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的影评 (10)

把噗 2018-12-16 18:10:44

在中国,语言也没能幸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语言是唯一幸存之物。” 看俄罗斯电影《多甫拉托夫》,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 时间是1971年,列宁格勒的街头。 布罗茨基对多甫拉托夫说了这句话。 两位作家后来移民到美国,在异国他乡名声鹊起。 我们总是惊异于俄罗斯文学短短几百年创造的成就:“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  (展开)
Настя 2018-03-04 21:17:52

讲故事的人

“文学的失意者” 提前十分钟赶去看早场公映,排队等待空前漫长。由于票已售罄,身旁有好些焦急又失落的爷爷奶奶。偌大放映厅上下两层座无虚席,当灯光暗下片名显现,全场肃静,像迎接一场期待已久的仪式。 谢尔盖·多甫拉托夫于中国读者或许是全然陌生的名字,对于20世纪俄罗...  (展开)
CosmoCandy 2018-11-27 17:00:50

关于极权主义的记忆:世界在下沉,他们在狂欢。

(本文首发「奇遇电影」)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有一部来自俄罗斯的传记片十分引人瞩目,来自三年前凭借《电子云层下》入围柏林主竞赛的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这位关注和擅长政治性题材的导演,带来了一部涉及前苏联历史的新作《多甫拉托夫》,一个关于个人如何与时代对...  (展开)
Fleurs.哼哼 2021-02-28 16:05:39

小感

如果从宏观角度把阿列克谢耶维奇也归类为俄国文学的话,加上高尔基,屠格涅夫,契诃夫,也算读过几本。 无论是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文学就像其国土一样“著作等身”。 文学巨擘也是层出不穷。 如果说托翁和陀翁一直是不敢触及的彼岸是因为其历史凝炼的恢宏,那...  (展开)
音墙展开 2019-07-07 23:57:48

《多甫拉托夫》截图和台词

“我很早就放弃了‘美’这个理念,艺术是美的,不追求美,没有人会创造艺术,但美不是终点,它是诱饵。” “没有美,我们无法超越美,但席勒说过,所有发现美的人终将意识到,在美之后,是真。真是什么?你无法用理性来定义它,但你可以感受它。” ——切利比达克 正文数不能少...  (展开)
葵かりん 2019-12-31 23:16:14

私人看片笔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 (2018) 在1971年11月头六天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摄影机镜头带我们跟随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Sergei Donatovich Dovlatov)游走在苏联文艺分子和他们的生活中。那种感觉,踏雪,堕雾,如梦,闻得到烟酒气,还有不服气。 经历过赫鲁晓夫(N...  (展开)
ruyine 2020-05-04 23:26:25

并不是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多甫拉托夫是个作家。但是他进不了作家协会,也没法发表作品。必须要有报社肯采用他的作品,他才有可能进作家协会。在此之前他只能当一个报社记者,每天写一些荒唐的主流报道。但是他又写不了这些东西,只能靠装疯卖傻度日。报社上司质问他,为什么你总是写一些阴阳怪气的东西...  (展开)
Chihyang Chang 2019-03-11 10:42:21

多甫拉托夫(Довлатов,2018)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多甫拉托夫(Довлатов,2018)一片,台灣翻譯「文字慾」採「文字獄」諧音,該片描述一名菁英的堅持,絕不委屈意志,也不出賣良心。流亡的知識份子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題材,中西古今陷入文字獄中的菁英,不乏民智未開時被視作危言聳聽惑眾者,或在教會、各樣政體(包...  (展开)
机智的M4 2019-03-02 16:37:56

无标题

多甫拉托夫。 电影即将结束,我先简单说下感受 1.文艺青年的悲哀不在于他的命运、情感、挫折、理想……悲哀与这些这些统统都没关系。关键的问题是他知道的还不够多,看到的还不够广。 2.切莫让名词物化你的思维,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  (展开)
罗宾汉 2018-12-19 23:37:20

情节编排的反高潮设计令节奏感变差

无独有偶,这部作品与戛纳上大放异彩的《盛夏》一样都瞄准了前苏联70、80年代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毫不掩饰地刻画出前苏联政府压制文化、禁锢思想与自由表达的极权政策,也由此表现出俄罗斯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坚决立场态度。相比起用MV手法还原地下摇...  (展开)

订阅多甫拉托夫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