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罗马”的并非总代表同一种“伟大”

一、爱 《罗马》——ROMA,倒过来就是西班牙语AMOR——爱。 导演的私人回忆呈现为两个不同阶级、种族的女人的故事: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佣人,一个被丈夫背叛、一个遭情人抛弃,然而互相支撑着,顶过了各自生活中的滔天巨浪,终于胜似一家人。关于爱的预言,当然是这部电影最浅显的层面——导演致敬了抚养自己的女佣、致敬了坚强而独立的母亲。这样的女性形象未必有多么惊天动地,然而面对她们付出的“爱”的力量,我们的那份敬意,在“罗马”一词带来的联想面前,亦可毫不逊色。 二、性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男性角色竟然如此不堪。片中的男人们除了撒谎、背叛还在干什么呢?他们只会开车时抽烟玩音乐,在女人面前全裸耍棍,趁女人心情不好时妄想占便宜,做虚假的政治宣传,镇压游行的学生,拿枪对着前女友吓得对方破了羊水,还有——不断抱怨踩到了狗屎。 无论作为情人还是丈夫,作为医生还是作为总统,他们在影片中都像狗屎一样糟糕透顶,谁踩着谁倒霉。 三、象征性 而狗屎同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飞机、汽车、宇航员一样,都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出轨的父亲回家、离家都会踩到它——不代表财运,而代表他对家庭的看法:天天都要面对的厌烦。它也是隐含的阶级区隔的一种象征:女主人因为丈夫的背叛而迁怒女佣,责备她总是清理不干净,而她每天都要为此不断收拾、冲刷地面——因为老家的土地都被征服强制征用了,她只好进城谋生做女佣。她意外怀孕后生怕被雇主抛弃,只能用自己的勤劳忠诚来换口饭吃,她何尝不在过着狗一样的生活?只是她足够幸运,遇到了一个好主人。 狗不仅可以表征人物,同时也承载着阶级对立的意义。女主人一家去乡下,白人亲戚家的狗被怀疑是被那些穷人、土著杀死的。死狗的头被做成标本挂在墙上做纪念,女佣若有所思看一直着它们,直到另一只狗舔她的手。 四、革命隐喻 一边是高速发展的经济、繁华的城市、举办奥运会、富裕白人在悠闲打猎,一边是失地的印第安人、污水遍地的贫民窟、抗议而被镇压的学生,流产的革命像女佣生出的死婴——它不是权贵政客与中产阶级能接受的,正如她一开始就不想生下孩子。 相比对爱的呈现,导演对革命的呈现受制于他的镜头语言,让人感到他态度的含混不清,这正是隐喻的特征。那些在故事背景中零散出现的线索,究竟能否顺理成章汇聚成那场革命的高潮场景,也让人无法轻下断言。至于是批判导演的意识形态局限(比如没有正面呈现革命表明对革命感到隔膜),还是赞扬导演具有揭示现实残酷的冷静(比如应该革命的女佣反而对此麻木),要看观者自己的立场。 五、固定的镜头 克制而细致的镜头——特别是格外有内涵的固定镜头,为影片赋予了一种安静的气质。哪怕在故事的高潮,情感最爆发的时刻,镜头也始终稳固、冷静。 影片的开始寂然无声,只有分不清俯视平视的砖块,之后有水漫过,传来擦地声,不断重复,水中倒影缓缓而过的飞机,镜头始终不变。 影片的结尾与开头形成呼应与对照,这次镜头固定的不是庭院的地板而是庭院的上空,在长达五分钟的静止画画中,似乎只缓缓飞过了一架飞机,画外音时有时无并不嘈杂,那是鸟鸣、犬吠和孩子的喧闹声,倒更加显出一份让人平和的安静。 导演最终意欲传达的,或许并非故事、寓意、思想,而是情绪、情感、情境。 六、多余的小尾巴 散文化的外衣下,叙事非常正统,完全符合普通的心理期待。所以,从叙事、故事层面,这绝不是一部有多少突破的电影。 不会游泳的女佣迎着海浪去救女主人的孩子,主仆在海边相拥而泣,这是叙事的顶峰,但也是毫无意外的顶峰。所以,它的格局似乎也没有想象中那样大。 是不是因为能够满足高等知识阶层期待的好片子太少,所以高等知识阶层也在有意兜售“好=深刻=晦涩”的套路?一旦在叙事层面并不晦涩,又会带来“你们其实没有看懂”的傲慢? 在有限的观影时间内,观众所能知觉、理解、共鸣的信息相当有限。对于以细节和韵味见长的电影来说,导演如何把最想传达的东西,以自己最擅长或最能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理想中的观众,始终是一场前途未卜的冒险。此时,巧妙地运用类型片的模式来引导观众的期待,无疑等同于买了保险。 也许没必要简单比较,但,如果塔可夫斯基《镜子》算地道的艺术片,《罗马》则更像是一部普通的剧情片——的确制作得更精致细腻,但真的不必过分拔高或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