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 | 食堂是“甜点”深夜才是“主菜”
从《舌尖上的味道》到《深夜食堂》,从美食到故事,从烹调方式到人生百味,和“美食”相关的影像不断充实着内容,在传达美食意义的同时,也在透过美食来观察形形色色的城市夜生活和一个个走进深夜的人。
饮食和饮食文化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有重合之处,但细细比较起来,饮食针对的是仅仅是人们的口腹之欲,而饮食文化则包含了人生百态、喜怒哀乐甚至生死伦常。
看过港版的《深夜食堂》之后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所有的东西都似曾相识,可所有的东西都有些错位。
港版的《深夜食堂》和日版的《深夜食堂》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从美食开始,逐渐将镜头转向普通人的生活,透过美食的视角来观察城市的生活和情感。
但港版的《深夜食堂》和日版的《深夜食堂》也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则是港版的《深夜食堂》“尴尬”的原因。
美食是城市文化的外延,内里的气质则是城市美学,其中包括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情感表达等。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的美学气质本身就是一种核心文化,它决定了一座城市的属性,也决定了建立在这座城市基础之上的所有艺术。
在日本文化中,居酒屋是一个图腾般的存在,那是他们的精神原乡。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深夜食堂》,它不仅是日本生活图鉴,也是日本文化的展现。比如,日本文化中的素、雅、忍等,反映在食物上就是原汁原味、简约而不简单。这就使得《深夜食堂》中的美食也格外清爽迷人。
日版《深夜食堂》中介绍了很多美食,这些美食其实就是一座城市的美学气质。每一种美食都包含了一些简单而深刻的哲学道理,表现在电影中,则是充满治愈人心力量的台词。
日本的美食类电影只有两类,一类是以食物为主,将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深夜食堂》等作品,另一类则是以烹调为主的,将食物作为一种媒介的《孤独的美食家》等作品。
虽然重点不同,但两类电影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美食的温度代表了人间的温度,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温存,相互依赖。
食物拥有治愈的力量,可以治愈每个受过伤害得人。而那些被治愈的人让食物更有意义,让那些热气腾腾的美食有了传承的价值。
反观港版的《深夜食堂》。
如果冲着美食去看这部电影,估计会大失所望。这不过是一部以“深夜食堂”为幌子的鸡汤电影,故事缺乏真诚,美食缺乏温度,整部电影尴尬又做作。
电影虽然邀请了很多明星助阵,可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如果作品本身缺乏诚意,演员的表演只能空洞虚假。
整部电影由四个故事构成,单凭角色的身份设定就能将剧情猜测的八九不离十。电影将故事的背景选择在上海,可从角色的身上丝毫看不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特点,甚至丝毫都感觉不到一座城市应有的美。
中国饮食和饮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菜系多而烦躁,味道包罗万象。但是,真正能够体现出“深夜”和“食堂”的则是那些夜晚才涌现出来的大排档和烧烤摊。
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看见热气腾腾的生活和真实的情感。
在港版的《深夜食堂》结尾的花絮中可以看见很多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诉说生活的苟且,憧憬诗和远方,但这毫无意义。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一味的迎合换来的只是假惺惺的“热泪盈眶”。
其实,港版的《深夜食堂》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只是这个视角还不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