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坐地铁的美国古惑仔,比开豪车的陈浩南更潮更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帮派林立,犯罪猖獗,不同帮派之间,常常为争抢地盘大打出手。
这天夜晚,纽约地下教父塞勒斯举办了一场集会,邀请全市每个帮派派出9人,到凡科特兰公园商议停战。
并号召大家联合起来,从政府手中取得管辖权。

会上,塞勒斯慷慨陈词,一名小混混却偷偷朝他开了一枪,并栽赃给了在场的战士帮成员。

一位极有威望的老大听闻这个消息,怒火中烧,传令全城围剿战士帮,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就这样,美国70年代的经典暴力片开始了:《战士帮》

战士帮来自布鲁克林区科尼岛,距离凡科特兰公园好几十公里,此刻被围剿,最佳策略是先回大本营。
可他们知道,全纽约的地铁站肯定埋伏了打手,坐地铁无异于送死,于是他们决定:走回去。
夜幕下的纽约,战士帮开始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他们被光头党的混混开着车撵。

被野狐帮的小子索要通关文牒,否则挨刀子。

被棒球帮的怪人拿球棍围殴。

被辣妹党的姑娘骗进小黑屋,差点被团灭。

跟背带裤帮的流氓在厕所里打群架。

期间,战士帮的战斗长斯旺还结识了一个女孩,上演了一出铁汉柔情。

终于,第二天清晨,伤痕累累的战士帮回到了科尼岛,与杀害塞勒斯的小混混一决生死,并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战士帮》上映于1979年,没有明星,没有大场面,作为一部暴力片,它的动作戏今天看来也不够精彩。
可就是这部不起眼的片,当年以35000美元的成本,换来2250万美元票房。
还引发了多起现实中的暴力事件,造成数人伤亡,逼得电影公司撤掉了所有广告。
尽管如此,它却被媒体誉为“青少年必看电影”,名列“50部最好的cult片”,并衍生出玩具、漫画等产品。


制作《侠盗猎车手》的游戏公司Rockstar,还在2005年做过一款《战士帮》游戏,其街头格斗的风格很像《如龙》,是Rockstar唯一一款电影改编游戏。

片中还有经典的一幕,杀害塞勒斯的小混混手指上插了三个玻璃瓶,敲得叮叮咚咚,用挑衅语气唱“战士帮,出来玩(come out and play)”。

后来成了美国音乐圈的重要灵感来源,被许多歌手和沙雕网友引用效仿。


可以说,《战士帮》用极低的成本,造就了一个流行文化经典。
正如影评人所言,它的成功,在于它浪漫化了美国的帮派文化。
这种浪漫首先在视觉上。
片中湿漉漉的街道、地铁里的涂鸦,让纽约看起来空旷、肮脏又危机四伏,是理想中的罪恶之城。



此外,帮派成员出场,全部统一着装,因为文化不同,衣服也是形态各异,伴随着强劲的配乐,像一场时装秀。









所以用今天的眼光看,《战士帮》还是一部70年代美国街头时尚参考,这群小混混都是酷炫潮人。
当然,视觉只是浪漫化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它的情节套用了希腊神话。
战士帮穿越纽约街头,与混混们厮斗,正如神话英雄穿越不同险境,迎战巨人、怪兽、海妖一样。
因此,在这个故事里,战士帮不再是简单的地痞流氓,而是代表勇气和信念的现代神话英雄。
这也是它饱受争议的地方:美化暴力,将帮派成员塑造成英雄。
这种争议《古惑仔》也经历过。
它们都曾让本国少年热血沸腾,争相效仿。
不同的是,《古惑仔》的底色,是中国传统侠义精神和普通人对成功的渴望。
一句话,喜欢陈浩南讲义气,兄弟多,有钱嚣张。

而《战士帮》的底色,是社会底层人的艰辛生活。
70年代美国帮派的形成,与经济萧条、移民涌入有关,底层年轻人没出路,才加入帮派,说白了都是穷人。
片中有一个场景,四个正经家庭的孩子,在地铁里打量脏兮兮的战士帮成员。



女孩有点害羞,想整理头发,却被战斗长斯旺阻止了。

这是两个阶级间的较劲,从这一幕,我看见了黑帮的本质。
哪有什么叱咤风云?哪有泡不完的妞和砍不完的烂仔?
真正的黑帮是生存,是刀尖上奔跑,是枪口下过活,是泥泞里摸爬滚打。
年轻时渴望仗剑江湖,我会管《古惑仔》叫“浪漫主义”。
而现在,不经意露出现实底色的《战士帮》,才是我内心极致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