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拉片记录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完电影,我总是想到托尔斯泰曾说:“数以百万的人类从欧亚大陆的一侧万里跋涉来到欧亚大陆的另一侧,来屠杀和自己一样的人类,或者被别的人类屠杀。世界荒诞,莫过于此。” 而《鬼子来了》也在讲述这个内容。《鬼子来了》以黑白摄影的形式描述了中国农民与日本军官的斗争,凸现了面临死亡时人性的弱点与裂变。 一、影片声画关系的巧妙结合: 画面与音乐相互映衬,音画完美结合,奠定了整部影片既荒诞又凝重的气氛,揭露了人性的悲凉。 1.影片当鬼子第一次来时,响起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也就是《军舰进行曲》,此时声音是很欢快的,鬼子给孩子发糖,孩子的脸色也洋溢着笑脸。此景其实暗喻着中国人软弱屈服,只能等别人赏糖吃。而这种短暂和平的时光即将被打破。 2.当“我”拿着枪指着马大三时,镜头剧烈晃动,呼啸的风声伴随着马大三的喘息声,声音节奏和画面节奏完全吻合,达到了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体现人物内心的不安,紧张,惶恐的情绪。 而后张大三和村民谈论对策时,有两次大家集体沉默,这时风的声音也十分突出,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画面,表达出村民们的害怕。 3.当村民们快结束对话时,响起了阵阵打鸣声,表现黎明即将到来,而后鬼子进村,《军舰进行曲》第二次响起,为接下来审判董汉臣二人的画面做了一个过渡。 4.第三次响起《军舰进行曲》时,日本人准备寻求帮助。花屋小三郎把袖章绑在鸡上时,但后来被村民发现,村民冲进去猛扇小三郎好几巴掌,这时镜头剧烈晃动,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愤怒。 5.当马大三解开花屋等二人的麻袋时,配了一段抒情的配乐,这时表现这马大三心理轻松愉快。但鬼子再一次进村,《军舰进行曲》响起,这时马大三钻进被窝,捂着耳朵害怕听到音乐。因为害怕日军发现花屋二人。这时马大三眼中的画面是倒立的,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混乱,这种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十分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焦躁不安。而马大三想要逃跑的行为,也刻画了马大三明哲保身,不敢承担责任的老百姓形象。 6.随着孩子奔跑的脚步声,迎来了鬼子进村时的《军舰进行曲》,而后当村民们知道马大三并没有杀死那两个人时,剧烈的争吵伴随剧烈的屏幕晃动,表现了村民的愤怒,懦弱,愚昧。 7.当马大三进县城时,导演用一组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跟拍着张大三,配着街道的唱戏声。使县城的风貌被完整地呈现出来,体现出平民生活的真实和朴实。 8.当酒冢猪吉乍露杀机时,《军舰进行曲》第八次响起。当花屋殴打村民时,镜头剧烈的晃动,表现了花屋为求生而杀害村民,这种丧失人性之举的悲哀。还有当时日本军和村民两方十分混乱的场面。此时的摇镜头,拉开了屠杀的序幕。但如此血腥的、残忍的画面,配乐却是欢快的。 日本军屠杀村民时,还使用了升格的方式,使这杀戮的瞬间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而在日本人进行着吵闹的“死亡狂欢曲”时,插入了马大三和媳妇在村外安静、祥和的画面。这画面同样也是摇镜头,表达了这平静的画面也是寓于斗争中的。 这样的声画对立,形成了声音的喜悦、欢快、吵闹、轻松和画面的残酷、缓慢、安静、沉重,形成了鲜明对比反差,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而前边影片铺垫的“不能让日本人知道,否则全村的人都会没命。”这一预言也得到了另一种方式的实现。也是讽刺了村民没被“我”杀死,却用换粮被日本人屠杀。 9.当马大三看到一片火海时,伴随着旁白的响起,逐渐叠画到留声机的画面,这时音乐响起,起到了跳转时间的作用。 姜文导演将声音运用得活灵活现,每次配乐都推近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内心的不同情感。还有将声画关系巧妙结合,来深化影片主题,实在是妙哉。 二、影片暗含的寓意镜头: 1.马大三终于有勇气拿起刀杀死日本人,这也暗喻“中国人民终于要开始站起来了”。这种民族的希望之举,也与前面村民不敢反抗日本人,任凭日本人辱骂形成对比。 2.片段中,多次插入七爷“就让我一手一个,掐吧死俩”开始是说偷汉子的媳妇,后面是指掐死日本鬼子,只有七爷在村民们联欢时,还记得要拿起枪杆,也是他最后还在与日本军抵抗。这句话也有些暗喻着“掐死中国人的愚昧无知和掐死日本人的虚假伪善”。 3.董汉臣在临死之际听到军官的“大义凛然”的言辞,一直在笑,其实是在讽刺这种以所谓的国家政策、保卫祖国、世界和平为借口开展公然的屠杀,体现出时代的黑暗性。 4.日本人要中国人杀花屋和花屋最后杀了张大三的镜头对比。中国人没有选择杀花屋,是因为中国人怀揣着善意,但又正是因为这种愚昧的善良害死了他们。 三、影片的色彩 本篇唯一的彩色是在结尾处,与马大三朝夕相处半年的花屋施刑,讽刺而荒诞。马大三人头落地时看到的一副彩色画面,交织着鲜血的红,围绕着无知的笑。影片用黑白的颜色来表示这个故事中人物的愚昧无知。人们徘徊于黑暗始终走不出来。最后,在张大三的醒悟中,导演用了惊人的彩色来给整个影片做了主题上的升华。 我想导演是希望观众看到这抹色彩来刺激观众的视觉,唤醒观众的思想。 张大三的眼睛,一眨,一眨,一眨,仿佛再说:不要再继续当一群迷途的羔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