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的起源,我们从来都看不清

小丑的诞生,要追溯到1940年代DC漫画公司的《蝙蝠侠》。他是一个极度理智和极致疯狂的混合体,会为了自己的乐趣杀人,会让受害者挂着笑脸死去,这样的形象和特征就此奠定了小丑的作案手法和基本个性。
也因此,让小丑成为了电影史上最为着名的犯罪分子和反派形象,和蝙蝠侠、超人和蜘蛛侠一起被并列为四个最受观众欢迎的漫画人物。

一介反派,与超级英雄齐驱,可见其人格魅力影响深远。
他是恶棍,可却背负一种哲人的悲剧气质,他如地痞,却总能不断说出一些箴言。它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道逻辑命题与道德困境——主角是否应该杀了小丑,以来拯救多数人呢?
仿佛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小丑的形象就被发扬光大了。莎士比亚保留了滑稽剧中小丑作为纯粹的笑料制造者这种“定型化”的角色,创新了另一种作为“智者”的小丑角色。表面上抽科打诨、装疯卖傻,但一些真理却经常借着小丑的口中道出。
他是超脱于世俗社会的道德之外的存在。

在《蝙蝠侠》中的小丑,其身世据说是为怀孕的妻子赚钱而沦为街头卖艺者,而后因为一次意外被一种化学物质所毁容。(请注意,漫画和电影个版本有不同的背景)。这个前史背景借用了雨果《笑面人》的笑面人形象,从小被人贩子毁容从而逼迫他进行街头卖艺的工作。
可不同的是,雨果小说的笑面人在宫廷争执阴谋的对立面,代表着正义的象徽。而到了DC里面的小丑,则变成了与恐怖和凶杀联系在一起的角色,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反派。
于是,当清晰的善恶界限被模糊化,那张笑容背后的苦难和悲剧,是一种嘲弄和讽刺的姿态,威胁着强权所声张的正义。

历史上将小丑和复仇与谋杀联系起来的要数爱伦·坡的《跳蛙》。在16世纪中叶宫廷故事的文本里,这个叫跳蛙的小丑本身的“正义”是一种辩证。
他的报复,是一种善念,可他的善意又蕴含在恶行之中。小丑弱小,能力不够,所以他只能用谎言和诡计来反抗强权,而这条路是隐蔽、微小且十分曲折。
他是活在残酷世界里被迫桎梏的存在。

DC宇宙里的小丑,从漫画到动画到电影,数不胜数。
在1951年的侦探漫画里,他是为了躲避蝙蝠侠的追击,才因此掉到化学工厂的药剂中,皮肤因此变白,头发变成绿色,脸上挂着诡异的笑容。

在1985年的《致命玩笑》(Killing Joke)里,他有了身份,是一个工程师。还有了梦想,想要成为单口相声家。为了梦想,他大胆辞职,可不是很成功,唯独她的妻子支持她。妻子怀孕,他铤而走险,戴上了红头套去抢劫化学工厂。
可计划出错作案伙伴近乎全军覆灭,加上作案之前震惊得知妻子和腹中孩子遭遇了意外,双重打击让他变成一个疯狂的小丑。

而在早期的连载里,小丑是有名字的。
他叫杰克,是天生的坏人天才,以偷东西而活,以调戏着一个打工的医学系女服务生为乐。在一次调戏被蝙蝠侠阻止而未果后,杰克开始对蝙蝠侠痴迷。
为了引起他的注意,杰克准备去伤害高谭市富豪的女友。此举成功地引来了蝙蝠侠,可也让杰克的脸上永远的留下了一个看似笑脸的疤痕。
同时,帮派份子把他带去了化学工厂折磨他,杰克在逃亡的途中,被子弹射穿的化学药剂储存槽沾染,变成了小丑。

同样的漫画正史世界里,在原子侠(Atom)看到的小丑回忆片段里,小丑小时候残忍地杀害了小动物,被父母发现后就被小丑活活烧死。
到了New52的主世界,小丑的起源是红头套的帮派首领,但他并非被迫犯案,也不是脱口秀艺人。
只不过,他所率领的帮派每个人都带着红头套罢了。

来到电影的世界,最为经典的要数蒂姆·波顿的《蝙蝠侠》。
在这个世界观里,小丑跟杀死蝙蝠侠的父母为同一人,而变成小丑的起源仍是掉落化学药剂里。杰克‧纳皮尔的名字,就是这里来的,也是推测出来或许是最真实的小丑名字。

在DCAU(DC动画宇宙)的蝙蝠侠作品里,小丑的起源就有点致敬波顿这部《蝙蝠侠》的意味,因为有暗示他的名字就是杰克‧纳皮尔。但在正义联盟的故事中,杰克这个名字却被当做众多假名中用的比较多的一个昵称。
而在未来蝙蝠侠的补充漫画里,还有一种推测是小丑可能在出道前把自己过去的纪录全盘洗掉,然后再杀掉这些人,所以才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小丑最为光辉的时刻是在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世界观中。
这里的他凝聚了好几种起源,以漫画里提到的小丑喜欢瞎编故事的设定为基础,衍生出其背景和经历都跟妻子或者父亲有关,但唯一没有参考的是沾染化学药剂这个设定。
值得一提的是,诺兰镜头下的小丑极度崇尚秩序混乱,这就跟当时美国社会的体制有关系,在80年代的故事背景下,仿佛在隐喻着一种极端讽刺的“让美国重新伟大”。

提到小丑,也不能忽略《哥谭》这部剧集。要知道,这是前后衍生出三个小丑起源的经典剧集。女老大俱乐部里的脱口秀表演者,这是致敬小丑可能为脱口秀艺人的设定;
马戏团小男孩的母亲被杀害,最终揭开他就是凶手,而其中有精神病问题,还会疯狂地大笑,就是致敬漫画与诺兰电影里小丑起源可能跟他父母有关的设定;
一个抢劫团伙,只要戴上红头套最后一定会死于非命,最后一个金发男孩捡到这头罩,暗示着他往后可能是小丑的留白,则是致敬小丑跟红头套关连的设定。

所有这些提及小丑过去的故事,有些完全互相矛盾,有些模糊碎片拼不成一个完整的起源,但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仿佛在暗示,每一个小丑的起源故事,都不过是小丑凭借一些想起来的记忆,配合着现在发生的故事,随便乱编的。
而当然,各个小丑的特点,也取决于特定时代思潮的意涵,不同的载体呈现,以及每个导演和主演对这个疯子的诠释。
至于为何高谭会有三种起源,或许就是参考漫画小丑起源的最基本精神“多种说法”,而以上所有提到的起源,全都以致命玩笑小丑的论点为基础——只要糟糕的一天,大家都有可能变成小丑。

研究小丑,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发现——所有的小丑总是有超强的抗击打能力,可究竟疯狂是屏蔽了他的痛觉,还是真的赋予了他某种超人体质,这个在以往所有的小丑影视作品里都很少得到解释。
好友@方君说,他觉得小丑很像古龙小说的主角,最接近的武侠角色应该是笑傲江湖的东方不败。你看他无论是人设,战斗力,还是人气,一出场就是顶级高手,即使交代来历,也是某种反人性的途径,根本不现实。
毕竟,所有交代他变成小丑的电影,都像缺失了很重要的一环,变得传奇化了。蝙蝠侠,双面人,猫女,他们的起源都是可信的。可唯独小丑,有这么多作品解释提及过他的起源,但完全不足以解释他现在的状态。

而在最新的威尼斯金狮奖《Joker》里,很多海外影评人高度赞扬说这部电影全新诠释了小丑,亦重新定义了小丑。因为在这里,亚瑟只是个普通人,甚至是个社会底层的Loser。而小丑是罪犯的精神领袖,必须有超强的人格魅力。
于是,亚瑟在变成小丑之前,给予了他因为家暴变成了精神病的前史和缘由,而这也是“社会造就了毒瘤”的另一种变体。但尽管这次的《Joker》拍了2小时起源,其实依旧没有全部解释通透。
除却认知了他行凶的契机,目睹了他自我坦白的疯狂之外,很多影响他性格成因、行为目的和价值观世界观的元素也还跟以前一样,是雾里看花。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Joker》成就了一个更好更完整且更为立体生动带着灵魂的小丑。因为这部《Joker》的留白,我们对小丑的迷恋更加深了。
他总是显得跟身边的世界格格不入,让人好奇,让人心疼,也更让人疯狂去研究。
也因为这样的独特性,使得每部有小丑的电影,这个角色本身会总是跟电影的整体氛围相抵触的。

你看蒂姆伯顿版的小丑,就是借鉴了美国大萧条时代的犯罪大亨,但他用很土的武器搞定蝙蝠侠的高科技飞机,就将这种对比高度突出化,仿佛他有某种开挂般的神助。
那时候的小丑少了一份黑暗,多了一份喜感,身上还有大量的致命整人道具,如会喷硫酸的襟花、放出高压电的手套等。
这样在欢笑中隐藏杀机的他,与代表正义的黑夜之神蝙蝠侠形成强烈对比。

又看黑暗骑士里,双面人对应着的是属于绝望的基调,信念破灭之后黑化,荒诞却幽暗。
可他的手段都是写实的,阴沉到底,深邃无尽,而小丑就完全超脱那个写实的世界观,几乎就像有某种超能力一样,既有近乎精神病般的疯狂,又不失身为高智慧罪犯的冷静聪明,处处将蝙蝠侠算计迫至绝境。

再看最新的这部《Joker》里,亚瑟是一个有强烈妄想症的社会边缘人。因为这个精神疾病的属性,使得整部电影的后半段都可以做多重解读。
当把不同段落以幻想和真实做区隔,所有情节都有了多种走向,而电影也确实安排了一些细节来支撑不同的解读,男主出神入化的表演也足以为这些解读提供说服力。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为何自己会有刷很多次《Joker》的欲望,其实大家的潜意识里,是想看看另一个不同的故事——比如在激烈的动作对抗时候的那种残酷的诗意盎然,比如舞蹈般的过场和近乎旁白的台词衔接,有时感到同情,有时觉得不过瘾,有时非常宣泄,有时感到麻木……不知不觉,所有有小丑的电影,这种对比都成为了一种很迷人的特质。

所以,翻来覆去,目前为止,我们尚还不知道小丑的起源故事,但这仿佛丝毫没有影响这个角色的立体生动与吸引人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小丑形象,表面上是一个单纯的反派角色,或者一个推动剧情进展的结构性因素,可实际上他这个角色本身,便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色彩,与深度化的引导性意义。
他的存在,是为了将我们内在的道德困境具象化,扰乱我们对一切肯定的确定性, 从而迫使我们思考道德和秩序的命题。

或许,在小丑的自然对立面上的蝙蝠侠,代表着的是一种带着面具的人,代表着意识形态的谎言。而小丑,他的脸就是面具,面具就是脸。
在《Joker》里,亚瑟一直在追求真相,最初的他没有任何行动的动机,却总是在自己的背景、身份和过去等问题上顾左右而言他,这是对他任何意识形态的抗拒,也是对标签化阶层固定化的不满与愤懑。

或许,从始至终,小丑的有趣度,就在于他的未知,在于他的镜像,在于他像极了我们某一时刻的自己。不然,何以我们站在某种意识形态背后,何以指望它们帮我们代言,而这个时候,我们就成了真正戴上面具的人。
而同样,另一个时候的我们,再看到小丑那张被化学毒液所扭曲的脸庞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真理,其实是看到自己才是那个戴着面具的人。

他的起源不在于他的妆容,在于面具下的悲怆——像极了人生低谷时的我们。
Put on a happy face。S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