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13年了,我们始终在问:为什么是许三多?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葵晓晓第49篇原创文章
今天这篇文章献给一部我心爱的电视剧——《士兵突击》。
这部2006年上映的影片,距今已经有13年了。刚上映时,这部作品的网络单集价格只有3000元,和现在动辄几百万一集的电视剧比起来,这点钱真是少的可怜。但就是这部作品,却实实在在的红了这么多年,并且也将继续红下去。

在他播出后的07、08年,无数的青年在这部电视剧的感召下选择应征入伍。在他上映10周年的时候,北京电视台制作了一系列的专题节目来纪念他。《士兵突击》被列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决定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部优秀影视片。时至今日,接近9万人在豆瓣上为《士兵突击》打出了9.3的高分。
还记得这部电视剧初上映时,我正在高中最紧要的关头。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的政治老师说,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当时班里很少有人看过《士兵突击》,那天政治老师跟我们讲的就是许三多333个腹部绕杠的故事。

那天政治老师还讲了很多,但我都记不清了。但是那333个腹部绕杠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后来等课业不忙时,我花了一个通宵把这部电视剧追完了。还记得看完时天正好蒙蒙亮,我的心情很复杂,感动、激动、感概交织在一起,说不上是什么滋味,只觉得心里胀的紧。
再后来,再后来的我好像就把这部电视剧忘了。
大学的时候我又回看过一次,但始终觉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还是很浅薄,就像是浮在心头的一口气,越看这部电视剧这口气就越充盈,但是看完了,慢慢的这口气也就散了。
直到最近,我又开始重温这部剧。我不再一下子把他看完了,每天看一点,看的很细,看每一个情节,看每一个人的对话,但我却发现,其实不需要看的那么细,我也能理解很多很多。
我突然深刻的明白,在没有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道理始终是道理,经验始终是经验,所有的“别人说的”都是平面上的东西。但到了某一个时刻,那些平面的东西突然就都长出了脚,能钻到人心里去了。

在《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总说他是个笨人,他说他学东西慢,每换一个新环境就像死了一次一样。我想大概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比许三多还笨吧,我们总是自我良好的觉得,这世界上有笨人,而自己肯定是聪明的那一个。
但我现在发现,其实很多人比许三多还笨,包括我。这部剧上映13年后,我好像才真正地回过味来,这部电视剧里的人物好像才真正的走进我的心里。13年,这时间可太长了,所以要说学东西慢,许三多肯定是比不过我的。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部电视剧的很多经典台词。这是自然的了,《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是个神人。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数次被编剧的巧思、细思和深思震撼到无以复加。整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人物、对白都太过精彩、太过匠心独运,浅显却充满哲思,跌宕却不落俗套。虽然许三多是绝对的主角,但是又有太多独一无二的角色把这部剧填充得饱满且群星璀璨。

不过要细论起来,我认为影片的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编的更加出色,具体到情节上,就是钢七连解散,许三多加入老A以前。这之前的每一个情节和台词都编的极其牛逼,起码在我的记忆里,是没有一部剧能够与之媲美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夸张,比如大明王朝,康熙王朝等,哪个不是编的极其出色的,哪个的得分不比《士兵突击》高。但要我说,这是2种类型的电视剧,没有可比性。有一种类型的电视剧的主要工作就是还原,历史或者现实故事已经足够出色,只要能还原出来就是好的,要是能再挑出几个事件重点刻画一下,那就是足够震撼的。但《士兵突击》是一部纯虚构小说,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部虚构小说不仅有精彩的故事,而且还在这些故事里呈现出了一个人甚至是一些人的成长历程。
人生故事好编,可要展现出人的成长真的太难编了。稍有不慎,要么就用力过猛变成了鸡汤,要么就是起承转折太过生硬,让人看着突兀。可士兵突击里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成长了,而且这“道理”和“说教”一点不让人讨厌,反而引发人无限的思考,这真的是太宝贵了。在豆瓣的评论里,很多人提到了这部电视剧对自己产生的积极的影响,这就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电视剧”的意义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士兵突击》就像《阿甘正传》一样,是几乎无法超越的。
班长史今

我在看史今的时候,一直想起工作上的事情。其实在职场里的每一个人,和许三多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只是大概只有极少数人能遇到史今一样的上级。
就像是榆木疙瘩许三多都能意识到:“跟着他,准能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是的,在这里,我奉劝所有的职场人,如果能遇到史今一样的上级,那就一直跟着他/她,准能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史今第一个极其可贵的品质是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就像第一次去招兵,单独和许三多聊,许三多还没说几句,史今就发现了许三多“人好、心善、见不得别人受苦”等等的优点。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啥难的,我也看出来了。不不不,我却觉得这是最难的,人们常常根据外表或第一印象去不自觉地判断是否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很多人连让别人深入了解的资格都没有就已经被淘汰了。就算是跟许三多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爹,他的2个哥哥,又有谁去真正花时间了解许三多,去发现他的优点呢?
史今第二个极其宝贵的品质是信任和激励。当所有人说许三多不行的时候,是史今无数次地对许三多说:“你不错”、“你挺好的”、“班长相信你能行”。当许三多自我放弃,把自己关在坦克车里的至暗时刻,是史今生拉硬拽地帮他走出来。豆瓣上很多网友评论说,不喜欢许三多,因为许三多的成长是因为遇到了太多照顾他的人。但我认为史今并不是在照顾许三多。伍六一曾经说过:“班长就是要把他们这些泥巴捏成人样”,史今始终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兵的,他坚定地相信他们能行,并终将在某一天熠熠生辉。

史今第三个极其宝贵的品质是成全和牺牲。他是班长,所以把班看的比自己还重。连长高诚曾经数次评价史今:“你是我最好的班长”,但高诚没有说过:“你是我最好的兵。”高诚心里明白,兵和班长的区别,兵是单兵,而班是团队。史今就是一位极其称职的园丁,把自己的小树苗一个个哺育地茁壮成长,哪怕是最后被这些小树苗挤了自己的位置也在所不惜。

总体而言,我认为班长史今在整部剧里是一个人格上完美的人物。如果说其他人都有自己的缺点,那么史今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他人成长,所以当其他人完成一阶段的成长之后,史今这个角色就可以功成身退了。如果没有史今,就一定没有伍六一和许三多,史今是整部剧里最让人敬佩的人。这里不得不表扬下演员张译的过硬实力,把一个圣母一般的角色塑造的温暖、坚实、有血有肉。我们甚至只能在回过头分析的时候才发现:噢,原来他是天使一般的人儿啊。
班长老马

班长老马在某种程度上和班长史今是对应的2个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善良,但他们带兵的理念又是完全不同的。
班长史今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能行”,而班长老马最多说的一句词是“团结”。当许三多第一次到五班,班长老马对他说:“我对你就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团结。”此后,团结这2个字在不同的场合被班长老马反反复复地提及,这是他根深蒂固的理念。为了维护这种奇妙的平衡和团结,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己。
如果说班长史今的作用是为了帮助许三多成长,那么班长老马的人物作用就是让观众们在班长史今之前就发现,许三多具备的品质有多么的可贵。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班长老马以及五班的人就是我们以及我们身边的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有很多时候都是浑浑噩噩的,如果没有人指引,没有人管的时候,我们常常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不知道每天的时间该怎么打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所以大多时候,我们总会选择最容易的那条路,或者最不需要动脑筋的那条路以便暂时地忘却烦恼。而更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跟着身边的人,并且美名其曰为环境的力量。我们常常自我安慰道:我们不行,那是因为环境不行。
但是出了一个许三多,把这种一潭死水般的“团结”打破了。
我认为许三多在五班的一段时间是整部电视剧最有哲思的一段体现。这段故事讨论了人应该如何活着,人可以去做什么,人还可以怎么做;讨论了规则与自我救赎,讨论了“乌合之众”和“榜样的力量”,讨论了大众的排外性和盲从性,讨论了个人和团体的共生。
而最后,这种讨论以老马的顿悟作为结尾,他终于发现他一直信仰的“团结”似乎并不是那么回事儿,所以他最后和他的兵说:“别再混日子了,小心让日子把你们给混了。”
除了老马,我们也能清晰看到五班自我反思和自我意识觉醒的高光时刻。在那一刻他们意识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去修路呢?也没人不让我们去修路啊?
一直不让他们修路的,不过是他们自己。
连长高诚
对比起班长史今和班长老马,连长高诚是一个更有意思的角色设定。表面上看,连长高诚和草原五班是2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但是,极骄傲的人和极颓废的人是有着极类似的特质的,那就是他们都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这也就决定了连长高诚的人物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和班长老马以及五班是一样的。许三多用他的宝贵品质最终影响了老马,一个颓废的普通人。也许编剧觉得这还不能凸显许三多的宝贵,于是继续让他影响了一个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而这个天之骄子同样经历了从开始的时候看不起到最后被许三多感动并影响的“真香”全过程。
这次成长是铺垫已久的。在电视剧的开始几集,伍六一开玩笑地请连长高诚评价自己,高诚说:这个谁刚来部队都是别样的世界,一无所有,所以这个自尊心就变得很强啦。可是你太强,这搞不好就是要失败啊。伍六一听完以后一头雾水,高诚说:这是我爸送给我的临别赠言,我想不来也做不来,送给你了。
在电视剧的前半部分,我们能看到所谓的连长身边的红人都是和他类似的。生猛,要强,骄傲,有军人的样子。而许三多显然不是个争强好胜的人,或者说,那个时候的他,根本就没有争的资本。所以高诚不喜欢他。这是骄傲的人的通病,不喜欢不自信的人。这也是强人的通病,不喜欢挫人。而这2样,许三多都占全了。
如果说高诚曾经遇到过什么失败,那么七连解散应该算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击。他的军长父亲预测得极准,在这种情况下的高诚,就像小孩子一样撒泼、痛哭、违反纪律。

七连解散的那几集我认为是极其出彩的,尤其是七连连史的最后一天,连长高诚和代理班长许三多2个人的长时间对手戏我认为是全剧中最精彩的部分。
当高诚这个制定规则的人都无法坚守规则的时候,反观许三多的坚持就愈加难能可贵。用高诚的气话就是:你是用我要求你们的东西来羞辱我。
其实哪里是羞辱,不过是迷茫时的一记响锤。
高诚就是我们普通人在剧里的另一个化身。大家都好的时候,坚持并不是件难事儿,但要自己真遇上什么事儿,什么狗屁坚持和规则,通通得给自己让道。是啊,谁不想这么干呢。谁不是始终被放纵的念头吸引着呢。更何况是军长的儿子高诚。
但他终于用一个晚上和许三多的相处明白了:“信念这个东西真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队长袁朗

不得不说,队长袁朗的人物角色是极有魅力的。他在整部电视剧里是一个另类的存在,甚至比许三多还另类。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始终萦绕在一个兵头上的年龄的愁云,在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种约定俗成的选兵标准。
我似乎觉得,袁朗在整部剧里是最贴近编剧和导演的化身,是最重要的价值观的表达者,是最后的那一笔画龙点睛。
如果没有袁朗,我们大概只觉得钢七连就已经很好、很牛、很尖刀了,我们看不到天外有天的老A;如果没有袁朗,我们大概始终无法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选许三多而不是成才;如果没有袁朗,我们看不到齐桓,看不到吴哲,看不到一个团体中队员的多样性。如果没有袁朗,我们认为的兵只能是我们认为的样子。
但是,编剧和导演让我们看到了袁朗。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除了许三多之外,还看到了袁朗,也让我们看到了成才另一种可能的模样。
总要有一个人清晰的点出成才和许三多之间的差异,总要有一个人送他们俩再成长一点。袁朗就是这个人。
成才

这是全剧中唯一一个带点反面色彩的角色,也是网络上争议最大的角色。有多少人不喜欢成才,就有多少人为成才叫屈。
很多人说成才圆滑、世故、自私、冷漠。这没错。影片有一个细节,从一开始就把成才的人物性格交代得极其清楚。史今去成才家招兵,成才从一条长凳上站起来准备回答问题,因为他的突然起立,导致长凳另一头的小伙伴摔倒了,而成才近在咫尺,却只是微笑着斜眼瞥了一眼,脚底下纹丝不动,而稍远的班长史今却赶紧起身去扶那个摔倒的人。
也有很多人说许三多一路上有很多人的帮扶,但成才却始终只有一个人。这也没错。成才从钢七连离开以及从老A离开的时候,身边送他的人只有一个许三多。看起来成才确实没有贵人帮扶,但这却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
《士兵突击》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不是网上流传的经典台词,而是成才离开老A时说的:“我要去找我的枝枝蔓蔓了。”
日语里有个词叫做羁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羁绊。有了这种羁绊,一个人才完整、充实、有血有肉。可是成才是很少这种羁绊的,能让他有羁绊的也就一个许三多。我们能看出成才对待许三多是真心的。在新兵营时,许三多屡次犯错误,成才担心许三多要被退兵,着急着给他出主意。后来知道许三多不会被退兵了,成才躺在床上,一脸微笑地自语:“好了,三呆子,暂时不用为你操心了。”

成才对许三多是真心的,因此他只有了许三多一个朋友。纵观整部剧,除了这个片段,我确实找不出来成才对其他人真心的片段了。
就像成才自己说的:“许三多你是一棵树,而我却是一个电线杆,是我把我自己的枝枝蔓蔓坎光了。也像袁朗形容成才的:“七连只是一个你过路的地方,如果再有更好的去处,这里也只是你过路的地方。
在《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我们不断能看到关于强弱的讨论。这部电视剧不仅为我们呈现出由弱到强的变化,更加引领着我们去思考,到底什么是强。论能力,成才无疑是顶尖的,但是顶尖的能力是否就可以成为兵王呢?电视剧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不能。不仅仅是在军营,就算是在社会,一个没有脚,没有心,没有为自己经历过的人和事付出真实感情的人,也只能是一个光杆司令,一吹就倒吧。

成才离开老A后去找他的“枝枝蔓蔓”了,但我认为,这是影片略有不足的一个地方:成才的前后变化表现的并不是那么明显,我们无法深刻地感知到成才是否变了、为什么变了、到底哪里变了。在影片的最后几集,也许是篇幅的限制,观众像是被一种说教的口味强迫性地要求记忆着:成才变了,他变得跟许三多一样了。
为了强调这种变化,曾经发生在许三多身上的贵人效应也发生在了成才的身上,他作为集团军力荐的尖子再一次被推荐去了老A。这部剧对成才还是宽容的,比社会宽容。
许三多

终于写到许三多了,我们必须先理解前面的那些角色之后,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许三多。有人说许三多假、装、不接地气、看着就让人讨厌。
可不是么,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是会让其他抱团取暖的人讨厌的。
大家也许都有过这种感受,自己如果想颓一下的时候,要是身边有个人还死认真、死用功,虽然并没有直接影响到自己,但就是觉得很烦,就是有一种“自己很没用”的感觉。
在这部电视剧里,草原五班因为许三多格格不入的认真而感到烦闷。七连解散的时候,崩溃的连长高诚因为许三多依旧遵循着连队的纪律而暴走。
要说许三多最“假”的时候,那还得说是参加老A竞赛时,他不肯放弃受伤昏迷的队员,甚至数次要在明知无用的情况下还把自己省下的口粮给别人吃。说真的,看到这里,我心里都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一个“傻”字已经到了牙齿根儿迫不及待地要脱口而出了。
可是,我又想起了许三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和交代成才的人物性格一样,许三多的性格也是一早就交代了的。
许三多因为替他大哥买小黄书被他爹打,那硬条条的板子下去,大概打到了第4、5下,许三多才开始惨叫。到这里,我们其实就明白了,这孩子啊,从小就比别人慢半拍。

然后再到许三多经典的“打牌没意义”。当时我看的时候,我就纳闷,这么一个木讷的人,他是如何判断打牌没意义呢?后来编剧还是给我们解惑了,原来是他爹跟他说的,打牌没意义。
到这里,我们能看出了些什么吗?
许三多确实很笨,很多道理都不是他想明白的,而是别人告诉他的。但一旦别人告诉他,而他也真心觉得这个话是有道理的,他就去遵守、执行,且从一而终。这是许三多最宝贵的品质。
他爹告诉他:打牌没意义。
新兵连告诉他:要保持整齐的内务。
钢七连告诉他:不抛弃、不放弃
班长史今告诉他:你自己心里就开着花呢。
这些所有别人告诉他的“道理”就这么在许三多心里生了根,这些别人教会他的东西就成了他人生的准则。他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就这样长出了枝枝蔓蔓,直到把这个人变成了参天大树。
写在最后
现代社会的变化是极速的,我们每个人又自认为是聪明的人。我们总是追寻这个风口,期待下一个红利,我们相信有些知识和经验转瞬就会过时,我们相信时不我待和胜者为王。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和成才一样,一遍一遍地磨砺着自己的能力,把自己武装得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只要能登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或是牺牲别人,我们相信那个顶尖的位置本来就是留给一个人的,我们相信结果可以佐证一切,也可以压倒一切。
可我们也忘了,总有一些东西更古不变。那些不变的“道理”和“意义”会支撑着一个人不断向前,不断向上,而不被淹没在风云变幻的浪潮里。
每个人都该看看《士兵突击》,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在失意彷徨的时候。别去记那些经典的台词,只是去问:为什么是许三多。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呦!❤️
王小波先生说:不管社会怎样,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叫葵晓晓,没什么别的大本事,只会过好自己的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