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厢情愿是一种懒惰,不真诚是一种卑鄙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导演利用了大众对贫富关系的敏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但他没有深入分析这一复杂的关系,同时又不敢得罪观众同情弱者,同情穷人的朴素观念。所以他迎合了观众的刻板印象,取巧的回避话题和冲突。这样的方法不真诚。利用这种不真诚的方法为自己谋利,则是卑鄙的。
这部电影的缺点非常明显,所以我只能给6。可以加0.5,但是是0.5-,加起来6.5-。当然我看到一些评论,分析这部电影里折射的韩国历史,这是可以加分的地方。但一来我没有求证过其真实性,二来我不了解韩国朝鲜的历史,也没有太多兴趣。我的6.5-只针对电影的故事本身。豆瓣评分如果在7.5-7.9间,我可以理解并接受,但截止至我评分时,竟然有8.7,所以有必要好好阐述一下为什么我认为这部电影分数虚高。
这部电影是否反映了真实的现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为什么对这部电影如此较真的原因。在我看来,与其说本片真实的反映了现状,不如说它真实的反映了很多人对现实的幻想。这部电影中的很多内容,包括穷人一家的上位过程,富人一家的人物设定,根本就是导演(或者导演刻意迎合的观众)一厢情愿的幻想。对事物一厢情愿,而拒绝对真相的探索,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也是危险的。
导演选择贫富差距这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却无法深入思考和讨论,表达出明确的观点。他在电影核心主题没有谈论清楚的情况下,对包括富人夫妻关系,儿女不平等对待等方面颇多暗示。只留下声音,却毫无建树。这是种取巧的方法,用来掩盖他失败的探索,盖之以深刻广泛的表象。在我看来,这种不真诚是一种卑鄙。
一厢情愿是一种懒惰,不真诚是一种卑鄙。这部电影的三观,并没有与之声誉相匹配的那么正确。而且,本片还有很多明显的缺点。包括:
一、 逻辑崩坏
二、 人物形象刻板不丰满
三、 缺少深入讨论,三观错误
下面一一详述。
一、逻辑崩坏
本片的故事设定本来是非常有趣的。无业游民基泽一家,靠着手段全部到富豪朴先生家打工,并在朴先生儿子多颂生日当天,全家外出露营之际,实现了鸠占鹊巢。然而,逻辑上的崩坏毁了这个有潜力的剧本。这里提几个明显的逻辑漏洞。
首先,一家人步步为营,设计使全家被雇佣的过程太过顺利和想当然,完全就是导演的一厢情愿。富人一家怎么会这么容易上当呢?太太单纯就算了,丈夫也没有自己的判断,没有自己的人脉吗?这一家人混进来后,哥哥和富人女儿多惠谈恋爱,妹妹把小儿子多颂治的服服帖帖,爸爸把妻子唬的一愣一愣,我觉得我简直就是在看爽文,导演简直就是在意淫。穷人这一家子,有这心机,有这智商情商,有这业务能力,会一家四口全部失业多时?
第二点,富人一家外出露营离开后,穷人一家立刻在豪宅里放飞开party,这就毫无道理。他们趁着主人不在享受享受客厅和草坪就算了,他们还上人家女儿的床,翻人家的日记,用人家的浴缸(泡完澡还得用毛巾),喝人家的酒,摔人家的杯子。主人可待他们不薄啊。穷人的行为不仅忘恩负义,而且很有可能被发现啊!他们完全不顾自己行为的后果吗?青春期少女极其敏感,你睡她的床,翻她的日记,都极有可能被发现。这还能用男主基宇是个糙汉,注意不到细节又被感情冲昏头解释过去。但是喝酒摔杯子,富人夫妇心得有多大才察觉不到啊?
第三点,前管家发现穷人一家的勾当后,权力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可谓为了戏剧而戏剧。一旦事情败露,前管家和新管家都是会被扫地出门的,谁也不可能留下来。所以对双方来说,最现实的选择肯定是同流合污。结果,前管家兴致高涨,开启模仿模式,嘲讽火箭人。Excuse me?她不用考虑之后怎么办吗?
最后,爸爸基泽一刀把朴先生给杀了。What???这一幕让我觉得原来不光电视剧会烂尾,电影也会烂尾。前面三点如果说是逻辑漏洞,这里就是逻辑的彻底崩坏。很明显,这一刀就是导演捅的。导演在前面积攒了三家人的大量矛盾,又在花园安排了一场杀戮,然后不会收了。所以他简单的一刀杀了朴先生,导致前面所有的复杂关系一下简单化了。因为前面积累的矛盾的当事人之一没了,杀人凶手又无比清楚,矛盾好像一下就消散了。但是人物行为合理吗?完全不合理。爸爸基泽这个时候完全没必要杀人啊!凶案的肇事人,前管家的老公已经死了,危险已经排除。他这个时候该救女儿啊,杀朴先生干啥?逻辑上完全就说不通。
二、人物形象刻板不丰满
本片的人物,基本上都停留在了刻板印象的范畴里,而未能有所突破。对部分观众而言,他们可以继续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相信的,而不用反思。对导演而言,他轻易地用这些脸谱化的形象取悦了观众。
1. 富人一家
富人一家的刻画,非常的失真。
儿子多颂就是个熊孩子。女儿多惠傻白甜还极度缺爱,男人稍微给点甜头,就自己往上送。富人家的教育多么失败。
富人妻子也是个傻白甜,生活能力为零,还单纯的可怕。富人的老婆多么花瓶。
再看富人本人,傲慢,伪善,自私。
这些全部都是出于仇富心理而产生的刻板印象。我是个穷逼,原来也仇富,但从大学开始,接触了很多有钱人,包括同学还有老板。和他们的接触改变了我的偏见。所以接下来,我想以电影的情节为切入点,谈谈我对富人的观察和理解。
Part 1: 富人太太第一次给基宇工资时,往回抽了两张钱,却告诉基宇给他的工资比给敏赫的多。很多人觉得虚伪。我认为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

但是富人完全没必要这么做。富人在乎的是那几张钱吗?他在乎的是授课质量是不是足够好。太太要是觉得基宇讲的一般,不愿意多给,也就不多给了,不会多BB。太太要是认为基宇讲的更好,想多给点,直接就多给了。但是可能不会明说是因为你讲课讲得比敏赫好,所以给的多。因为这么说太直接,对敏赫不礼貌。所以委婉的说,因为物价涨了我多给点。
但是她肯定不会在数量上故意撒谎,不会明明给两个人的一样多,却骗基宇说给他更多。从心态上,上面已经分析了,她不care。从逻辑上,基宇是敏赫推荐来的,这么直接的骗他,就不怕两个人一沟通穿帮吗?在这个地方撒谎太愚蠢了,完全不值得。
Part 2: 朴先生第一次坐基泽的车时,嘴上说不是测试,实际上一直盯着咖啡,判断司机的技术。有人说这很虚伪。

Again,没必要。本身对应聘的人进行测试就很正常,完全可以明说。像太太,对兄妹二人应聘家教都明说要旁听看效果,丈夫何必藏着掖着呢?当然,我也遇见过很多人,在这种地方耍心计,但是这和贫富无关。穷人和富人,都有可能虚伪。而且,作为司机,你管他虚伪不虚伪呢?开车就是了。人家就在这个地方测试你怎么啦?不应该吗?有什么不满的?
Part 3: 司机两次聊起朴先生和他太太的感情,引起朴先生不悦。有人觉得朴先生骨子里傲慢,高人一等。


富人虽然住豪宅,穿着靓丽,但由于工作忙,家庭关系往往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光鲜。朴先生和太太的关系,可以挖掘的很深,从感情、金钱的复杂关系,一步步深入,最后落到人性。然而导演没有这么做,他在表层挖了一铲子就走了。
但是在电影中,司机问这个问题合适吗?朴先生为什么要和司机去讨论自己和妻子的关系啊?他俩有那么熟吗?司机有能力和经验驾驭这个话题吗?家庭关系这么敏感,贸然问起非常不合适。别说这里朴先生是上级,就是公司里,同事之间,也绝对不会轻易地卷入别人的家事。而且,司机第二次说起朴先生爱他太太,充满了挑衅好吗?还不允许朴先生反弹?
Part 4: 朴先生说起客厅里有司机身上有味道,虽然没明说,但很明显就是“穷味”。有人说多么的傲慢,穷人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首先我要吐个槽先,朴先生能闻到穷味,却闻不到酒味吗?
说回正题,这属于典型的武大郎开店,只招比自己个子矮的。其实面子这个东西,最形象的比喻就是内裤。你有它很重要,但其实舒服不舒服全是自我感觉。别人看不见,也不在乎你有没有。而且内裤再怎么重要,也不如内裤里面的东西重要。
这里富人显然是无心的,而穷人小题大做了。我希望大家不要这么沉醉在这种自我感觉不良好里,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其实完全没有人瞧不起你,人家跟本就没看你。自己看得起自己才是自尊。不过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Part 5: 富人在“杰西卡”老师被捅,自己小儿子昏倒后,只顾自己小儿子,不管“杰西卡”老师死活。大家觉得富人多么冷漠和自私。

这里承接逻辑崩坏第四点的内容。
在批评富人没人性前,希望大家可以先想想这种危机时刻,谁有资格审判人性?前面导演有交代过,朴先生小儿子以前见过“鬼”,昏厥抽搐。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就已经没了。


所以儿子千钧一发之时,朴先生无暇顾及他人,选择救自己的孩子,谁有资格苛责他呢?他确实是自私的,但也是人之常情。而且有一点,虽然在基泽眼里,自己女儿被捅了一刀,儿子也受了重伤,但在朴先生眼里,他不知道基宇受伤,也不知道司机和“杰西卡”老师的父女关系(拜他们演技所赐)。他是完全没有过错的。
基泽捅他的这一刀也毫无逻辑。他在之前是受了委屈,家被淹了,两个孩子生死未卜,被嫌弃身上有味道,但这不能成为他杀人的借口。而且冤有头,债有主,这事怎么也和朴先生无关啊。他去给前管家老公补刀都更合理。
如果导演不安排基泽去杀朴先生,粗暴的将故事完结,反而安排朴先生抛弃现场去救自己的小儿子,导致基婷救治不及去世。再从基泽一家如何要求补偿,朴先生如何善后,是否对自己的过失忏悔,来揭示穷人富人两家的人性,这会是一个深刻的多的讨论。
然而导演没有,他拒绝了进一步的讨论,简单粗暴的结束,非常的不真诚。
2. 穷人一家
穷人一家,上文已经结合剧情分析过很多了。我不太相信现实里的穷人就是如此道德低下,自我放弃的。在他们身上,完全无法感受到那种朴素却正直的道德观。导演对他们,同样也是一种脸谱化的简单印象。
事实上,我很好奇穷人一家。贫困夫妻百日恩,那么他家夫妻关系如何?女儿基婷看上去神通广大,她有什么故事,什么心事吗?儿子基宇着墨最多,他在想什么,有什么志向?他的心理蜕变过程是什么样的?他幻灭后呢?这些导演全部浅尝辄止。尤其难以理解的是,下图中地上那一滩是什么?很多很多包番茄酱吗?

三、缺少深入讨论,三观错误
靠前的评论里有提到,本片的象征和表达非常浅显,不给观众留想象空间。确实如此。
比如本文中一个起剧情促进作用的重要道具,假奇石。也不知道石头真假和它的重量有什么关系。既然轻飘飘的,非得扔水里才能发觉,抱在怀里感觉不出来吗?我就不赘述了。
我认为本片肤浅,一个方面在于前文已经提过的,导演在花园事件中草草的结局,而跳过了清算的过程。还以一点,在于事件的结果,电影的最终结果,也完全是不可接受的。
虽然我个人对穷人家批评很多。但导演并不这么想,因为这家人道德层面犯的错误,包括设计排挤走前司机和前管家,趁富人不在时鸠占鹊巢,过失造成前管家死亡,以及最后杀害朴先生,全部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更关键的是,也没有进行反省和忏悔。只有基泽在客厅喝酒时,问了一句,之前的司机应该找到新工作了吧?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小的反思,但是瞬间就被女儿劈头盖脸的驳斥,管他干什么,先照顾好我们自己吧。
除此以外,这家人完全没有任何反思、忏悔和追责。
他们唯一被追究的,是伪造毕业证这个无关紧要的小罪,以及反击中杀掉前管家老公,还是正当防卫。(为什么正当防卫会判缓刑?希望有专业人士解释一下。)


基宇恢复了一阵就好了,看上去啥事没有。妈妈没事。女儿虽然丧命,但是是作为受害者去世的,已经完全没有办法对她追责了。爸爸则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行凶杀人,然后安然逃脱了。他又藏回了豪宅的密室,对着朴先生的照片说了句对不起(要警察是没什么用),把前管家埋了以后,就好好的活下去了。没有被发现,没有良心的不安,还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甚至他的儿子都受到了鼓舞,决定好好赚钱,将来买下豪宅,把父亲接出来。
这三观怎么看都是碎成一地的吧?碎的我都不知道怎么捡,碎的我都不想在这部电影里谈三观了。导演不配。
结语
导演利用了大众对贫富关系的敏感,以此为话题,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但他没有能力深入分析这一复杂的关系,没有办法从各个方面展开论述。他还在片尾简单化的结束了讨论。可是,杀了朴先生,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了吗?与此同时,导演又不敢得罪观众同情弱者,同情穷人的朴素观念,不敢直接的对穷人进行批判。在贫富关系这一核心主题没有讨论清楚的时候,又蜻蜓点水的一笔带过了很多其他的社会问题,看上去深刻广泛,实则只是取巧。这让我怀疑导演的诚意,甚至觉得不真诚是一种卑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