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界限:人的界限
《灵界限》(REQUIEM)是一部典型的动机电影。“动机电影”是我个人的临时用法。它指那种脱离了简单地呈现故事结果或者视觉效果,而是用力在于发生动机的一种电影类型。对于电影而言,动机,可以是人物的心理因素,可以是大环境的烘托,也可以是某种萦绕的气氛。
若以“动机电影”来考察《灵界限》,我们会发现为了它自己的叙事逻辑,导演究竟做出了怎样大胆的牺牲。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一起《驱魔人》式的骇人事件:梵蒂冈教廷首次承认,一位19岁的大一女生遭到“恶灵附体”;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这位女生被两位神父实施强行驱魔,最后惨遭凌虐致死。此事当时震动全世界,尽管有教廷的辩解,两神父仍被起诉,判以重刑。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电影,却放弃对这个耸人听闻的结果的关注,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但《灵界限》的导演,被称为德国最具才气的青年导演汉斯·史密斯(Hans-Christian Schmid)做到了。他让最为激烈的事件结果在片尾以一句话交待了事,却回过头去,充分地用镜头“认识”这位受害女生。
扮演这位女生的是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她在这部电影中迸发出的惊人演技为她赢得了柏林影展“银熊展”最佳女主角。可能有人认为,扮演“非正常人类”向来是演员发挥演技、擒拿奖项的惯用伎俩,但桑德拉·惠勒在本片中的表现,和《飞越疯人院》中杰克·尼克尔森、《远离拉斯维加斯》中尼古拉斯·凯奇诸人的表现是一脉相承的——她把一个非正常人演得再正常不过,那种对以往病史的恐惧和藏埋、对于友谊和爱情的向往和珍重、渴望得到母亲认可却一再受挫从而生发出的隐忍,以及最后失去信仰的恐慌、被引导向“恶灵附体”论时的麻木,在其演绎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丝丝入扣。这种古典式的表演赋予了《灵界限》极强烈的悲剧性。你可以看到一个拼全力和自己命运斗争的女孩,在用尽全力挣扎后仍然无处可逃的毁灭过程。
这是《灵界限》作为一部严肃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考。桑德拉·惠勒扮演的受害女生米歇尔在片中曾两次发问:我的要求不高,只是想做一个正常人,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她的父母回答不了,她的密友回答不了,她的男友回答不了,医生和神父也回答不了。除显而易见起了最坏作用的母亲之外,这些人为了解决米歇尔的问题而采取的大部分行动,事实上也都加重了米歇尔的病情,将其往深渊推进一步。导演汉斯·史密斯可能是在暗示,一个人自身内部的问题,伦理、科学、信仰都是无能为力的。但电影所取材的真实事件的结果说明,人和社会必须要有一种妥协,也就是说,社会会主动为任何一个问题寻找动机和答案,不管其结果是不是适得其反。
我则从这部电影中更加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无可沟通性。米歇尔身上原有的癫痫病只是一个托词而已,真正发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疾病。开始,这个倔强的女孩终于埋藏了以往的病史,回到大学中继续她正常人的人生。这时她必须用尽全力抓住任何一个能够托起她正常人生的“稻草”,包括学业、论文、友谊、爱情、性以及可能得到的家庭、事业。可是,她努力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失去的命运进行反抗只能导致更快的失去、更坏的结果。没有人会理解这个女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这个女孩如此痛苦焦虑,每个人都只会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推测,用自己的方法强制这个女孩按“应该做的”做——退学;进医院;看心理医生;告解;祷告;驱魔。一切她用惊人的毅力在极可怕的压力下作出的努力,都被视为异常行为的证明。从身体痉挛到精神幻觉再到所谓的“恶灵附体”,米歇尔试图强硬地信自己,最终,孤立无援的她却只能够借助某位圣女在成道前所遭际的来自魔鬼的痛苦考验,来解释自己的不幸,此时,向愚昧的驱魔论妥协也就顺理成章。
电影的结尾是极苍凉的,尽管响起了甜蜜的歌声。透过行进中的车窗玻璃,女孩的脸呈现出让人看了无比心痛的宁静。这是顺从的宁静,亦是绝望的死灰一般的宁静。她放弃自己拯救自己的所有努力,改由别人来拯救。曾用尽力气争取的常人生活就像倒映在车窗上的树影一样正在逝去。现实是,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残酷驱魔仪式后,她将屈辱地死去。
若以“动机电影”来考察《灵界限》,我们会发现为了它自己的叙事逻辑,导演究竟做出了怎样大胆的牺牲。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一起《驱魔人》式的骇人事件:梵蒂冈教廷首次承认,一位19岁的大一女生遭到“恶灵附体”;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这位女生被两位神父实施强行驱魔,最后惨遭凌虐致死。此事当时震动全世界,尽管有教廷的辩解,两神父仍被起诉,判以重刑。以此为题材拍摄一部电影,却放弃对这个耸人听闻的结果的关注,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但《灵界限》的导演,被称为德国最具才气的青年导演汉斯·史密斯(Hans-Christian Schmid)做到了。他让最为激烈的事件结果在片尾以一句话交待了事,却回过头去,充分地用镜头“认识”这位受害女生。
扮演这位女生的是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她在这部电影中迸发出的惊人演技为她赢得了柏林影展“银熊展”最佳女主角。可能有人认为,扮演“非正常人类”向来是演员发挥演技、擒拿奖项的惯用伎俩,但桑德拉·惠勒在本片中的表现,和《飞越疯人院》中杰克·尼克尔森、《远离拉斯维加斯》中尼古拉斯·凯奇诸人的表现是一脉相承的——她把一个非正常人演得再正常不过,那种对以往病史的恐惧和藏埋、对于友谊和爱情的向往和珍重、渴望得到母亲认可却一再受挫从而生发出的隐忍,以及最后失去信仰的恐慌、被引导向“恶灵附体”论时的麻木,在其演绎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丝丝入扣。这种古典式的表演赋予了《灵界限》极强烈的悲剧性。你可以看到一个拼全力和自己命运斗争的女孩,在用尽全力挣扎后仍然无处可逃的毁灭过程。
这是《灵界限》作为一部严肃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思考。桑德拉·惠勒扮演的受害女生米歇尔在片中曾两次发问:我的要求不高,只是想做一个正常人,为什么做不到?这个问题,她的父母回答不了,她的密友回答不了,她的男友回答不了,医生和神父也回答不了。除显而易见起了最坏作用的母亲之外,这些人为了解决米歇尔的问题而采取的大部分行动,事实上也都加重了米歇尔的病情,将其往深渊推进一步。导演汉斯·史密斯可能是在暗示,一个人自身内部的问题,伦理、科学、信仰都是无能为力的。但电影所取材的真实事件的结果说明,人和社会必须要有一种妥协,也就是说,社会会主动为任何一个问题寻找动机和答案,不管其结果是不是适得其反。
我则从这部电影中更加看到人与人之间的无可沟通性。米歇尔身上原有的癫痫病只是一个托词而已,真正发生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疾病。开始,这个倔强的女孩终于埋藏了以往的病史,回到大学中继续她正常人的人生。这时她必须用尽全力抓住任何一个能够托起她正常人生的“稻草”,包括学业、论文、友谊、爱情、性以及可能得到的家庭、事业。可是,她努力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对失去的命运进行反抗只能导致更快的失去、更坏的结果。没有人会理解这个女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这个女孩如此痛苦焦虑,每个人都只会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推测,用自己的方法强制这个女孩按“应该做的”做——退学;进医院;看心理医生;告解;祷告;驱魔。一切她用惊人的毅力在极可怕的压力下作出的努力,都被视为异常行为的证明。从身体痉挛到精神幻觉再到所谓的“恶灵附体”,米歇尔试图强硬地信自己,最终,孤立无援的她却只能够借助某位圣女在成道前所遭际的来自魔鬼的痛苦考验,来解释自己的不幸,此时,向愚昧的驱魔论妥协也就顺理成章。
电影的结尾是极苍凉的,尽管响起了甜蜜的歌声。透过行进中的车窗玻璃,女孩的脸呈现出让人看了无比心痛的宁静。这是顺从的宁静,亦是绝望的死灰一般的宁静。她放弃自己拯救自己的所有努力,改由别人来拯救。曾用尽力气争取的常人生活就像倒映在车窗上的树影一样正在逝去。现实是,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残酷驱魔仪式后,她将屈辱地死去。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