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长安十二时辰》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这部剧刚看了20集左右时我就想来评论了,但是我担心后面的剧情会崩掉,所以一直坚持到看完。果然结局一出争议很大,直呼烂尾的人不少。然而我其实没有觉得结局很差,因为这个结局已经很好表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了,反倒是前面有部分剧情比较崩。下面具体说说我的看法。 在谈剧情和内涵之前,我先说说本剧的一些公认的优点,首先是服化道,专业人士能看出很多门道,也有人挑过毛病的,其实大多数观众也不懂太多,但是本剧的服化道能让懂和不懂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满满的诚意。然后是打斗,我是一个武打片爱好者,看过各种动作风格的武打片,以前那些夸张的动作戏早已让人审美疲劳,《长安》里这种写实质朴的动作戏可以成为以后的影视剧动作戏的一个路子,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最后是最打动我的一点——人物刻画,而我要说的本剧的思想主要就靠这点表现,下面我会详细从人物的刻画方面点评这部剧。 首先说全剧最恶臭的两个人,吉温和元载。看到过有人说元载最后没死很不爽,也许作者也想让他死,但是这个人是历史人物,不但没死,还当上了宰相(当然不是好官)。其次,他们其实是当时官场最能吃香的人,吉温是一条仗势欺人的狗,元载则是一条有野心的狗。这部剧的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前,而元载这种人代表了当时政治的现状,他们死不了,而且会很吃香,长此以往,动乱是迟早的事。 右相林九郎,对应历史上的李林甫。我对这段历史了解得不多,我不知道剧中的林九郎跟李林甫有多少差别,我只说剧中看到的林九郎。林九郎是本剧正派最大的敌对者,极善弄权,城府极深,而他这样的权臣竟然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皇帝不用管事,靠法令主宰万事运转,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而治应该是韩非子的主张,而不是老子的“小国寡民”。但是他的政治理想里面没有百姓,为了和太子争权,他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知道贼人要毁了长安他没有半点为百姓担忧,反倒是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开始重视这个案子,抓到何孚后他欣喜若狂,因为终于有了太子的把柄,于是即使知道还有更大的幕后主使要对长安下手他也无动于衷。我认为玩政治的人应该有两种术,权术和治国之术,前者是在政治漩涡中保住自己的手段,后者才是为官者存在的意义。很显然,右相是玩权术的顶尖高手,但是终究只能成为政客而非政治家。 再说本剧两个重要的配角崔器和姚汝能。两个人在名利和道义间的挣扎是对他们的塑造最成功的一点。刚开始我是挺讨厌这两个的,一直扮演猪队友的角色,但是他们总在对他们厌恶至极的时候又做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让我始终都没有对他们真正讨厌起来。崔器最后独战蚍蜉和姚汝能望楼传信“不退”都是本剧两大高燃场面。利和义是人生的一道难题,这二人虽然没做满分,但已经及格了。说到配角,这部剧塑造人物的成功更体现在对各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上,像靖安司的小吏安国柱,理发店的季姜父女还有丁瞳儿等都刻画得活灵活现,真正的通过小人物让人们看到长安的方方面面。 最后说最喜欢的张小敬和檀棋。 檀棋摆脱了长久以来女主角只能当男主的衬托的局面,有智商有能力,但是身份比较特殊,是等级很低的“奴”。女婢的身份让她多次受到姚汝能和甘守诚的轻蔑,但是出身是奴就真的是奴吗?檀棋的人格比轻蔑她的任何人都高贵,尤其是吉温这种走狗根本没有资格看不起檀棋,在我看来,吉温才是真正低贱到骨子里的奴(因为太恶心这种人,忍不住多骂两句)。在元载差点将他活埋的时候插入了一段檀棋的内心戏,“我不是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内心的愤慨和不甘心溢出屏幕。最后她不用再跟着李必,进宫找自己守护长安的路了。 对我来说主角张小敬的刻画反而是一个遗憾。在前面二十多集中张小敬无疑是剧中最有魅力的角色,能力出众智商高,狠辣毒绝亦正亦邪,尤其是找葛老要情报杀小乙的那场戏更是全剧名场面,颠覆了观众以往对正派角色的认知。然而从跟萧规见面之后开始,也是我个人觉得剧情崩坏的地方,首先是张小敬战斗力下降了,揪出幕后主使徐宾他几乎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反而是徐宾自己出来的,这跟悬疑剧的普遍套路不一样。 其次这段剧情对他的人设也有很大影响。一部剧想要通过主角传递某种价值观,就应该重视主角的魅力,让观众自己觉得主角做的是对的。以前看过一些影视剧把主角塑造得很单薄,表达思想全靠喊口号,反而是反派很有魅力,说出一些非主流又很现实的道理(像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导致最后反派的人气反而很高,人们甚至觉得反派做的才是合理的。刚开始的张小敬是有足够的魅力的,他守护长安有能够说服人的理由,很朴实接地气——我就是想看着长安的人每天都乐呵呵的,这个理由还让同为普通百姓的我们感到亲切,可以说他查案是为百姓查案的,当了解到这件事可能只是右相和太子之间的政治斗争时瞬间不想管了。但是后面不管发生了什么,不管看到了长安多黑暗的一面,张小敬都没有太多的内心挣扎,只靠着一句“我是一个兵,兵就是保护别人的”,似乎又有了那种喊口号的感觉。加上后面的他俨然一个好好先生了,之前立住的“狠辣毒绝五尊阎罗”的形象也没了,实在是一个遗憾。可能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后面剧情的原因之一吧。 这部剧个性鲜明的人物很多,徐宾,何监,圣人,李必等都能聊上一聊,篇幅所限,就不多说了。 接下来可以说说如今被人诟病最多的两点,剧情拖沓和烂尾。我认为所谓的剧情拖沓是相对于前面快节奏的部分而言的,后面多了不少回忆杀和支线情节,除了张小敬关于第八团的回忆重复太多没把握好度,其他的情节都有其作用。这部剧的剧情有很多条矛盾冲突的线交织在一起,第八团的冤屈,闻无忌的死,右相和太子的争斗,这些矛盾冲突在幕后主使的安排下在一个点爆发,有太多东西要交代。还有加进去的这些让人物更加立体,比如出现过的崔器对崔六郎的回忆,可以让人理解崔器为何对升迁那么执着。观众可能更爱看紧张刺激的破案,所以说这些拖沓也没毛病,但是我不认为是注水。注水是为了加长剧集而加入对剧情毫无帮助的东西,像之前《破冰行动》中加入不必要的感情戏,还有《人民的名义》中毛毛虫之类的那些人,连导演都承认这本来是想特意迎合观众的口味,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而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回忆杀和支线剧情我理解为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至于结局,如果非要我说差在哪里,那就是真相没有让张小敬亲自揭开,没有起到主角的作用。其他的我没有觉得太差,最后点出的主题就是——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坚守本心,也就是信仰。长安在剧中就是承载众人信仰的存在,张小敬李必檀棋最后都选择用自己的方式继续守护长安,历史告诉我们,安史之乱就快来了。
总体来说这部剧还是优点远远大于缺点,只是感觉导演极力想提高剧情的文学性,使得后面略显拖沓,作为悬疑片在剧情的精彩程度造成减分。 最后再多说一句,徐宾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物,可惜作为幕后主谋,最后竟然是被王韫秀这种三流人物射杀的,真让我替他感到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