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方索卡隆的罗马,我的罗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关于《罗马》,想说的和能说的太多了,在寻找一个最好串联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后,我也无法说服自己抛弃掉众多记忆点中的哪一些,而选取其中“重点”,所以就会有下文,在可能散乱的点与点中,记录下一些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和我的《罗马》。
一、主题
从创作者卡隆本人出发,这是一部关于“记忆”的私人影像(“我不关心讲述故事,只关心记忆”),从背景看则是对时代的墨西哥的还原,写有革命的史诗,而故事传达的又是女性和生活的力量。这些都是观看《罗马》的角度,在众多角度上都存在着意义,正是所有伟大作品的特征之一。而于我而言,所有的故事(内容)和影像(形式),最终还是都指向了“人类”和“生命”,卡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为人类和他们作为生命以及对它的态度,留下了一些记录,用属于我们的情感的模式。这种确信来自《人类之子》和《地心引力》,他一直在试着这样做,他总是成功地讲出了生命“渺小但又伟大”的本质。不同的是,无论是《人类之子》的末世还是《地心引力》的太空,它本身还是从“全体”出发的,尽管也都以个人的角度讲述,但《罗马》,一部私人家书,他确依然拍出了“生命”这个最共性的主题,这就是艺术的高处和《罗马》的成就了。
二、表达
我开始想说《罗马》做得像那类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了,后来才明白过来,是在艺术的功能上一致了,卡隆把电影技巧当作了语言和媒介去讲述故事,是纯粹电影的表达,是电影中的电影。想到这一点是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Cleo走上高高的阳台,摄影机却停到低处,我们没有看见那个高处的世界,我们只看到一架飞过天空的飞机,就像整部电影里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那样,但角色走上去了,这是故事末尾角色的变化,是剧本学的范畴,以前通过情节实现,但卡隆用影像去做了。有了这一点认识我们再回头去看开头争议纷纷的拖地场景,水中倒映出的飞机,众人走到着火的树林前派对,海浪一遍遍冲击上Cleo的身体,包括卡隆设计的回环结构和精心构建的空间,这些通过具体的摄影技巧呈现出来,全部充当了卡隆的叙事的一部分,多么振奋人心啊。接下来,我将把具体的摄影技巧、空间构建与结构都分列成点。
三、空间
“我关注的是空间、材质,我相信通过这些元素的交织就能传达故事……一种电影的叙事。”卡隆说。在电影搭建的无数个具体空间里,绝不会被忽视的当然是主人公们的房子,那条总是落满狗屎的停车窄道。这个空间被一扇铁门封闭起来,门外就是一条“展览”的街道:用来呈现发生在墨西哥外面世界的事情,是去往别处的通道(Sofia丈夫的离去,一家人的几次不同目的的出游)。封闭是也是一个关键的特点,Cleo作为佣人,阶级上从始至终的隔离(直到海滩那出戏),女人的“孤身一人”,无法产出的生命,封闭一直是角色发展的主要阻力。而那条车道上,展示了三次不同的停车,几场送别与重逢:Sophia的丈夫最先精心倒了数次,然后Sophia烦躁绝望地把车送进去,最后换了小车后轻松地长驱直入。我们不如说车道承担起了展示角色心理变化的身份。类似的例子还有太多,包括那条通向地下另一场派对的楼梯,房间内部的结构(家庭餐和偷听),我就不具体说明了。空间设计在电影制作中的地位,我一直隐隐感到,卡隆让我确认了。
四、结构
在剧本写作的结构上,卡隆没有耍花样,十分平稳的顺序推进,但首尾仍然有一个小巧美丽的互文,形成了一个必要的回环,我想说说的就是这个。电影最开始,一切都没有铺展开的时候,我们就率先看到了地板上的水以及随后的罗马社区,隐隐听到一串笛声。在剧情发展结束后,Cleo和Sophia作为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变化成长演变,海浪冲了上来,我们又看到了“水”,另外在电影中间“水”也被反复使用,“飞机”也一样(甚至在海鲜店的桌子上也有一架模型),最后我们也都又一次看到了。然后乐队带着同样的乐曲和节奏从门前马路上走过,我们看见了那个吹笛人。
五、摄影
摄影始终是卡隆电影里为人称赞的部分,人们说着长镜的难度和场面调度的控制,但在我看来,卡隆影片中对摄影的使用,最值得夸赞的,是他对其的态度,每一个摄影上的技巧都发挥着明显的实际功能,以至于没有任何摄影知识储备的我也能确切地感受到那些摄影技巧和镜头移动方式的使用,可能这就是拿捏吧。《罗马》里我最先注意到的镜头移动,是在拍摄房间时,从楼上到楼下,摄影机追随着Cleo,进行平稳恒速的逆时针移动,不断旋转,展现了房间的全貌和Cleo工作的一部分,追着她一盏盏熄灭了灯。还有一处是天台上,装死的小儿子躺到在石台上,固定机位,只看到Cleo的下半身,直到她躺倒下来,交谈过后,镜头缓缓抬起,给出其他天台,一个全貌。宏观上,几乎所有的镜头都保持着一个合理的角度和距离,克制地旁观,回忆的模样。在表现群像、社会景象以及暴动场景时,卡隆又立马展现他能拍好莱坞的复杂场景处理能力。几次奔跑的跟随移动也让人印象深刻。更专业的部分涉及到色彩和光线的处理, “我想要一种自然、柔和且没有纹理的光线”卡隆说,据说每一部分的光影都经过了区块划分再仔细雕刻。技术层面还完成了对长镜的模拟以及CG的辅助功能。我觉得这也是视觉盛宴。
六、电影,太空,卡隆的私货
Cleo和舞棍男看电影的镜头出现时,惊得我一震,那个黑暗的广阔世界的画面,我很久以前就在别处看到过,那时还不知道来自《罗马》,把它珍藏了许久,此时这个两层影院的嵌套也是卡隆送给观众的礼物吧,我眼前的阶梯座位和人头向着荧幕中的伸展去,我眼前发光的荧幕照亮彼处的荧幕。还有《蓝烟火》,我正好看到过一篇报告写卡隆的五佳片单,全是太空片,其中就有《蓝烟火》,这次只有影片的画面,静静的太空,69年的电影,像穿越了一样。另外还有一个穿着宇航服的男孩走过森林,是卡隆自己吧。
七、一些细节和其他感动
这里可能仅是枚举了,为那些反复又浮现在脑海中的影像和其中隐隐的与生命回响的画面:人们在森林里开枪,着火时端着高脚杯走过的女人,取下头套唱歌的男人,围圈跳舞,突然落石的婴儿房,念不全Cleo名字时的外婆,决意拿起酒又被突然撞倒的Cleo,念叨着自己的前世身像是塞林格写出来的男孩。这些画面有的静默,有的在静默中突起又回落,人的情绪在中间漫漫流淌,爱与恨,绝望和希望,闭上双眼为它们祷告,这也是卡隆和他的《罗马》最最让我感动的了,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的《罗马》。
出了电影院得疯跑回教室,脑袋里嗡嗡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