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书中表述过,人的存在需要被关注,生命在关注中获得存在感,从而产生生存的“分量”,即生命的意义。按照这种逻辑,他将人分为了四种。第一种人假象自己被某一人关注,最典型的就是宗教信徒,他们将假想的关注着自我的神灵置于信仰之中,并以此找到生命的意义;第二种人只需要和另一个人守护、陪伴在一起,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和自己爱人相依为命的人,如此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将爱情看的如同生命般重要,因为这就是其生命意义的来源;第三种人通常在一个小圈子里混的开,他受到圈子里所有人的关注,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在家人、朋友、同事中受欢迎的人物;第四种人就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公众人物,比如明星、网红等等。这四种人物的唯一区别就是被关注的范围有多大!
《生之欲》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一个出脱于这四种人的主角——渡边!他没有宗教信仰,所以他不是第一种人,他早年丧妻,再未续弦,他也不是第二种人,他在家中受到了冷漠的待遇,在单位是个被人嘲讽一旦缺席就会被察觉多余的人,所以他不会是第三种人,至于第四种人,更是与他不沾边,日复一日地在单位盖章打发时间,将民众诉求简单推卸的他,根本不可能在社会上获得任何声誉和知名度。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存在感的人,他的生命轻如鸿毛,没有任何“分量”。
在办公室打发时间的渡边
生命如果没有“分量”,生活就会缺乏重心,人将迷失在这种轻飘飘的状态中,简单的消耗着生命,却从不会体会到活着的感觉,因为他的生命没有存在感,这就是渡边的真实写照,正如影片的旁边所述:他只是为消磨时间而活着。同事小田切甚至因此将他比作木乃伊!癌症的突然降临,惊醒了渡边,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现在活着,而且很快就将死去,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因为自己从未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就将面临生命的终结,这将是一件多大的不幸。
渡边除了活的很“轻”,还活的相当苛刻,他从不请假,从不浪费钱财,甚至不近女色......这些看似正面的行为习惯,不但没有给他的生命带来任何意义,还让他的生活变得枯燥、缺乏乐趣,于是在死亡的当口,他决定放纵自我。很多人都会在绝望的境况下,选择自我放纵,如果不能生,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带着这样许多生的枷锁呢?可是,那些被迫自律的人,也许会在放纵中得到欢愉,而那些自觉自律的人,绝对只会在放纵中越发感到绝望,因为他觉得自己扔掉了最后的生的标记,渡边就是后者!当在歌厅里喝酒、听歌时,他感到万分痛苦,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悲伤的老歌,酒醒之后,则是无尽的空虚、寂寞,生命依旧轻飘飘地向着死亡前进,什么也没改变,渡边自此再也没有选择过放纵。
如果说,选择放纵是一种自我放弃式的求变,那么对同事小田切的依赖,就是一种病急乱投医的莽撞行为。一个几十年都不近女色的男人,相信他不仅仅是对自己严苛,大多时候更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不好色,所以渡边对小田切的感情,绝对不是男女之情的用意,他会失态,是因为在小田切身上看到了自己渴望的年轻、健康与热情,他急切的想抓住、拥抱这一切,来摆脱自己人生的孤冷,这生命不被关注的孤,和即将面临死亡的冷,已经让他乱了方寸,就像他自己描述的一样,如同溺水时胡乱抓住救命稻草一般!
善良的小田切在惊恐之余,说出了生命热情的缘由,她在做那些可爱的小玩具时,感觉自己与婴儿们成为了朋友,这种想法让枯燥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糊口度日,而变得十分有价值,更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她和婴儿们之间建立了无形的联系,而找到了被关注的感觉,即生命的“分量”。自此,渡边才算找到了生命变“重”的方法:去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找到被关注的感觉。污水池处理的项目就是一件利民的有价值的事情,这项工程让渡边与万千民众产生了直接的关联,并因工程的顺利完工成为民众爱戴的好官员——一种广泛的社会关注!渡边不但在生前得到了自己渴望的生命“分量”,死后还得到了众多民众的悼念,他这一生没有白活。
其实不是每个人在活的很“轻”,又面临死亡之际,都会去追寻生命的“分量”,有人会选择继续麻木,也有人会选择放纵到底。只有那些对自我生命有要求的人,才会为生命之轻,感到苦恼,而像渡边这样几十年都能严苛自我要求的人,自然属于对生命有所要求的人,他会轻飘飘活了几十年,一来是因为麻木不自知,他也曾是个有热情的人,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就活成了一具木乃伊,这不是他本意,是死亡的降临惊醒了他,二来是因为他也不知道如何能活的有意义,他感到盲目,是小田切的话给了他启示。渡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对自我的生命尚有追求,那么任何时候都能通过行动改变,为自己的生命添砖加瓦,增添“分量”。就这个层面来说,影片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影片的结构非常简单,可以简单的看成四个章节的小说,亦或一个四幕剧。第一章:渡边获知死亡的到来,和他没有“分量”的生命;第二章:渡边通过放纵寻求改变生命;第三章:渡边想把小田切当做救命稻草,最终得到生命加“重”的启示;第四章:渡边的葬礼,众人回忆渡边完成污水池改造的过程。前三章,都是顺叙,第四章别出心裁的采用了倒叙,这一改变,非常巧妙,首先,它将渡边推动污水池改造工程的过程,浓缩成了几个不连续的片段,简化了整个故事,其次,通过同事的议论,为影片加入了对渡边行为内在动力的直接表述,最后,回忆的片段和同事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官僚体系的腐朽和堕落,为影片主题增添了新的含义。
着急抢功劳的副市长
民众在渡边灵前痛哭
渡边尸骨未寒,副市长和几个科长就在他的灵前争夺起污水池处理的功劳,这种不要脸的行为和民众在渡边灵前的痛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功劳的人已死,没功劳的人窃取荣誉,极大的讽刺了官僚体系的腐朽。随后,众人对渡边推动污水池改造工程的回忆中,那些象征着渡边攻克难关的片段,从科室间的推诿到副市长的不作为,无一不是一把刺穿政府官僚虚伪面具的利剑,你难以想象,一个想为民众办实事的市民科科长,为了一个污水池改造的工程,在办公室里像灰孙子一样一个个去打招呼,故事表面上是在赞美渡边的勇气和坚韧不拔,内在实则是对政府官僚的抨击。更可悲的是,一干同事在渡边事迹的激励下,又借着酒劲,许下豪迈的誓言,要以渡边为榜样,结果第二天,酒醒了,一切恢复常态,新上任的科长遵照旧例将市民请愿推到了其他科室,愤愤不平的木村站了起来,但最终在全办公室的注视下,坐了下去,一个木乃伊觉醒了,千千万万个木乃伊上岗了!
埋没在文件堆里的木村,见证了新一轮木乃伊的上岗
如果说,前三章和第四章开篇讲了一个励志故事,那么第四章和第一章开篇就是一个揭露官僚体系的腐朽和堕落的讽刺故事,如果对一个个体来说,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的命运也有不能承受之轻,政府机构和官员这种对民众漠不关心的轻,互相推诿的轻,高高挂起的轻,使得他们最后在民众眼里形同虚设,变成国家里可有可无的摆设,那么国家的命运也就堪忧了。
回到开篇的四种人,有人也许会问,世上有很多坏人,没有信仰、没有家人、没有朋友,坏事干尽,为什么一样过的有滋有味呢?他们不需要被关注,不需要存在感吗?答案是,坏人从不缺乏存在感,他们的存在感就是在别人的骂声中积累的,尤其是能博得个千古骂名,那也是无尚的“存在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