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镇——挣扎于被神遗弃之地

初看《狗镇》,我感到有一点惊讶,不明白导演为什么一定要用舞台剧的方式来拍一部电影。但不久我就感到,对《狗镇》这样一部长于探讨的电影来说,舞台剧的形式其实是再合适不过了。从电影的角度看,《狗镇》移植了舞台剧高度抽象的优点,摒弃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枝缛节,因而更纯粹,适合传达导演的思考;从舞台剧的角度看,《狗镇》增添了镜头运用,旁白等舞台剧难以实现的手法,因而又变得更加灵活。
而电影的主题可以归结为“爱与救赎”。狗镇是位于美国落基山脉之中的贫瘠小镇,镇上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简陋生活。但是,导演不久就通过查克之口提醒我们,简单并不等于纯真,他甚至还更进一步暗示,这个小镇的教堂“没有牧师”,而且牧师可能“永远也不会来”——因此镇上居民只是凭借本能生存。这是个近乎封闭的小世界(从而带上了寓言意味),镇上唯一通向外部的道路,也更像是导演让外部力量介入的通道。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格蕾丝进入了小镇居民的生活。
无论是外表的温柔美丽,还是内心的宽容忍耐,格蕾丝都可以视作海丝特•白兰的现代版——从她后来遭受的苦难看,她甚至更甚之。小镇居民试图接纳格蕾丝,可是他们却发现,她们“没有什么好让格蕾丝做的”。格蕾丝或许可以帮本打理车库,可是没有这番打理本也能忍受;格蕾丝也可以帮助瘫痪的朱恩小便,可是没有她朱恩凭借尿布也能应付。在这里,作为“爱”的化身,格蕾丝的地位为我们勾勒出精神价值的地位——精神价值使人有尊严地活下去,然而精神价值却并不是生存所必须。
正是因此,当格蕾丝的威胁并不明显时,小镇居民能够接纳她,而一旦这种生存威胁具体化,他们便开始无所顾忌地用压榨格蕾丝来进行补偿。可怕的是,恶行一旦产生,便会毫无理由地蔓延与升级,最后远远超过了行恶的理由。可格蕾丝的“爱与纯真”是纯粹而形而上的,在她看来,她的行为只能出于善的驱使。她不能容忍她的“爱与纯真”中出现任何恶的因子,因此对她来说,即使是以“扬善”为目的的“惩恶”也是不可取的。她不仅要爱爱她的人,也要爱伤害她的人。她认为居民的恶行是出于本能,因此她宽恕他们。而汤姆从开始保护格蕾丝,慢慢走到最后出卖她,也正好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纯粹的爱具有怎样的必要性。
可是,这种纯粹的“爱与纯真”又带有显而易见的脆弱。它在多大的程度上达成了人内心的完满,也就在多大程度上纵容了他者之恶。而悖论还在于,格蕾丝宽恕他们,因为“如果我处在她们的境地,我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来”。亦即,与犬儒主义者以善为理由行恶相反,格蕾丝却是以恶为理由行善,这两种近乎荒谬的逻辑对应,让人不能不联想到造物主对人类渺小的深刻嘲讽。正是因为人类是渺小的,单纯的爱就带上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因此单纯的爱不能提供救赎之道。
在《狗镇》中,冯•特里尔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悲剧性思考。他比大多数人更加清醒,也比大多数人更加执着。为冯•特里尔所极度关心的是内心世界,他痴迷于自洽的精神价值,笃信人的行为应该完全为崇高的精神理念所支配,而与外部世界无关;他企图以圣徒式的自我献身来彰显崇高的精神价值,从而救赎人类。在一个信仰匮乏的年代,冯•特里尔不合时宜地书写着爱与纯真,因为不合时宜,而让他显得古典,又因为企图救赎,而让他显得傲慢。从《黑暗中的舞者》到《狗镇》,冯•特里尔式的爱与纯真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因为导演的冷静,使得在面对人性之恶时,这种脆弱的爱与纯真始终处于没有出路的绝境。我认为,在《黑暗中的舞者》里,冯•特里尔虽然没有看到出路,可是他仍然坚信崇高的精神价值,因此虽然最终莎曼被吊死,但整部电影带有一种凄美。到了《狗镇》,这种美感已经消失殆尽。与其说冯•特里尔在《狗镇》里进行了一次思考,不如说他开始了动摇的挣扎。正如格蕾丝的父亲所说:“狗可以学会许多有用的东西,只要你不是每在它们顺从自己本性时都原谅它们。”以狗寓人,显示出冯•特里尔已经开始重视人性的固有弱点。而导演留给我们的问题是,狗镇“末日审判”式的结局,究竟该看作导演对他从前理念的背离,还是延续?对此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人类是渺小的,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尽善尽美;但也正是因为人类的渺小,才使得人的精神价值更加可贵。
而电影的主题可以归结为“爱与救赎”。狗镇是位于美国落基山脉之中的贫瘠小镇,镇上居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简陋生活。但是,导演不久就通过查克之口提醒我们,简单并不等于纯真,他甚至还更进一步暗示,这个小镇的教堂“没有牧师”,而且牧师可能“永远也不会来”——因此镇上居民只是凭借本能生存。这是个近乎封闭的小世界(从而带上了寓言意味),镇上唯一通向外部的道路,也更像是导演让外部力量介入的通道。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格蕾丝进入了小镇居民的生活。
无论是外表的温柔美丽,还是内心的宽容忍耐,格蕾丝都可以视作海丝特•白兰的现代版——从她后来遭受的苦难看,她甚至更甚之。小镇居民试图接纳格蕾丝,可是他们却发现,她们“没有什么好让格蕾丝做的”。格蕾丝或许可以帮本打理车库,可是没有这番打理本也能忍受;格蕾丝也可以帮助瘫痪的朱恩小便,可是没有她朱恩凭借尿布也能应付。在这里,作为“爱”的化身,格蕾丝的地位为我们勾勒出精神价值的地位——精神价值使人有尊严地活下去,然而精神价值却并不是生存所必须。
正是因此,当格蕾丝的威胁并不明显时,小镇居民能够接纳她,而一旦这种生存威胁具体化,他们便开始无所顾忌地用压榨格蕾丝来进行补偿。可怕的是,恶行一旦产生,便会毫无理由地蔓延与升级,最后远远超过了行恶的理由。可格蕾丝的“爱与纯真”是纯粹而形而上的,在她看来,她的行为只能出于善的驱使。她不能容忍她的“爱与纯真”中出现任何恶的因子,因此对她来说,即使是以“扬善”为目的的“惩恶”也是不可取的。她不仅要爱爱她的人,也要爱伤害她的人。她认为居民的恶行是出于本能,因此她宽恕他们。而汤姆从开始保护格蕾丝,慢慢走到最后出卖她,也正好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纯粹的爱具有怎样的必要性。
可是,这种纯粹的“爱与纯真”又带有显而易见的脆弱。它在多大的程度上达成了人内心的完满,也就在多大程度上纵容了他者之恶。而悖论还在于,格蕾丝宽恕他们,因为“如果我处在她们的境地,我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来”。亦即,与犬儒主义者以善为理由行恶相反,格蕾丝却是以恶为理由行善,这两种近乎荒谬的逻辑对应,让人不能不联想到造物主对人类渺小的深刻嘲讽。正是因为人类是渺小的,单纯的爱就带上了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因此单纯的爱不能提供救赎之道。
在《狗镇》中,冯•特里尔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悲剧性思考。他比大多数人更加清醒,也比大多数人更加执着。为冯•特里尔所极度关心的是内心世界,他痴迷于自洽的精神价值,笃信人的行为应该完全为崇高的精神理念所支配,而与外部世界无关;他企图以圣徒式的自我献身来彰显崇高的精神价值,从而救赎人类。在一个信仰匮乏的年代,冯•特里尔不合时宜地书写着爱与纯真,因为不合时宜,而让他显得古典,又因为企图救赎,而让他显得傲慢。从《黑暗中的舞者》到《狗镇》,冯•特里尔式的爱与纯真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因为导演的冷静,使得在面对人性之恶时,这种脆弱的爱与纯真始终处于没有出路的绝境。我认为,在《黑暗中的舞者》里,冯•特里尔虽然没有看到出路,可是他仍然坚信崇高的精神价值,因此虽然最终莎曼被吊死,但整部电影带有一种凄美。到了《狗镇》,这种美感已经消失殆尽。与其说冯•特里尔在《狗镇》里进行了一次思考,不如说他开始了动摇的挣扎。正如格蕾丝的父亲所说:“狗可以学会许多有用的东西,只要你不是每在它们顺从自己本性时都原谅它们。”以狗寓人,显示出冯•特里尔已经开始重视人性的固有弱点。而导演留给我们的问题是,狗镇“末日审判”式的结局,究竟该看作导演对他从前理念的背离,还是延续?对此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人类是渺小的,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尽善尽美;但也正是因为人类的渺小,才使得人的精神价值更加可贵。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