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三秒反转大戏 看完只想说:厉害!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影片根据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前苏联男篮战胜拥有36年不败记录的美国队取得决赛胜利的故事。

时间追溯到一年之前(1971年),加兰任临危授命担任苏联男篮的主教练,他在记者会上发表声明: 明年就是慕尼黑奥运会,我们要打败美国队。

一时,全场哗然,他又幽默的补了一句:美国早晚要输的,输给我们不算丢人。 记者会结束之后,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排山倒海般的压力。最先反对他的是篮协官员,因为这一言论将有政治野心的官员们也推到了风口浪尖,到时一旦失败,他们极有可能为此失去职位。

应与他并肩战斗的球员们,此时不仅彼此间矛盾冲突严重,也没有任何目标和想法,时不时抱怨薪资水平太低。
而妻子觉得他的行为会影响到儿子出国手术治疗的计划。
加兰任没有退缩,他迎难而上,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他要求球员们严格按照他的方法进行训练,找到他们各自的特长,因材施教,同时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个人竞技水平。
在进行多场友谊赛并取得胜利之后,他没有固步自封,吹嘘自己的功劳。而是坚持要求前往美国,和美国的大学生球队进行友谊赛,如所有人料想的那样,球员们带着心魔,球队接二连三输掉比赛,而加兰任一点也不在意,不责怪球员,反倒说球队赢了,因为每一场比赛他都仔细观察,去研究对策,进而改变球队的战术,不仅是在赛场上向对手学习,比赛之外的细节也不放过,比如美国队员的伤病处理方法等。

经过一场又一场比赛,后来,队伍逆转局势,反败为胜,也越来越有自信心在奥运赛场战胜美国队。

很快,到了奥运比赛前夕。 严苛的训练和比赛学习之后,球队的整体实力已经提升不少,但是赛场外还有诸多危机情况存在。
他一手提拔的球员亚历山大别洛夫患上了罕见的心脏病,被医生宣判活不过一年,比赛时随时有可能倒地不起,于是加兰任不顾妻子的反对拿出给儿子治病的钱救治加洛夫。
中锋伊万有深度近视,一上球场就恍恍惚惚,他掏钱买了违禁品隐形眼镜帮助伊万。

格鲁吉亚的球员临近比赛时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他带领球队一起参加。
与他有隔阂的队长保劳斯卡斯,想抓住机会叛逃祖国,有关部门调查情况时加兰任信誓旦旦的说保劳斯卡斯是团队的重要一员。
还有面对政治、体制等客观因素影响训练和比赛时,他力争最有利的条件。

层出不穷的问题他没有难倒他,直到奥运会男篮决赛前,慕尼黑发生了一起针对以色列球员的恐怖袭击事件。
这时,长久支持他的好友兼上司莫塞伊夫临阵退缩,将借着抗议恐怖袭击的名义宣布苏联男篮退赛,他气得大骂莫塞伊夫是个混蛋,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对于其他人来说只是退出一场比赛,但球员和他,这一年,是付出了生命代价,只为战胜美国队。 迫于压力他只能选择接受,而他的队员们站出来了,一年多时间相处,队员们早就被富有人情味的他打动了,愿意在他的带领下为国家而战,为自己而战,
没有人,除了我们的教练,相信我们能赢也能打。——谢尔盖
商量好之后,他们去找莫塞伊夫。

最后时刻,莫塞伊夫还是选择了好朋友,冒着被降职的风险宣布苏联继续比赛。 这样,就有了1972年那场载入史册的经典比赛。这支不被看好的,饱受奚落嘲笑的苏联队,坚持下来了,上演了三秒绝杀的奇迹。

苏联男篮的教练与球员也用这场传奇的比赛告诉大家何谓强者。强者向来是无所畏惧,坚持到底,迎难而上的。 除了故事令人感动和称赞,这部影片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叙事打破了常规的逆境崛起方法,一开场,《绝杀慕尼黑》就进入了点燃情绪的快节奏。组队、比赛、训练、友谊赛,参加奥运会,情节一个扣着一个,毫不拖沓,再加入反派屡屡制造阻碍的情节,以至一部电影就像一场真正的篮球比赛一样,分数一上一下,悬着的心不到最后一秒都不敢放下,给观影者带来了最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