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晓说》


不知不觉中,《晓说》已走过了七个年头,并于今年5月刚刚划上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七年来,我已经习惯了每个周末,有《晓说》的陪伴,这样的日子,温暖而惬意。不知以后还有没有机会,重温旧梦?

《晓说》曾与大家有过短暂的告别,从优酷转战爱奇艺,又从爱奇艺回归优酷,其间都有一段空白的时光。当然会有些许惆怅,但心里明白,在不久的将来,还会相见。《晓说》第二季最后一期的标题 “高晓松致谢观众,期待再见”,《晓松奇谈》(《晓说》的原班人马,在爱奇艺上打造的节目,是《晓说》的延续。)的最后一期标题 “世界很小,后会有期”,都已明示。 这一次却大不相同,也许是真正的告别了。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有时,见好就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听说高晓松其人,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创作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恋恋风尘》等一批优秀的校园歌曲,掀起了校园民谣流行的热潮。古人云:“少年得志大不幸。”,此言不虚。年少时,如此轻易地成功,一举成名天下知,内心有所膨胀,也是难免的。

那时,我眼中的高晓松,只是一个恃才傲物、玩世不恭的音乐人,加上部分北京人说话所特有的贫和满不在乎,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

2011年5月,高晓松因酒驾入狱6个月,成为轰动全国的事件,也是当年酒驾入罪宣传最好的反面教材。更加深了他在我心中的负面印象。 2012年3月,出狱不久的高晓松,接受优酷的邀请,合作出品为其量身打造的脱口秀节目。高晓松最初为该节目起的名字是“闲得蛋疼”,这还是比较符合他的语言风格的。但这样的名字很难登大雅之堂,后来还是其好友韩寒为节目定了名——《晓说》。“晓说”的含义有三层:一、有清晨蓬勃之意;二、世界之大,世事纷繁复杂,无穷无尽,这里算是个开始或是冰山一角,有作者谦虚的意味;三、作者名字中有"晓"字,讲述的是作者对大千世界世事万物的感观。

《晓说》的第一期,即是揭密他所熟悉的奥斯卡金像奖的游戏规则。这个话题很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加上他诙谐幽默的讲述方式,整期节目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的。让我开始对《晓说》以后的节目有了一份期待。

从此,高晓松开始在《晓说》中畅谈历史、文学、音乐、电影、体育等纷繁复杂的话题,展现了他广博的知识面和过人的口才。其中,谈论几个国家和地区历史及现状的系列节目,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如“晓说看美国”、“ 八一八欧罗巴”、“ 东瀛日本”、“ 莽莽俄罗斯”等,以独特的视角,娓娓道来,让我们对这些国家及其国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也正是在这样的讲述中,我对高晓松本人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他仍是那样的大大咧咧,不修边幅,但在不经意间展现出的知识分子的情怀,令我深感意外,也深受感动。这一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十分稀缺的,更显得弥足珍贵。

《晓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高晓松一个人手持折扇,面对镜头神聊,想要吸引人们长时间的关注,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可他却做到了。让我不由得想起中学课文《口技》中衬托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那句话:“一人、一桌、一椅、一扇 、一抚尺而已。”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晓说》也不能例外。只是希望此次筵席散后,高晓松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盛宴,与更多的人分享。
别了,《晓说》!
来自北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