系”影片。明显,这部影片更多的以明道的心理冲突为主部,讲的是明道如何一步步接受自己渴望的过程。牛峻峰执意剪发,明道逐步让步。 首先, 他让炎亚伦开了”灯”,拿出了剪子。

后来,他又挣扎,继续骗自己,自己不去给牛剪头发,让徒弟剪。 最后,走在路上,和绿灯赌。睁开眼,绿灯还亮,他终于接受自己,欢快的飞奔起来。注意,此处的剪接方式是跳接,他跑出了镜头,逃过了命运的“目光”。


明道跑回了理发店。一个横摇镜头缓慢摇动(似乎是模仿明道搜寻的目光),落在了注视他的炎、牛二人身上。二人凝视着他,也是他的“渴望”疑视着他。

牛峻峰离开时,“红帽”褪去,不再“停”在哀伤中,内心已获短暂满足。

二、三个人,一面镜 我个人一直认为,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一直有着强烈的“拉康主义”(此处不展开)。他的电影里非常喜欢用镜子。镜子在他的电影里,既能表现人物内心的分裂,又能表现人物沉浸于自我与梦镜的时刻。镜子就是投射想象、心愿的场景, 而照镜子就是自我渴望投射的重要动作。





短片《理发》中,炎,牛,明三人最后的都短暂实现了心愿,而实现心愿的温暖时刻,陈导都是用镜子表现的。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对“心愿”的认识:自恋的,自我的。从电影里的一处运镜我们也可窥一二。最后,牛剪完了头发,沿着路远去,镜头跟随,牛俊峰回过头来看向镜头,镜头快速回拉,越过明炎二人肩膀,定格到二人的背影,我们可知这是明道和炎亚纶的视点镜头。而二人出现在自己的视点里。这是个视点混淆的时刻,他们看牛骏峰,也在看自己。这就有了一种自恋意味。牛骏峰这个人物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内心渴望的投射。
牛骏峰这个人物从一开始就有一种超现实的意味,好像天外来客,降到了炎亚纶和明道的身边,为他们圆梦。绿灯坏了,恰巧在明道想做抉择的时刻。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帮助着主人公。这种神秘的力量是什么?难道不是他们的渴望,和他们内心愿望吗?一念既出,万山无阻,既然明道内心渴望为人剪头发,说明这个愿望有力量,如果不是在这个巧合下,也会在其他事情的刺激下重拾剪刀。只不过电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把梦想组织成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