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弄玄虚不能掩盖故事的苍白无力

姜文向来善于拆解文学作品,重塑成他自己的故事,之前的五部电影和原著相比无不面目全非,本片也不例外。影片没有保留小说中那份悠然入梦的独特味道,甚而连贯穿全篇的各色北京小吃一次都没出现。他不重视饮食,不在乎乡愁,他要构建更魔幻的世界,实现更宏大的叙事,以追求奇诡的表达,探究深幽的人性。全片故事结构甚至比小说还简单,原著中构成北平群像的配角们也被大幅删减。主要人物的身份背景和相互关系得到强化,高水准的布景、摄影、剪接、和配乐保证了观众的视听效果。姜文童心未泯,不少画面优美而浪漫,还随处可见充满恶趣味的心机。可惜影片角色塑造不力,人物情感缺失,而过于注重荒诞戏谑的风格,导致最基本的故事也没能讲好。
朱潜龙与蓝青峰的饭局对话,没有饱满的情节承载,再犀利的金句也不过沦为说相声般油滑的口舌之利。从亨德勒医生横死开始,影片就失控了。李天然背负血海深仇,又经受多年特训,言行举止却轻浮蠢笨,毫无深度可言。看得出剧本想打造他的成长曲线,但并未能让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纯真、逃避、隐忍、坚定,这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性格层次没有得到有说服力的展现。 蓝青峰所谓下了二十年大棋的布局谋划,实际不合常理,逻辑欠奉,导致这个不择手段的枭雄形象也立不住脚。两位反面人物可笑多于凶残,史航的角色则更有如鸡肋,其功用大概仅在于羞辱影评人,让导演一泄私愤。 姜文拍周韵,如陈凯歌拍陈红,爱意充盈,可惜先入为主的美感无处安放,无论镜头后仰望的目光多炽热,银幕上的女神仍然受困于单薄的剧情而显得呆滞。男女主角那冗长而不知所谓的尬聊令人倦意弥漫,全靠荤段子抓回观众的注意力,落了下乘。 全片有佳句而无佳章。彭于晏的腹肌,许晴的丰臀,尽皆赏心悦目,可惜都成了生硬的商业符号,淹没在平庸的乱炖杂烩中,尝不出美味,白白浪费了好材料。
姜文自诩要再造梁思成哭着喊着唤不回的老北京,实际也未能做到。三十年代的老北京四九城,慵懒而深沉,是动荡时势中的清平世界,萧瑟秋风里的金粉天堂。或许也有姜文想象中光怪陆离的一面,但时代的主基调是乱局中风雨如晦的萧瑟气象,绝非一幕肤浅的荒诞剧所能代表。
侠之终结,与老北京的消逝同步,甚或更早。冷兵器时代远去,现代社会秩序逐渐成型,在庙堂之外自行其道的侠义已走到末路。姜文本可在卢沟桥的枪声中实现个体与家国、武侠与民族的融合,将原著的内涵升华成“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意境。然而他不屑于这样金庸式的传统价值主张,而把重心落在权谋和人性上,看似更有企图心,也更迎合当代娱乐大潮下的审美语境,但实际完成度不高,对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也失之轻浮,缺乏敬畏,最终落入故弄玄虚、言之无物的陷阱。
一味逢迎市场的行为不足取,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更令人生厌。无谓去揣摩姜文的创作心境,但影片本身透露出一种傲慢、炫技、和浮夸的态度,仿佛观众都是其掌中玩物,情绪可以任其戏耍,智商不配与他对话,品位要劳烦他纡尊降贵来引导,三观要依靠他怒其不争地调教。再多矫饰和附会也不能增加影片的艺术价值。连一个基本的故事都没能讲好,何谈富有深度的思想表达。
《邪不压正》既不具备《让子弹飞》商业与艺术并重的高超技巧,又缺乏《鬼子来了》里深刻的黑色幽默与反讽,连《太阳照常升起》那种兵行险着的求新求变也不见了。隐世的张北海未必会后悔,自恋的姜文也无畏人言,但人民有自己朴素的价值判断。相信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在文明社会里做着千古侠客梦时,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怀想旧都风貌时,更希望看到的是兼具传统审美和历史思考的诚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