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骑士:从现实主义角度,看超级英雄在现代社会下的真实困境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原内容最初于2019年9月21以视频解说的形式发表在B站,以下为视频解说的原文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于这部收到过太多超饱和好评的电影,如果你用导演诺兰所期望的严肃态度去看观看,你会发现,它是一场没有旋律的歌剧,一则莎士比亚式的史诗,一个英雄选择去自我毁灭的沉重成人童话,一本压缩了巨大信息量的富有层次感的文学书籍,一页窥探人性之阴暗与道德之复杂的残忍启示录。
这样一部经典又权威的电影,可能会让你无限赞美,也可能会让你精疲力竭。
《黑暗骑士》打破了商业片与艺术片之间的次元壁,改变了我们对于英雄电影的观影体验。它塑造了最不像漫画的漫画英雄,更没有像其他超级英雄电影那样,设立一个末日的事件背景来娱乐观众。相反地,它认真地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会孕育出蝙蝠侠这种超级英雄,而被孕育出的超级英雄,真实的处境又会是怎样。这从根本上重塑了我们对于超级英雄电影的期待,跨越了犯罪剧情片和漫画英雄片之间的界限,也引发了黑色漫画电影的复兴。
几句话,先简单概括一下剧情:
在由布鲁斯·韦恩化身而成的蝙蝠侠的暗中帮助下,哥谭市的警长戈登有效治理了猖獗的犯罪行为,新上任的地检哈维也是一身正气,为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人们似乎看到了哥谭市重回光明的希望。但是,小丑出现了。他疯癫无状,毫无底线,为了逼迫蝙蝠侠现出真身而不停地杀人。后来,小丑还设计杀死了与蝙蝠侠青梅竹马共同长大的女孩、同时也是哈维的女友瑞秋,成功将正义的哈维逼向了黑暗的深渊,让他化身成为邪恶的双面人。后来,小丑被蝙蝠侠抓捕,哈维也在连续杀害过几个平民后,掉下高楼摔死。为了维护哈维此前的正面形象、树立哥谭市对于正义的信念,蝙蝠侠揽下了哈维的一切恶行,自愿承担人们的责难。
所以,我们的英雄打败了坏人,最后却成了见不得光的过街老鼠。就像这样,《黑暗骑士》表现出了在善恶较量中不同意识形态的终极战场,并延伸出了一个被边缘化的英雄的黑暗前景。看着不爽,但是很酷。
影片中所有的场景都发生在城市里。画面抛弃了商业电影一贯的花哨表现力,所有的镜头都游走在冷冰冰的高楼大厦之中,充斥着工业主义式的阴森,冰冷与压抑。在缺乏自然生机的钢筋水泥世界里,人与自然的冲突似乎已经到达了极限,罪恶也似乎膨胀到了极限。所有那些单纯的、有关于正义的思考,都相应变得无比艰辛。在通往光明的路上,阻碍重重,血流成河。
在上映于2005年的黑暗骑士三部曲的第一部《侠影之谜》里,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就是绝对的主角。而根据导演本人的说法,第二部《黑暗骑士》的核心角色是哈维,也就是双面人。的确,哈维的角色设定最能够体现出影片正邪相对的立意。但是,在剧情上,哈维、蝙蝠侠、小丑,三个角色共同构成了稳固的三角体,支撑起了故事的框架。而在这三大角色中,最引人注目、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在我看来就是小丑了。尤其是扮演小丑的演员Heath Ledger的早逝,更是为这一角色增添了传奇色彩。
在角色分析环节,我们先来看看小丑。
小丑的造型灵感,来自于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小丑那艳丽的服装,破烂的鞋子,看一眼就似乎能闻到馊味的头发,直咧到耳根的大红嘴唇子,外加Heath Hedger的精湛表演,共同塑造出了英雄电影史上几乎是最受欢迎的反派角色,感染力超强。
尤其是,《黑暗骑士》就是以小丑抢劫银行黑吃黑的戏份为开头,这几乎让我们误以为,整部电影,就是小丑的独家电影。
小丑是个不折不扣的生存主义者,怀疑论者,无政府主义者。他反对所有的道德原则和法制规定,跳脱出了一切理论的逻辑基础。这样把自己置身于社会游戏之外的高智商反社会者,自然是无法无天,无所不能,无恶不作,无坚不摧。你知道他是反派,是恶人,却抓不住特定的逻辑点来反对他,因为他能够把所有假设的前提都打碎。比方说,普通的罪犯推翻的只是一幢建筑,而小丑的目的,则是撼动人们脚下的土地,动摇所有的根基。
为此,小丑坚持声称:“我的目标,就是让一切回归混乱。我就是混乱的代表。而混乱才代表着公平。”
并且,“疯狂就像是引力,只要轻轻一推就够了。”
就像这样,小丑把“以恶看人”的观点,发挥到了极致,他觉得,人就是罪恶,社会就是罪恶,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罪恶。为了大肆推广、宣传并验证这种观点,小丑带着上帝视角的自信与优越感,以及要推翻一切的愤怒和决心,开展了大量的人性实验。
首先,小丑要打破黑帮的原则,在抢银行的过程中,把黑吃黑的不要脸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小丑故意设计让警察抓捕自己,随后通过藏在手下肚子里的炸弹炸飞了警局;还威胁大众说,如果一个律师在特定的时间之前还没死,自己就会炸翻医院,从而成功掀起了民众对于那位律师的疯狂攻击。然后,小丑设计绑架瑞秋和哈维,让蝙蝠侠任选一个去营救,却故意把地址说反,让原本打算去救瑞秋的蝙蝠侠意外救下了哈维。最后,小丑甚至还丢给两艘船上的乘客各一个引爆器,让他们炸掉对方保自己的命。
插一句:让两艘船互相猜疑的情节设定,有没有让你觉得很熟悉呢?看过《三体》的朋友注意,黑暗森林法则出来了,猜疑链也出来了。
在最后那场炸船的实验中,小丑坚信,本性丑陋的人们一定会按下引爆器,为了自己能活而送对方上西天。而蝙蝠侠则坚信,人们仍然保留着良知,一切一定不会如小丑所愿。而最后的结果是,蝙蝠侠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也是影片中,小丑唯一没有预料成功的结果。小丑的唯一一次失策,终于将影片的中心思想,拉向了正义的一方。
当时那两艘船上,一艘都是平民,另一艘都是罪犯。罪犯们始终很平静,没有人提出要按下引爆器。而平民船上虽然发生过骚动,还针对是否应该按下引爆器的决定而发起过投票,但最后也没人敢下手。所以两队人最后都相安无事。
但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两艘船上的不是两群人,而是两个人,结果会不会不同呢?我觉得,肯定会有人没有顾忌地选择按下引爆器的。这是因为,群体的选择,不同于个体的选择。身处于人群中时,我们的道德倾向会相应地不同。因为,群体的道德约束力大于个体。
整个人类社会,虽然充斥着各种不详的力量,但整体还是正义的、向善的。社会的弊端再多,却也能够起到积极的约束作用。形成这种约束的力量可以是虚伪的,陈旧的,可笑的,难以忍受的。但是,在更好的解决方案出现以前,这种力量还是能够保证全体人类都向同一方向持续进化。毕竟,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方式,没有那么容易被抛弃。社会的道德,可以被动摇,可以逐渐被改变,但不会一下子轰然倒塌。
所以,小丑最终没有获胜。
在这里多嘴插一句:平民船上投票的环节设定,算不算对民主政治的讽刺?
在小丑设计故意让自己被警察抓获时,他和蝙蝠侠之间有过一段对话。当时,小丑对蝙蝠侠说:
“在大众看来,你和我一样都是怪物。在一切太平的时候,他们会用他们可笑的道德来约束你,但是一旦出现了危险,他们就会抛弃道德,向你求助。等你帮他们解决了危险后,他们又会再次用道德来约束你,一直这样周而复始地忘恩负义。所以,你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们的眼中的和平,只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前提下。”
小丑精准地点出了蝙蝠侠的道德困境,每句话都是真理。但是,这不足以说服蝙蝠侠改变自己的立场。只因为,他是蝙蝠侠。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尽管他和小丑的关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对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讨论。
但是,小丑的身上有一点不太和谐:他太渴求认同感了。影片中,小丑用尽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向社会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尽快把大家拉向自己的一方。这种急切的求证心态背后,一定有着深层的心理动机。对于这种动机,《黑暗骑士》的剧情中没有交代,小丑只是对不同的人讲起过自己脸上伤疤的来源。一次是对黑帮人员说,伤疤是自己被父亲虐待所致,一次是对瑞秋说,自己是为了安慰同样被毁容的妻子所以才故意划伤自己的脸。除此外,小丑还试图对蝙蝠侠说起第三版故事,但却被打断了。
其实,大家不要去分析哪个故事更加可信。小丑这个形象,原本就没有确切的起源故事和行为动机,导演也是有意将小丑的人物背景模糊化,以此来强调他的神秘与危险。让小丑讲起自己的伤疤故事,也是为了让观众在体会到小丑带来的精神恐惧的同时,也想象一下肉体上的真切痛觉和深刻恐惧。
小丑的形象,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着混乱,恐惧,没有理由的黑暗,和与生俱来的破坏欲。《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也相应地把自己完全隐身化了。他只是一个概念。他的故事,也只是概念的延伸。影片中,小丑为了打破蝙蝠侠的不杀人原则,故意让他来撞死自己。这种自己往死里整自己的自残方式,也是为了完成概念的实际化。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新版的《小丑》电影这么值得期待,因为它会告诉我们一个有关于小丑的真实故事,让我们能够将对小丑的每一份想象,都落到实处。
《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与其说是一个角色,还不如说他代表着一种混沌的原始力量。他就像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暗物质,将每个角色身上的闪光点与阴暗面都作为可利用的手段,始终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和命运走向。
往深了说,小丑的形象代表着影片对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反思。
而浅显点讲,小丑就如同管家阿尔福德所说的:
“有的人,就只是希望看到世界混乱而已。”
其实,《黑暗骑士》是诺兰(Christopher Nolan)执导的第一部续集电影,虽然他在上部《侠影之谜》的结尾处留下了有关于小丑的悬念,但当时并没有打算接着拍。后来,正是对小丑这一角色的期待,才让诺兰坚定了拍摄续集的决心。而Heath Ledger,从一开始就是诺兰眼中最理想的小丑人选。
关于小丑这一角色和演员Heath Ledger,我还有其他很多想法,打算单独再做一期解说,所以在这里先省点口舌,不多说了,留一点内容给另一篇文稿。
我们接着来看蝙蝠侠布鲁斯·韦恩这一角色。
话说,我曾经一度脸盲,以为饰演布鲁斯·韦恩的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就是出演星际穿越的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当时还觉得蝙蝠侠和管家在《星际穿越》中的新搭配很有意思。现在觉得,之前真是瞎了,俩人明明一点都不像- -
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绝对是最棒的蝙蝠侠之一,他完美诠释出了蝙蝠侠的恐惧、创伤、迷茫、优雅、高贵、孤独、黑暗、正义、以及刻意的自我孤立意图、伟大的冒险精神、还有无止境的道德探索。这一版的布鲁斯·韦恩,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具有绝对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所以,当蝙蝠侠在上部《侠影之谜》中为了体验犯罪心理而流落街头时,我没有因为他脱离了上流社会的圈层而感到心酸或不适,而只是看到了他对于自我驱逐的渴望以及其选择的必然性。
但是,在经历了一番流浪生活,并从忍者大师那里学艺归来后,布鲁斯·韦恩没有成为像父亲那样的具有标志性的慈善家,而是将自己完全割裂,白天装成一个大渣男的样子,晚上就用舞台化的面具和有点中二的服装包裹起身体,化身成为黑暗中的正义骑士。这种英雄形象,放在现代社会中,有一点夸张,有一点复杂,有一点戏剧化,也有一点老派。在小丑看来,更是显得像个固执,愚蠢又可笑的十字军。因为,连小丑都知道,蝙蝠侠的英雄形象,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英雄形象。面具后的蝙蝠侠,一定隐藏着深刻的矛盾与恐惧。
为什么说这样的蝙蝠侠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呢?
现代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法治精神,就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很多道德争议,都能够以法律为判断基准。不管法律合理与否,它都像是尺子上的刻度,提供了衡量的工具。
这种制度下,一个无视法治的蒙面cosplay英雄出现了,谁都不知道,他的原则在哪?他该怎样受约束?谁来制约他?他又能否被审判?
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除了法律与社会规则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可靠的衡量标准吗?
答案是无。
影片中,布鲁斯·韦恩,哈维,瑞秋,和一位芭蕾舞女演员曾有过一段对话,几人以凯撒大帝为例,议论起了蝙蝠侠存在的合理性。当初,在混乱与危机面前,人们自愿抛弃了原有的法治,一齐仰仗凯撒大帝的统治。而没有了法治约束的凯撒大帝,最终失去了自己心中的原则,变成了暴君。而蝙蝠侠的出现,就好比是新时代的又一位凯撒大帝。
所以,蝙蝠侠必须强制自己遵守原则。他惧怕自己,惧怕历史,因此才要仪式性地坚守自己的不杀人原则。否则,他和小丑在行事手段上的区别又有多大呢?
小丑明白这一点。因此,他想方设法地引导并逼迫蝙蝠侠杀死自己。因为只要蝙蝠侠痛下了一次杀手,他的原则就会崩裂,他的哲学基础就会坍塌。
蝙蝠侠将哈维看作是哥谭市真正的英雄和正义之光,因为他知道,以现代社会的特质来看,人们需要的是一位堂堂正正的、通过法治制度推举出来的英雄,而不是带着面具的童话角色。这体现出了英雄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和政治正确。
同时,蝙蝠侠也很清楚信仰的重要性。哥谭市的人们,需要一个符号,哪怕这个符号是假象也好,它都能成为一个着力点、或者说是支撑点,就像用一个支点撬起地球那样,撬起人们对于光明的信仰。只要人们的信仰还存在,小丑、以及小丑所代表的一切黑暗与混乱,就永远不会赢。
而哈维,就是最好的正义符号。所以,认清了局势的蝙蝠侠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正确身份,维护了哈维的形象,并甘愿为此而做一个默默承担罪责的守护者。他的选择,经过了深思熟虑,更是基于社会学与历史学的深厚基础之上。
这就是《黑暗骑士》的内容深度之体现。
最后,蝙蝠侠最后说:
“哥谭需要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真相有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人们应该为拥有信仰而得到嘉奖。”
而戈登也说:
“我们会伤害蝙蝠侠,因为他不是英雄,他是无声的守护者,他愿意承受一切。英雄,不是我们应得的人,而是我们需要的人。”
而蝙蝠侠,恰恰就是人们应得的英雄,却不是人们需要的英雄。
《黑暗骑士》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反英雄。最后的台词与镜头,是全片中唯一只属于蝙蝠侠的高光时刻,观看的时候真的让我很震撼,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下面聊一聊蝙蝠侠和小丑的关系。
一个角色的对手,可以塑造我们对于角色的认知。就像是福尔摩斯的高明离不开莫利亚提的衬托一样,小丑和蝙蝠侠也是这样,互相成就,互相依存,互相衬托,相辅相生。
首先,蝙蝠侠和小丑都不以真面目示人,一个戴面具玩cosplay,一个天天化彩妆涂口红。话说,小丑的脸像不像第一次学化妆的你?
其次,蝙蝠侠和小丑都和“恐惧”这一词汇有着不解之缘。在上部《侠影之谜》中,蝙蝠侠从忍者大师那里学到:想要克服恐惧,就要变成恐惧本身,再把这种恐惧传递给你的敌人。而这同样也是小丑的理论基础。
还有,蝙蝠侠和小丑的行为都不受社会法律约束。没有法治约束,底线又在哪呢?这种情况下,一旦失去底线,蝙蝠侠就会变成另一版本的小丑。而在现实中,小丑真的诞生了。
所以,小丑就是蝙蝠侠对自身恐惧的具像化。不杀人原则,是蝙蝠侠区分自己与小丑的最重要依据。
并且,小丑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由蝙蝠侠的行为导致。管家阿尔福德曾提醒过蝙蝠侠:“你要知道自己的界限”“是你把罪犯逼急了,他们狗急跳墙,所以才投靠小丑那种他们自己也不熟悉的人。”蝙蝠侠原本想要保护哥谭市,他和戈登、哈维的联手合作也颇有成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蝙蝠侠的高调行事不但吸引了众多的模仿者,造成了更多的混乱,还逼急了罪犯,使他们病急乱投医,加入了小丑的阵营。躲在暗处的蝙蝠侠,对付罪犯的手段是暴力的。但是,这种缺乏技巧的暴力却加速了小丑的诞生。
其实,在蝙蝠侠和小丑的较量中,小丑才是影片中掌握节奏的那个人。蝙蝠侠的所有行动,几乎都是在被动地响应小丑。小丑曾对蝙蝠侠说:
“活在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法则就是,不遵从任何法则。而我就是要你为了我打破原则。”
而最终,为了追踪到小丑,蝙蝠侠不得不使用非法手段,通过窃取全城的监控画面来追踪小丑的位置。这算不算是打破了底线呢?
总之,如果没有对方,蝙蝠侠和小丑都不会成为这么经典的荧幕角色。
下面简单看看哈维这个角色:
哈维,一个有着英雄情结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喜欢抛硬币的傻白甜玩家。他维持正义,就像是维持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是,这种优越感过于单纯,过于坚硬,因此才不堪一击,容易折断。
瑞秋死后,受到刺激的哈维的正义信仰坍塌了。在半边脸被烧伤后,哈维不接受皮肤移植,因为他已经彻底接受了自己的黑暗,并说:我为什么要掩盖真实的自己呢?我其实就是双面人。
哈维是个信仰至上的人。此前,他信仰正义。黑化后,他信仰硬币所带来的随机性的公平。过分迷信信仰的哈维,注定会成为小丑的手下败将。因为,他从未像小丑那样,坚定地信仰自己。
在医院里,小丑对哈维说:
当人们知道自己正在严格依照计划行事的时候,即便这个计划再可怕,人们也会觉得安心。但是,只要引入一点混乱,加入一点恐慌,人们就会立即原形毕露。
所以,我就是混乱的代表。而混乱就代表着公平。
这些话让哈维明白,自己辛苦维持的正义,其实都基于一个脆弱的假象上。这个假象是由人们的懦弱和虚荣构建而成的薄薄的壳,没有根基,没有内涵,充满了假装的公正和社交场合中的虚荣与虚套。而壳下掩盖着的,就是根深蒂固的恶。
所以,哈维最终判定,什么正义,什么公平,都不如随机的抛硬币结果可靠。这才是终极的、不会被干扰的正义与公平。
哈维这个双面人,从正义的极端,走向了罪恶的极端,而两种极端,都不是真正的他。
不过我个人觉得,哈维的表现虽然精彩,但是相比于张力十足的小丑,气场还是稍微弱了一点点。事实上,除了阿伦·艾克哈特(Aaron Eckhart)之外,马特·达蒙Matt Damon、绿巨人马克·鲁弗洛(Mark Alan Ruffalo)和瑞恩·菲利普(Ryan Phillippe)也都曾经差一点出演哈维这个角色。
这几位大佬中,你对谁的演绎更有兴趣呢?
之后我们再看看电影中的其他角色:
《黑暗骑士》是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女性在影片中没有太大的闪光点,戏份最多的也就只有瑞秋了。
瑞秋这个角色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在蝙蝠侠和哈维之间起到对称作用。毕竟,两个男人不但都爱她,而且还有惺惺相惜之情,都认可对方是真汉子,真英雄。
至于瑞秋最爱谁这个问题,其实不用太去分析。难道就不能让她当个理直气壮的渣女,把两个男人都收了么?
不过,一开始,瑞秋没有答应哈维的求婚,倒是对布鲁斯·韦恩有些余情未了的样子。但在哈维代替布鲁斯·韦恩承认自己就是蝙蝠侠后,瑞秋觉得哈维在替布鲁斯·韦恩背锅,因此很气愤,不愿意搭理布鲁斯·韦恩了。最后,在信中,瑞秋告诉布鲁斯·韦恩,自己其实爱哈维。对于瑞秋的一系列转变,我的理解是,瑞秋想要选择的,其实就是自己心中真正的英雄。
在第一部中饰演瑞秋的凯蒂·霍尔姆斯(Katie Holmes)因为档期问题没能出演第二部。原本接棒瑞秋的人选有瑞秋·麦克亚当斯(Rachel McAdams)和艾米莉·布朗特(Emily Blunt),但最后这一角色落到了玛吉·吉伦哈尔(Maggie Gyllenhaal)身上。其实,Maggie的形象和第一部的Katie真的有一点点像。
至于管家阿尔弗雷德(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饰)和公司老大福克斯(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饰),则是两个正直的、慈祥的、可靠的道德模范。他们都没有直接参与到蝙蝠侠的战斗中,而是在背后为蝙蝠侠的行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情感支撑,是非常让人有安全感的角色。两人就像道德的指路人,他们的存在,增加了影片中好人的权重。
至于戈登,他是一个被夹在不同势力当中的、掌握了重要秘密的警长。除了担任一个连结性的角色外,戈登主要就是负责在接到坏消息时心里“咯噔”一下。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这个大叔很有范儿。但是如果演员换成哥谭里的吉姆·戈登的话,我可能会考虑多聊他几句 ~
除了优秀的角色设定,《黑暗骑士》也体现出了超高的电影技巧。诺兰除了善于展现人性之黑暗外,还深谙好莱坞电影的美学。影片的多数镜头都是用35毫米宽屏摄象机拍摄的,画面视角广阔,捕捉到了大量丰富的夜景细节。而开头小丑抢银行的戏份则是用65毫米IMax摄像机拍摄。
还有,相比于CGI技术,诺兰更喜欢外景实景拍摄。公路中央卡车被掀翻的戏,是实景拍摄的。影片中小丑炸掉的医院,也是临时搭建而成并炸掉的,拍摄时当地人还以为发生了恐怖袭击。全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丑炸医院这段戏,再就是小丑坐在车里头探向外面的场景,超级有范儿。
蝙蝠侠站在芝加哥的Sears Tower上和香港的大厦上环顾整个城市的场景,都是演员本人站在楼顶亲自拍摄,没有替身,也没有特效。而蝙蝠侠飞檐走壁去劫持中国老板刘的镜头,风格很像是007,同时又有一点吴宇森的港片味道。尤其是冠希哥的出现,有点破次元的感觉。
除此外,《黑暗骑士》的画面和信息的密度都很高,故事的节奏感也很均匀,整体结构非常工整、严谨,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梗,都必有回应。例如,哈维刚出场时,手中的硬币就是对后续剧情的暗示;蝙蝠侠被小丑放出的狗咬伤的场景也和他在上部《侠影之谜》中第一次行动时被狗咬伤的场景对应,等等。一切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括弧。
而且,影片中的每句台词含金量都很高,多一句不多,少一句不少。不过,里面的梗我觉得都不好笑。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反正我这种笑点这么低、而且特别吃美式搞笑梗的人都完全没被戳到。
关于这部《黑暗骑士》,还有一则有意思的新闻:土耳其有一座城市的名字同样也叫蝙蝠侠,在《黑暗骑士》上映后,蝙蝠侠市市长侯赛因卡尔坎(Huseyin Kalkan)起诉了诺兰和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称《黑暗骑士》的上映对他的城市造成了负面影响。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年头,连杠精都能混上市长的位置了,而你还在网上每天哈哈哈哈哈哈- -
总之,《黑暗骑士》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可解读的空间,它表达了对于恐怖主义的反思、对热衷于权力的政府官员的评判、对民主政治的思考、对于人权的探讨、甚至,蝙蝠侠在最后通过入侵公共网络来追踪小丑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是在讽刺大公司对于民众的电信监控。但是我觉得,影片的解读空间虽然大,但也没有必要过多去解读。其实,整部电影就是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的超级英雄应该是什么样子。那应该是一个有深度的英雄,懂得隐忍的英雄,不高调接受媒体访谈的英雄,有着深厚责任感的英雄,深谙政治与社会之复杂的英雄,甘心被边缘化的英雄。这样才能真正与社会匹配。而能够与这种荧幕英雄形象相匹配的,是在认真看过电影后,能够和英雄共同得到升华的观众。
所以,可以说,《黑暗骑士》就是超级英雄电影的教父,它告诉我们的不是什么特定的信息,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反思。
最后,我想问,在看完电影后,你相信人性本恶吗?
其实,相信人性本恶,并不是坏事。相反地,在正确认清这一点后,你反而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看得懂恶,才能更准确分辨什么是善。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