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无畏者
当我从电影院漆黑的房间里走出,再次沐浴在阳光里时,我的颤抖已经消失。注视着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和行人,我有些恍惚。唯一还能记得的,就是电影最后“献给张纯如女士”几个字,以及下方的“2004”。
抗日战争和南京是许多人不愿提及的伤痛,也让许多人不断地在几十年后还为之努力。曾经参加过的那次暑期社会实践又再次被自己提及。那是一次关于心灵清洗的过程。义乌那所记录了很多细菌战资料的祠堂以及那些被采访的老人和他们对战争的描述又在眼前一一闪过。但我们所做的,只是影响了我们自己,而电影、张纯如的书、为战争而提起诉讼的那些有识之士、乃至那几位在南京建立了安全区的外国人,却把影响扩散到了更远更广的人群,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使人们得以铭记,并以此反思。
写下文字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有那么强烈的感触。但观看《南京》时的震撼、愤怒和哀伤却依然能被重拾。那些黑白的似乎永远都有血液在流淌的影像,那些或平静或激动的诉说,那些惊慌的、坚毅的、无奈的、凄惨的面容,都依然能被记起。在电影院黑暗的座位上,我曾出离了愤怒,曾不停地涌出眼泪。因为悲哀,因为残酷,因为深重的苦难,因为丧尽天良的屠杀,这些观看《南京》时必然会出现的情绪,让我尽管在进电影院之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却仍然不能自已。
屠杀被提及了无数次,我们被教育了无数次,一次次的重复只是想让我们记住,我们的民族曾经遭受过多么深重的苦难和耻辱。这一次,我却在这些之外,感受到了另一番的深沉情感。在一边握紧了双拳一边擦拭去泪水的时候,在一边愤怒地听着日本兵的叙述一边又看着灾难深重的南京的时候,我开始质疑,好人并非都有好结果吧?那些曾经怀着无比坚毅的心帮助了那么多中国百姓的人,他们的结局又为何如此让人唏嘘?恐怕是面对了太过残酷的现实,没有人能为之后的情感找到宣泄的出路。即使是并未真正亲身经历过战争的张纯如等,都承受不了那些充满血腥和非人类的行为,更何况这几位在安全区奋力抢救生命的外国人?如此一来,华群的崩溃显得有了理由,而拉贝最后的结局,则是政治和势力的强大操纵下的结果。
电影里说,他们怀着一颗对全人类的怜悯之心,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但又有谁去拯救他们?中国人民显然不能。电影里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或许是威尔逊的日记里,讲到,中国人对苦难有着超乎寻常的忍耐力。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一句赞扬之语。在痛恨日本人的毫无人性的同时,我们为何不试着问问自己,那些丢下枪的士兵们,那些被麻木的捆绑着被询问想要怎样死法的中国人,为何连一丝反抗的意念也没有?日本人的残暴和战争的灾难或许让我们无从想象,但中国人对苦难的逆来顺受或许也是我们无从想象的?
一个朋友的QQ签名这样写道:去到南京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在大屠杀纪念馆里献束花。我更想为那些怀抱着怜悯全人类的心而与罪恶战斗的人献束花。个体的存在以价值最大化为最大意义,那么这些人的价值,是全人类的。
把我的花,内心的花束,献给那些在罪恶面前依然英勇无畏的仁者。
2007-8-26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