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兵戈和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开映两周了,一直不忍见网上的那些评论文章,不是自省清高,而是怕了坏了自己的判断力,这对于一部影片来说是极为不公正的,如同过份的炒作一般,期望如果被失望所替代,那么这失望便会无形的放大了,这是一种挺可悲的事情。所以,关于《黄》的影片一直不肯说得半句,生怕落个不客观,枉自尊大的话柄。但本人也知,此文一出,诟骂者定会出了一些,这是始料所及的事情,但终归是从电影角度出发,所以也承受得起,权且当作一个东流水一般,随他去了。 虽然没有过份细看那些影评,但也不期间受到颇多的影响,这是媒体的力量也是网络的力量,身不由已,但细想之处,所论所据都是颇有些道理的,虽然某些作者毫无水平可言地一味胡骂,也是可以理解的,所幸不把此类文章当作影评来看,仅仅是弥衡之举,倒也爽快。不过有些问题的确值得探索一下,我且说之,你且听之,笑骂任由了,也算是对由此片产生的诸多问题的一定思考。 第一评:乳房 作为男性,作为一个有点好色的正常男性,对黄金甲的认识从所谓的“爆乳”开始,影片看过之后,白花花的一片,很有酒池肉林之感,多少还是满足了心中那种YY之意。 乳房自古以来有两种极端的解释,或伟大,母亲的代名词,或豪放,淫荡的象征之意。所以,我们观看影片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将这种所谓的道德观念加入进去,但事实上呢?本人很难理解那种死缠住这种道德观念的想法。 我们所知,在中国历史上,女性最开放的时期便是唐朝,而另一个问题也摆放在眼前,那就是在女性最开放的时期,中国女性的作为也是最大的。武则天虽是女儿身,但作为一名皇帝而言,她的治国之道绝对可排得进诸多皇帝之前列中。而在当时,女官盛行,天下太平,后来明皇称帝,杨贵人无权却成了罪人,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所以,女权的体显在某个方面就是开放的结果,没有开放就没有女权,顶多也就是韦后之流,将小女子之勾心之态运用于朝廷之内,结果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只有开放的女性才能够释放出她治国安邦的才略来,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所以“五四”之时,多少女性弃小家之道以投身救国之道中,这首先就是解放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影片中的皇后之决定颇有些女权的色彩,但也不至于到处是波涛汹涌,恐怕这得从四个方面讲述。 第一是当时唐代的服饰,从某些仕女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的衣着的确是低胸之款,双乳丰满,呼之欲出,当时女性以此为美。电影的背景发生在五代十国,离宋朝理教还有些距离,剧中人物没有道理不禀承了唐代的遗风。 第二是影视的独特性。我们知道电影是视听的语言,你可称之为艺术,也可称之为感官刺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装束刺激着众多观众的视神经本就无可非议,只要不影响剧情便是可以的了。当然,如果心存YY之意,如我之流,多少还会顾此失彼,这则是张导的错误了。不过我们看过某些外国影片,十七八世纪的贵族女性也是束胸爆乳,现在一些影片也是如此,不知是否影响观影效果了。所以如我辈这样大惊小怪的确有些拿不到台面上来了。看来国人的观点肯定是外国人可以,我国人便是不行,这便涉及到第三个问题了。 第三点是前面所述的女权问题。如果认为女权问题仅仅是对权力的争夺那是极其狭隘的,更主要的女权问题是女性的自信。勿庸置疑,绝大多数女性都会从丰满的胸部中寻找一份自信的,一来胸部具有象征意义,是哺育苍生的重要器官,所以现在男性观念中认为丰乳肥臀为美的观念也来自于这种生理的延续,所以,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用胸部哺育了这些枉自尊大的统治者们,胸部这种象征意义暗示了女性的权力,凌架于统治者之上的。二来是美,这点其实不用多说,从那些丰胸医疗机构就可以知道,女性认为丰满的胸部是美的表现。可以说拥有一个丰满的胸部是女性自信的表现之一,也是自信的保障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女权的意味是十分明显的。本人不知道那些对影片胸部气愤有加的作者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但相信绝大多数女性对巩俐的胸都是投以了羡慕的目光。 第四点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本片的主题。前面也说过了,本片中的皇后是一个敢作敢为之人,杀皇之举是象征着女人能够与男人共争天下。在这点上来说,皇后是很具有女权色彩的,我很难想象,一个平胸的女性能够扮演这样的角色,顶多只是如巫婆一般,小家子气,没有成就大事之象。所以胸部的展露极能体显巩俐这个角色的权力欲,不服输的精神。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本片人物关系很复杂,充满了一种暧昧之感,而暴露的女体会在无形中营造出这种暧昧的气氛,丰满的胸部实际上是道具之一,所以我们从影片一开始的时候,便可看到宫女们束胸一节。 当然,笔者作为一个男性也许并没有涉及到女权的真核所在,张艺谋也才有了被人称之为用中国女性胸部去争夺奥斯卡之说,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客观地讲,影片这种乳房的表现方式还是根植于男性心理上的女性之美,这也许是最大的败笔之一。但纵观本部影片,乳房之美虽然给我许多惊艳之处,但并未造成观影障碍,于是,本人以为这样的装束未尝不可。 第二评:贾张 从现时的角度来说,贾张之争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从中国影视长久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年轻的主角不应该是贾樟柯。 第五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功绩是绝对不能抹杀的,最起码的是让国际知道了中国电影这个品牌,至于那些艺术性思想性以及影片摄影色彩等方面的功劳多有文字评价,在这里就不必细述了。 但客观的来说,第五代给中国电影也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些新生的导演来说。拍摄的影片在国外获奖然后再在国内得到认可,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人的一种策略,进驻学校,看看那些举着DV机的学院派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投机的心理了。 而大多数能获奖的影片都是一些艺术影片,一般都冲着欧洲三大奖,还有一些诸如圣丹斯等奖项去的,在第五代之后,《巫山云雨》《小武》《东宫西宫》等影片几乎都是这种套路。所以,中国电影从八十年代诸如《京都球侠》《大撒把》这类为观众所拍的影片一下子就跳到了为自己拍片的窘境,致使中国的电影产业越来越萧条,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导演更要冲着国外的奖项而去,以期用这种投机手段获得名气。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第五代的成功正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始作俑者。 贾樟柯同样是这其中的一份子,他的电影虽然每一部都很不错,有些水平,但放在影院中肯定捞不回钱的,这是一个事实。所以,贾樟柯首先向张艺谋开炮有些让人笑话的意味,换句话说,师承了第五代,徒弟在没有开辟出新的江山时就向师父开炮,有些急不可耐了。 第五代在意识到中国电影产业的沦落之后,开始集体性的投入大片的运作中,而不是商业片(这在下面还有叙述),这本身也是颇值得探讨的一个错误路线。但不可否认,这些大片都为拯救电影市场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若没有这些大片,中国电影事业将彻底毁灭,这与影片质量无关。 为了保证中国电影市场,所以大片一出,许多影片将会被迫让位,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现状所造成的无奈之举。但可怕的是,垄断的确产生了,虽然笔者可以肯定地说无论《黄金甲》与《三峡好人》档期是否冲突,《三峡好人》都无法取得好的票房,但那年《十面埋伏》将《哈利波特》挤出暑期档则是一个不争的垄断事实,所以,新导演对第五代这种做法提出怨言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句话贾樟柯根本没有资格说。 在我看来,第五代由于名气问题而垄断档期的这种作法显然也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就如同西药一般,只治标治不了本。一部《伤城》虽然口碑不错,但从发行力度等诸多方面来说,它还是无法与《黄金甲》相抗衡的,可以说《黄金甲》胜利的优势是先天注定的。 其实,这主要涉及了两方面原因,第一个问题就是商业片的数量还是太少,我们知道在美国,一个成熟的院线,其小成本的商业片将大成本制作的影片拉下马来的事情多有发生,换句话说,那种竞争是存在的,观众的选择性很多,这样一来,大片绝对不可能再垄断票房了。所以,救世的最好办法不是垄断,而是竞争,从这点上说,贾樟柯是代人立言,勇气可嘉。 第二个问题是艺术院线的极不完善,致使贾氏类似的电影根本没有放映的特定的场所。作为一些艺术电影,是电影领域中不能或缺的,但拍艺术电影的成了一种风气,那么这便是一种可怕的事情,终归电影是一项产业,投资人是需要回报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贾樟柯以《三峡好人》去责备《黄金甲》颇有些不明智,他的影片只能放在若干小影院中,虽然中国此类影院暂时不健全。 第三评:大片 关于中国大片的格式问题许多人已经总结过了,什么武打+宫廷+场面+大投入等等,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大片不等于商业片,这一点十分重要。 国内导演拍过大片的只有三个人,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 但很不幸,这三位导演基本上都违背了大片的最基本要求,即大片一定是商业片。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拍大片的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救世,换取高额的票房回报,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但我们这几位导演都把拍大片的标准放在了奥斯卡上,这是极度错误的。 我们知道,所谓的大片都是大资金的投入,这一点很重要。作为投资者,寻求得自然是回报,所以高票房是一种保证,如果没有很好的回报,那么对影视产业的投资环境也是一种莫大的伤害,投资人将会失去投资的信心,如果这样的话,大片就休矣了。 在中国,由于劳动力的低兼价格,由于这三个人的名号响亮,也由于影视档期的垄断性,大片基本上能收回成本,但如果这些保证都失去了,大片就已经被自己逼到了绝路上了,所以大片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收回成本,这是雷打不动的前提。 而作为世界最风光的奖项奥斯卡奖,其实绝不是大片所能摘得的。我们看了许多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影片,几乎没有一部是大制作的影片,包括《卧虎藏龙》,都算不上大的制作。所以用大片冲击奥斯卡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而另外一个方面,中国这几位大片导演,张陈二人作为第五代的领军人物,向来就是形式大于天的,大资金的注入只能让他们更注重形式感,故事苍白也就更加在所难免了。而奥斯卡作为最会讲故事的好莱坞最高奖项,形式一般来说都是次要的评审标准,所以,中国大片跟奥斯卡是一点关系没有,用大片抢小金人也是撞天晕一般地无聊。 有人说,中国不要拍大片了,笔者认为这倒是无所谓了,比如说《真实的谎言》,我想导演根本不会想这部大片要冲击奥斯卡吧,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拍大片不一定就是要获奖的影片,但大片一定要是商业片,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为冲奥而拍,那么这大片还是算了吧,在好莱坞证明自己远不如让国内观众爽心来得实惠,这才是大片的真谛所在。 第四评:雷雨 很高兴张艺谋导演这次能够借鉴《雷雨》,但也只是借了里面的人物关系而已。 张艺谋的影视作品中大凡是原著改编的效果都还不错,例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而《英雄》《十面埋伏》则就差了一些,由此而见,张艺谋绝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所以这次借了《雷雨》的壳应该还是值得期待的。 事实证明,这次故事还算讲得不错,当然,这肯定得益于《雷雨》的帮助。 但我们看《雷雨》的时候会发现许多问题,那就是《雷雨》这部作品本身就极具莎翁的色彩,所以当我们看到《夜宴》的时候,会好象与《黄金甲》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在于一个直接,一个间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将王后都提到了最高的地位。 《雷雨》在本人看来虽然称得上中国现代剧中的代表作,但比之《茶馆》等差得不是一个档次,换句话说,《雷雨》更是一部年轻人的激情之作,但它的成功之作除了具有莎翁式的悲剧色彩以外,更主要的是它造就了一个中国式的始乱终弃的故事。中国人对此类题材向来敏感,而且这多是一种平民意识的结果,两种阶级,简而言之的是富人与穷人的阶级性化分了出来。 但《黄金甲》虽然借鉴了里面的人物关系,却丢掉了中国式的悲情,即将那种始乱终弃的故事做了最简化的处理,所以我们无法得到内心那种快感的释放,只能局限故事在宫廷之中,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黄金甲》在借鉴之时反倒比《雷雨》更接近了莎翁的作品,而这是中国观众并没有心理准备的。 尤其是二王子这个角色,在电影中份量极重,但事实上这个角色对王的反抗其动机是与《雷雨》背道相驰的,将一个符合百姓大众心理的对权贵变成了一种对权力的争夺,虽然导演极力要表现杰王子对母亲的爱,但这并不足以撑起那种观众的心理接受能力,所以结尾之处自杀之举反倒不如敬药来得更为彻底。 导演借鉴《雷雨》无可非议,仅仅用了人物关系也无可非议,但他错在犹豫之中,既想讲述自己的故事又想得到《雷雨》的精髓所在,两可都不完美,顾此失彼则是改编之大忌。 另外一点,作为《雷雨》这部作品,虽然家庭,乱伦及诸多主题都有涉猎,但很明显,此一家则是千万之家,将社会矛盾突显了出来,但《黄金甲》却不是如此,此一家即仅此一家,虽然贵为王候,但仅仅是内部之争,主题并不如《雷雨》深刻,那些士兵背景无非是道具而已,所以《黄金甲》放在王家之身上反倒是一个失算之举。深宅大家可能会更令人相信一些。 总体来说,《黄金甲》借《雷雨》之举并不算成功,反倒有些偷巧不成的遗憾。 第五评:奢华 《黄金甲》被人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花钱太多,这也是过去几年中所有大片被诟病的原因之一。而诸如《墨攻》又被人嘲以制作粗糙,看来在中国当一个好导演,在钱的问题上的确是十分地难以为继。 自从《红高粱》中一段颠轿的情节之后,想必许多人都会知道张艺谋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据说那段颠轿是伪民俗的,是张导灵机一动想出来的,笔者未曾考究不敢枉下断论,但有一点可以说明的是,这段颠轿的确是经典的桥段,将西北人那种粗犷的风格表现无疑。即便是伪民俗,但符合民俗之精髓,它便是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 《黄金甲》中说到奢华一节大概要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历史感。中国帝王向来讲究大而宏的场面,秦前有酒池肉林,秦之阿房,晋之石崇,隋之运河,唐之明皇等等。所以奢华的确是绝大多数帝王的必行之事,即便是现在所谓的面子工程也比比皆是,五代中梁唐晋汉周五国也大抵如此。所谓的节俭之美德只是穷人流传的与王宫权贵无关。所以,禀唐之遗风大举奢华之象并无任何夸张之处。 二是文本性。事实证明,大凡富贵奢华都隐藏着衰败之象,所谓穷极必反,而《红楼梦》对此的解释尤为明显。在《黄金甲》中,极尽奢华之表面,无遗是与王家中这几个人物的悲惨命运相倚合的,这种衰败之象便藏于这种奢华之中,于是宫廷之战在所难免,只是不知是何引头,什么导火线罢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对比对于这样一个宫廷之争的故事是非常符合的,也不避大惊小怪。所以,这种奢华的表象是影片必须的表现手段。当然我们可以仿西式的手法,但那样的确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动机,于是奢华是罪恶便也算成立了。 第三点是关于道具色彩之效果,大凡是华夏之人都知道黄色意味着什么,即皇的意思,古代有时候黄色几乎成了皇家专用的色调,普通百姓不得涉及。所以本片中大片的黄色,如兵革服饰,如王后首饰,以及一些器皿等都象征着霸道之极的至高无尚的王权,从色彩角度来说是一种权力的不可侵犯性,而影片的主题也是权力的争夺。至于道具,古人的讲究极多,凤钗龙袍这一切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都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张导绝不是在做此类知道的普及,但如此讲究的置景至少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皇家的伪真实所在,这是一种气氛与颠轿的性质是一样的,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个问题是非常令人笑话的,当初张艺谋拍了一些农村影片,就让人评为用自己之污迎外国人的眼球效应,估且不论。上次汤姆克鲁斯去了上海,捎回去一些弄堂里破“旗”招展的画面,也令许多人十分地不满。同样是面子工程,这些人也许习惯了粉饰,习惯了脸上的光鲜,于是便说三道四,而《黄金甲》之光鲜也可说是给足了国人的面子,没想到这些人同样不买帐,真是不可理予。也许一身灰一身绿便是他们的本色了吧。 其实第四点并不能说明奢华在本片的重要性,但前三点却言明了,对于本故事而言,无论从故事的真实性还是从故事的喻意所指上谈,奢华都是很有必要的,包括那些服饰,兵革还有建筑,器皿都是应该奢华的,这都是毫无争议的。至于伪奢华那么就如颠轿一般,观众是否从心理上认同那是不可知的,但关于皇家之事,也许大体如此吧。 本片中的奢华有些夸张,对黄色的过份依赖造成了架空感,更主要的是,有些奢华的问题在与其它如战争如人物上有参次之处,这是奢华之败笔所在。 第六评:乱伦 这个问题如乳房一般敏感,但《雷雨》中同样有乱伦的关系,却无人说些什么。当然,《雷雨》刚刚写出时受到什么样的待遇笔者并不知道。 确切地说,本人一直认为王后与大王子之前的关系不能称之为乱伦,即后母与继儿无血缘关系,至于大王子与蒋婵之间的爱恋的确是乱伦这点勿庸置疑了。 其实,遍观中国历史,百姓且不谈它,王宫之中关于乱伦的问题真是举不胜举。王昭君夫死后嫁其子,大玉儿下嫁等等,这是后母与继儿这层关系等同的,被视作乱伦之举。至于兄妹之间的乱伦更是很多,如汉武帝的金屋藏娇等等。一般来说,这种乱伦关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某种淫乱作秽,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权力的结合。 本片中的乱伦关系无疑都是很有同情心的,王后与大王子的乱伦简单来说是一种纯人性的欲望的释放,这与《雷雨》中的关系是等同的,而大王子与妹妹之间的乱伦是一种无意之举,当然大王子生命中可能会以这位妹妹来摆脱王后的纠缠,如同王后用大王子摆脱王的心理动机是一样的。纵观整部影片,乱伦这一节几乎是照搬了《雷雨》中的感情基础。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这两个所谓的乱伦其罪责都不是在当事人本身,但放到此片中,两个乱份则都是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 人们的取向对乱伦的定义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乱伦的人是穷凶极恶的,二是乱伦者是受害者无辜的。于是,我们终于看到了《黄金甲》与《雷雨》之间的差距。 毫无疑问,两起乱伦的制造者其根源都是王这个人物,于是王后开始勾引大王子。而张导塑造的这个王后角色并不值得同情,她没有疯甚至可以与王争权,在这种情况下,她显然不是一个怨妇一个受了冷落的角色,而乱伦也变成了一种对王的报复,即对权力的报复,首先是男权,其次是对王权,在这里,王后是一个充满心机的人物,其心理动机颇有些政治动机的,虽然王后本人也许并不这样认为,但她的心智给观众造成了这样的印象,所以她绝不能称作为乱伦的受害者,所以也就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虽然影片结尾处王后以明知大王子告密而彰现自己的爱情观,但实际上结合当时的战事,她只是困兽犹斗而已,那份感情还是很苍白无力的。 蒋婵这个人物更是毫无缘由的,不知为什么,也许导演要将这出戏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赋与一个恶魔的姿态,于是蒋婵扮演了给王后下药的角色。这个角色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相反却将这个人物抵毁了,一方面她可能是为了与大王子在一起而怨恨王后(按理说大王子肯定不会对蒋婵讲述自己与王后的私情),另一方面她本身就是一个投机的宫人,这与《夜宴》中的青女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这出乱伦戏中她同样也不受观众们的同情。 至于大王子更是懦弱无助,到最后告密而屈从王权,作为一个男人很不得人心的。 这样一来,制造乱伦的王不值得同情,而这些乱伦者也不值得同情,乱伦在本剧中不会产生悲剧情的力量。但事实上,这样用乱伦并没有任何错误,因为这乱伦无形中却增加了影片的残忍度,可憎可恶的面貌。 所以,那些用《雷雨》的观念评价此片乱伦这一情节的人显然有些错意了,本片的乱伦其目的不是造成悲剧,而是强化惨忍。至于那些说导演用乱伦情节媚外的评述,笔者只能一笑了之,只能叹这些人看电影过于肤浅了。 第七评:战争 说到战争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场面及武打设计的制作。影片中主要有两段,一段是暗杀,一段是逼宫。 客观地讲,暗杀伏击一段在创意制作方面都算是不错的,很有诡异的色彩,镜头转换及武打设计都是中规中矩的,虽然除了从天而降的暗杀者外,没有任何值得称道之处,但看着还是比较过瘾的,所以说这些绝不能算是失败之处。 但从第二个方面即这些武打在影片中的作用则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笔者在观看此片的时候,从暗杀伏击一场戏后突然感觉有些跳动,节奏上有些不对的地方,后来仔细一想便是那段战争所引起来的。 暗杀一节放在剧情中颇有诡异阴谋之感,对于王内心的黑暗与权力都有所体显,但逼宫这场大屠戮则是影片最大的败笔。 这部影片看似豪华,但说白了只是一场家庭纠纷,因为影片在开始的铺垫中没有涉及到诸如外敌,诸如佞臣等情节,所以核其实是很小的,但一场极盛大的血腥屠戮却一味地将这个极小的核扩大化,这是非常失误的。 于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与其说是对王权的争夺莫若说是对家庭中父权的争夺的故事,这样一个故事却动用了如此庞大的战争场面。更重要的是,此战争战面中仅仅一个杰王子无法撑得住。笔者可以看出周杰伦的确在卖力的表演,但所谓的战争,没有群相永远是失败的,这是所有战争场面拍摄的经验之谈。周杰伦在千万兵马之中,仅凭自己之力显得过于单薄了。但事实上,由于导演在影片前半部所做的铺垫,战争场上不可能出现其它的人物,所以仅能从一系列机巧的盾牌等问题来掩饰这种苍白。 所以,这种大规模的战争是影片的失败之举,可以说此部影片是为了战争而战争的,相比较起来,《夜宴》中的战争符合宫廷之争,《墨攻》中的战争群相明显,这两部影片对武打对战争的运用都是相对成功的。 也许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兵变可能会有如此大的规模,但观众却不能接受两拨几乎没有领军人物的战争,前面说了周杰伦一个人无论怎样卖命,他都无法撑起这样的战争场面,更重要的是,除了周杰伦以外,其它的命运人物都远离大场面之外,于是抛开周杰伦不说,两拨人便如同道具相仿了。 另外从剧情角度来说,王的果断阴谋也被这种战争场面所冲淡了,大王子既然告密,他应该迅速地收回兵权,将这场杀戮免于无形,但他却如此布下这个杀戮的局,这不能体显出王的权力不容侵犯,王的残忍,反倒是王的愚昧,因为他杀戮的只是一群道具,唯一能够让观众引起怜惜心的杰王子还是自刎而死。 比较起来,小王子所采取的行动,直接果断,从内入手。杀兄弑父倒真象一个王的作为。 大片中不能没有战争,但大片中的战争如果是这样表现,那的确是浪费银子的做法了。 第八评:人物 前面说过,本片中的人物关系是来自于《雷雨》,虽然作了些许的改动,但人物基本定型了,即王,王后,三位王子,蒋家三口。 与《雷雨》最大的不同之处,王后在此片中可以说是第一主角。从影片的讲述中可以知道,王后是梁之公主,王的成功也是籍着王后的相助。王常年征战在外,于是王后便与大王子私通。被王知道后,于是才下药西域草乌头,王后得知之后决定剿王。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后的心理动机是十分顺的,即开始时只是对家庭中夫权的挑战,作为一个怨妇极有可能产生的心理动机,当危及到生命之时开始对王权的挑战。所以,王后这个角色是一个极具叛逆色彩的,一方面符合张艺谋导演一贯地对女性角色的诠释,另外一方面是对盛唐之后宋理之前女权思想的一种反应,可以说即是张艺谋拿手的也是符合故事背景的。 但这种极为顺畅的心理变化却成为剧情的一个问题,即巩俐所饰演的这个角色在剧情中并没有明显地心理冲突,比较平面化。在这种情况下,巩俐的表演也没有什么突破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方面能够从侧面来体显王后的复杂性。第一个就是与大王子的感情,也许最早的确是对于夫权的挑战,但后为便慢慢演变成对权力的渴望,可由于大王子的懦弱,爱情变得次要了,她需要的是权力,于是见到亲生儿子回来的时候,她立即想通过亲生儿子来夺取权力。这是第二个侧面。我们会以为此时的王后是权力至上的,但事实上,她料知大王子已告密但还是孤注一掷,虽然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思,但却赔上了亲子,由此可见,导演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将其对权力的争夺欲又拉了回来,于是,王后这个角色便徘徊在对夫权与对王权的挑战中,而更重要的是,夺取王权是表面现象,对夫权的挑战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在影片中,王后这个角色虽然对权力有所争夺,但实际上完全是对夫权的反抗,这与张导的以往影片都是一脉相承的。 与王后相对应的,王这个角色是保护着王权与夫权。但作为男人,王权与夫权在他的身上往往是一致的,为了体显王者之风,他虽然情知大王子与王后的奸情,但他只能通过下药这种手段慢慢地处决王后,不招来非议,表面上还要表现出礼仪天下的典范来,可以说王这个角色是最隐忍,最具有大将风范的。 但即便是这样,作为一个男人还是无法忍受妻子的背叛,所以才下药,才决定避除太子而立杰王子,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一来是太子的懦弱,二来是对杰王子的这种许诺而孤立充满了报复心理的王后,所以王的心智显然是这些人中最为强势的,考虑也是最为周全的。 但影片中王对最后一场战势的态度却的确令人感到奇怪,作为有能力阻止这一切的人物,他将所有的事情都令其自然地发生了,难道是要抓到证据吗?这恐怕是导演故意安排的戏份,即那种为战争而战争戏。 王无疑是秩序的维护者,从药的精细打握,从台词中“天圆地方,不给你的你不能要”以及最后鞭挞小王子的举动来说,权力在他心目中无疑是最高的地位,即便是只剩下了一个儿子,也要服从权力,对王后敬药才能得到他的衣钵。在我看来,王这个对权利,无论是夫权还是王权的维护者来说,基本上是本片中最为成功的一笔。 大王子生性懦弱,但在影片最后,当他将王后谋反之事禀告之时,这个人物得到了升华,即从一味地逃避转向了权力地争夺之中,从另一角度来说,大王子已经继承了王的精髓所在,即夫权与王权不可违。他成为一个准维护者。 小王子笔墨较少,但还是影片中比较亮色的一笔,原因在于从铺垫到最后的扭曲都是合情合理的,对母亲的感情以及对权力打内心中的渴望都比较顺理成章。但这是一个悲剧的人物,若他不杀死大王子,他则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哈姆雷特式的人物,因为大王子从告密那一刻起已经具备了《哈姆雷特》中叔叔的那份野心。 至于蒋医师夫妇,影片则描述的较少,更多的两个人只是王与王后的矛盾焦点,即一种筹码,影片对此二人的阐示并不是很明显。 第九评:新人 李曼与周杰伦是新人,前面已经说过了,李曼这个角色虽然也是悲剧性人物,但由于前面的设置并不是十分地着人喜欢,所以其悲剧色彩淡了很多。单从表演的角度来说,蒋婵这个人物也没有过多的发挥空间,所有的动机都是平常的,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作为大王子,我很难想象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女子,看不到她对大王子的爱情,也看不到她的性格多么地出类拔萃,所以,这个人物的塑造基本是失败的,反倒不如青女简单纯情的好些。 周杰伦可以说是本片的重头人物,他几乎是俄狄蒲斯的一个翻版,只不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娶母。尤其影片到了后半部分,周杰伦可以说是影片推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影片中的杰王子其实是一个相当单纯的人,他的思想只有一条,那就是保护自己的母亲,但身处地位的问题,权力之欲会被人所怀疑的。可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影片一开始杰王子就与王有一场争斗,说明他本无食虎之意,虎却有伤人之心。即杰王子的勇力被王认为是最大的敌人,隐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对他的感情是即敌又子,即要提携又要控制,是很矛盾的。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被王寄与重任之人,他却并不是夫权王权的维护者,他至死都臣伏于母亲。所以这个人物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导演所赋与他的身份象征,是一个王权的牺牲品,是一个看似王权守护者的恋母之人,是与大王子绝然对立的性格特征。而简单则是剧中这个人物本身的心理特征,简单得有些莽撞,简单得过早地放弃了王位权位夫位而从属于女性的统治。 对于周杰伦的表演,笔者只能认为是中规中矩,最后一场黄金大战,一个人力撑场面还是无法完成,这与其演技无关,而是导演的设计问题。 所以总体来看,在这部影片中谋女郎将不会取得大的成绩,而周杰伦也只是票房的代言人而已,并无任何突破之处。 第十评:药菊 看过此片的人对影片中的药及菊花肯定会映象深刻的。 中医学中药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其份量比例的多少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中药也是最具中国传统感觉的东西。所以药在王使用之下,则代表了传统的规矩。 虽然说唐代是女权鼎盛之期,但不可否认,这只是暂时的,毕竟这是一个男权的社会,从三国之时便有烹妻之说了,女性夺权向来是有背传统的,女权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所以,药在本片中的喻意自然是再明显不过了。 同时,药在本片中还有一个剧情上的作用,即西域草乌头,是杀妻的手段,是影片宫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用药承载剧情上的作用有两点,第一药如同上方宝剑一样,成了王的象征,即王要尔死尔不得不死,于是,草乌头成了权力的实施。而另一方面,药既然成了宫变的引子,而宫变又是对权力的争夺,所以药从剧情上也绝对是权力的象征意义。 到了影片的结尾处,王逼后继续服药,实际上是再次表明自己那种至高无尚的权力。 而菊花与药是相对的,它则代表了女性的权力。大凡看过电影之人都知道,花是特喻女人的,其生理上的象征意义自然不必说了。当初牡丹花之传说与武则天这个中国唯一的女皇有关,而现所用菊花也借喻这个典故。但菊花在此片中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一,菊花之色黄,其象征着一种王权,当宫廷之战中,那些菊花被踩踏之时,注定了王后的失败,菊花之黄色,女性之权力并没有得到满足。第二,菊花之重阳日,中国古人的重阳之日是敬老之时,而老往往都有着一定之规,于菊花这种重阳盛开的只可能成为重阳敬老的点缀,从这个角度来说,菊花放在重阳之时还是赋与了一种暗示,这种女权的失败。 所以,虽然黄菊颇有些女权的意味,但事实上,影片中的菊花更多的是一种暗示,暗示这种女权的失败。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虽然唐之遗风,但到了宋代女权被彻底封杀了。可见,菊花是悲情无奈的,正所谓悲菊之意。 当然,影片在剧情上也用到了菊花,绣花,宫变的象征,然后被血所尽染。 所以本人以为,导演在拍摄此片选取菊花与药作为隐喻的物件是恰如其分的,相当合适,同时本片的主题也基本上彰显了出来,即女权的没落过程,与夫权王权的不可动摇性。 上述十评,些许言论,只能说是对此部影片前前后后及其片子本身的一点见解,也仅是一家之言,就此而住! 2006-12-30于通州 韩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