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小津
《东京物语》太悲,《晚春》太简,《东京暮色》太黑,《浮草》太浓,《早春》太僵,《秋刀鱼之味》太哀,小津安二郎一路看下来,数一数有了十八部,简直没有失败之作,特别是《晚春》之后都是佳作,最后落在怀里成为心头最好的,是《麦秋》。
麦秋不是秋天,其实是初夏,所以英文片名是Eearly Sunner。在《麦秋》里,幸福触手可及,平淡的,看得见的,就如眼前的事。她准备嫁给一个丧妻男子,这选择出乎我意料,却有她的道理。影片最后,全家人拍了个端端正正的合影。麦浪之中,镜头动了,这在小津的电影里,真是破天荒难得看到的,镜头在流淌,音乐在流淌,麦子在荡漾,心也跟着活动起来,而《麦秋》之后,小津的镜头几乎再也没动过。
都说原节子是小津电影里永远的女儿,事实上原节子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她长得也并不那么日本化,身材高大。我喜欢《茶泡饭之味》里的木暮实千代,我想像中的日本美女就是她,演艺妓更非她莫属。她在沟口健二的《祗园歌女》里就完美无缺。
笠智众也不是我最爱的,但是他很亲切,他的眼光说话时望着你,这种对视真实得吓人一跳,不得不郑重其事。我喜欢《户田家兄妹》和《茶泡饭之味》的佐分利信,他很帅,也很严肃,但这种一本正经反令人想笑。田中绢代就不说了,我早说过不喜欢她,她谈不上美,是个母亲的形象,在《彼岸花》中是个好母亲,在《风中的母鸡》中太委屈悲惨了。
小津三十年代的默片达到了无声影片的最高成就,喜八三部曲我很喜欢,最喜欢《心血来潮》,小津早期片子非常幽默,令人笑声不断。后来呢则总打趣那酒馆里的老板娘,是中年人的咸湿笑谈。《彼岸花》的最后,父亲终于去看望女儿,真是非常开心的事。小津的电影,幽默贯串始终。
59-60年,他重拍了早期的三部。《浮草物语》拍了《浮草》,《晚春》拍了《秋日和》,《我出生了,但》拍了《早安》。虽然重拍了,但早期黑白片是的不一样的美,都不能厚此薄彼。浮草的布景和色彩,令人赞叹,只是情节太相似所以抓不住人。看黑白看习惯了,想不出后来拍的彩色会是什么样子,待真的看了彩色,登时眼前一亮,浓艳又不突兀,还是一如既往的习惯。早期的黑白片一般不过七十分钟,五十年代起片子则长得多,人物关系也复杂多了,特别是最后的六部彩色片,都是二小时以上。
小津的题材并不总是在嫁女,有几部在嫁,也嫁得喜气,嫁得当然,并不令人烦。《东京暮色》拍了问题少女,《早春》拍了婚外恋,上班族,这个题材现在看都非常贴切,第一次在小津电影里看到接吻镜头。《秋日和》是寡母再嫁,幽默多情,笠智众在这儿唱了一小段,印象很深,不知叫什么曲子。《茶泡饭之味》是夫妻生活,《早安》是邻里关系,《父田家兄妹》与是母子关系。《小早川家之秋》是老年情事。
《浮草物语》第一次出现麻布,一直到最后的《秋刀鱼之味》里,麻布消失了。1958年《彼岸花》是第一部彩色片,地板上的一个红色茶壶爱煞人了。1936年的《独生子》是小津第一部有声电影。
小津也是喜欢绘画摄影建筑文学的,若将小津的空镜头串起来,是非常美的建筑摄影和日本世俗画。虽然是静止的空镜转场,总是静中有动,光波流转,一,二,三,不慌不忙,换了一幅天地。我想文德斯就是喜欢小津的这一块。
欣赏小津的电影,最好坐在地板上,用最轻松自在的姿势。一直想与家人一同欣赏,遗憾的是我周围的人没有人看过小津,连父母都觉得黑白片太古老,就只有我把小津当成心灵放松、身心喜悦的良剂。
研究日式住宅不可不看小津,我对这种住宅也是心向往之,感觉舒适清洁。但是睡在地板上多少还是嫌硬,每晚铺床也麻烦。想开小吃店小酒馆也不可不看小津,彩色片中花花绿绿的灯箱招牌,小巷、面馆、酒吧,真好所在,更重要的是学习那种亲切的服务态度,真正让顾客进店如回家一般自在。
其实小津的电影哪一部都不舍得错过,文章开头我是鸡蛋里挑骨头。《东京物语》太多人喜欢,就不说了,除了《麦秋》,还喜欢《早安》《秋日和》《彼岸花》《秋刀鱼之味》《茶泡饭之味》《心血来潮》《户田家兄妹》《浮草》…太多了。
麦秋不是秋天,其实是初夏,所以英文片名是Eearly Sunner。在《麦秋》里,幸福触手可及,平淡的,看得见的,就如眼前的事。她准备嫁给一个丧妻男子,这选择出乎我意料,却有她的道理。影片最后,全家人拍了个端端正正的合影。麦浪之中,镜头动了,这在小津的电影里,真是破天荒难得看到的,镜头在流淌,音乐在流淌,麦子在荡漾,心也跟着活动起来,而《麦秋》之后,小津的镜头几乎再也没动过。
都说原节子是小津电影里永远的女儿,事实上原节子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她长得也并不那么日本化,身材高大。我喜欢《茶泡饭之味》里的木暮实千代,我想像中的日本美女就是她,演艺妓更非她莫属。她在沟口健二的《祗园歌女》里就完美无缺。
笠智众也不是我最爱的,但是他很亲切,他的眼光说话时望着你,这种对视真实得吓人一跳,不得不郑重其事。我喜欢《户田家兄妹》和《茶泡饭之味》的佐分利信,他很帅,也很严肃,但这种一本正经反令人想笑。田中绢代就不说了,我早说过不喜欢她,她谈不上美,是个母亲的形象,在《彼岸花》中是个好母亲,在《风中的母鸡》中太委屈悲惨了。
小津三十年代的默片达到了无声影片的最高成就,喜八三部曲我很喜欢,最喜欢《心血来潮》,小津早期片子非常幽默,令人笑声不断。后来呢则总打趣那酒馆里的老板娘,是中年人的咸湿笑谈。《彼岸花》的最后,父亲终于去看望女儿,真是非常开心的事。小津的电影,幽默贯串始终。
59-60年,他重拍了早期的三部。《浮草物语》拍了《浮草》,《晚春》拍了《秋日和》,《我出生了,但》拍了《早安》。虽然重拍了,但早期黑白片是的不一样的美,都不能厚此薄彼。浮草的布景和色彩,令人赞叹,只是情节太相似所以抓不住人。看黑白看习惯了,想不出后来拍的彩色会是什么样子,待真的看了彩色,登时眼前一亮,浓艳又不突兀,还是一如既往的习惯。早期的黑白片一般不过七十分钟,五十年代起片子则长得多,人物关系也复杂多了,特别是最后的六部彩色片,都是二小时以上。
小津的题材并不总是在嫁女,有几部在嫁,也嫁得喜气,嫁得当然,并不令人烦。《东京暮色》拍了问题少女,《早春》拍了婚外恋,上班族,这个题材现在看都非常贴切,第一次在小津电影里看到接吻镜头。《秋日和》是寡母再嫁,幽默多情,笠智众在这儿唱了一小段,印象很深,不知叫什么曲子。《茶泡饭之味》是夫妻生活,《早安》是邻里关系,《父田家兄妹》与是母子关系。《小早川家之秋》是老年情事。
《浮草物语》第一次出现麻布,一直到最后的《秋刀鱼之味》里,麻布消失了。1958年《彼岸花》是第一部彩色片,地板上的一个红色茶壶爱煞人了。1936年的《独生子》是小津第一部有声电影。
小津也是喜欢绘画摄影建筑文学的,若将小津的空镜头串起来,是非常美的建筑摄影和日本世俗画。虽然是静止的空镜转场,总是静中有动,光波流转,一,二,三,不慌不忙,换了一幅天地。我想文德斯就是喜欢小津的这一块。
欣赏小津的电影,最好坐在地板上,用最轻松自在的姿势。一直想与家人一同欣赏,遗憾的是我周围的人没有人看过小津,连父母都觉得黑白片太古老,就只有我把小津当成心灵放松、身心喜悦的良剂。
研究日式住宅不可不看小津,我对这种住宅也是心向往之,感觉舒适清洁。但是睡在地板上多少还是嫌硬,每晚铺床也麻烦。想开小吃店小酒馆也不可不看小津,彩色片中花花绿绿的灯箱招牌,小巷、面馆、酒吧,真好所在,更重要的是学习那种亲切的服务态度,真正让顾客进店如回家一般自在。
其实小津的电影哪一部都不舍得错过,文章开头我是鸡蛋里挑骨头。《东京物语》太多人喜欢,就不说了,除了《麦秋》,还喜欢《早安》《秋日和》《彼岸花》《秋刀鱼之味》《茶泡饭之味》《心血来潮》《户田家兄妹》《浮草》…太多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
early summer
嗯,有点意思。
嘿嘿,第一段是有点扯皮,差点PASS点叉叉关掉。 看头像你就知道我顶喜欢哪一个啦。我是原节子和笠智众主流粉丝。佐分利信说话抽嘴角,《父亲在世时》里头好嫩好年轻,噗哈。
笠智众开唱的是《彼岸花》,那段音频我截下来了。要的话豆油我留下邮箱,偶发来哈
我也爱小津,尤喜《小早川家之秋》里的司叶子。
梳理得很有深度.通过楼主的分析,对小津的认识又有所加深.
楼主梳理的真的很好。最近才开始看小津,很久之前只看过秋刀鱼之味,可能还不太懂,最近才看出感觉来。真的 是每一部都很喜欢,看一部爱一部。 虽然小津的电影如此简单,但总感觉很美,到处都很美。
小津的电影今天也不过时,代表着今天的亚洲传统啊
我蛮喜欢《晚春》的。尤其是最后那个片段。嫁女的老父回到空无一人的家中,独自削苹果,特写镜头,叫人心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