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妈妈的影评 (42)

把噗 2015-12-18 09:43:46

“总有一天,你会理解你妈妈”

母亲慢慢地下到水池,还没有排净的积水没过了她的脚踝。她四处走动,开始掏出电话,她抬头看了看天。我们疑惑她是在接受讯号,给女儿打电话。之前,女儿的电话就一直打不通。也许,泳池那边信号会强一些,没准就成功了。但很快,这个假设就该抛弃了。她没费多少力气接通电话,...  (展开)
salamander 2015-04-27 11:25:09

让人置身于异国,却有熟悉的感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写实,细腻,温暖。社会的全景投射在一个巴西上流家庭及其佣人的日常生活中。贫富差距,肤色差距,对于社会,文化,加之于人的各种枷锁和不平等只能长叹,但是生活中还是有点滴的温暖,小男主人与家佣vahl之间比母子更亲密的关系,女主人对vahl辞去工作时候发自内心的理解,最...  (展开)
Echiwu 2016-03-16 21:22:38

吃白食者

对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好评价的,主要想吐槽一下这个价值观… 其实我觉得做不做女佣只是个人的工作和选择,雇主并没有欠她们的,雇主已经付你工资了,为什么还要供你吃穿用度?我反而觉得这是雇主一家人的友善。其实女主人除了礼物的事情对她们都很友善,礼物没有记住是谁送的的确...  (展开)
雪后林中有鹿 2016-03-17 11:11:58

解开镣铐跳舞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一向喜欢这种“温和”地表现冲突的电影,亲情、阶级、雇佣关系、年长与年轻一代的观念冲突、自我与教养,全部以一种平和而有趣的方式展现。 影片中瓦尔三次摆弄那套黑白相间的咖啡杯。第一次,瓦尔感激女主人让女儿住在家里,精心为她挑选了这套咖啡杯作为礼物。女主人收下...  (展开)
e 2019-06-22 13:31:09

为什么这部电影比《罗马》好?

在巴西生活过一些年头,从充斥德国意大利后裔的南部小镇到满是印第安人的亚马逊雨林,基本都走了一遍。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 比起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罗马》,这部电影显然更能反映拉美阶层分化的情况。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阿隆索·卡隆出身显贵,无法超越自身...  (展开)
kiki204629 2016-03-11 16:47:52

『生活有裂缝,阳光才能晒进来。』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说到巴西你会想到什么?是足球还是热辣的桑巴?那说到巴西电影你又会想到那些好电影呢?我想到的是两部老电影《中央车站》《上帝之城》和一部动画电影《男孩与世界》。无意在B站看了这样一部巴西电影《第二个妈妈》,大感这部绝对是会容易被忽视的好电影,故作推荐。 记得曾经...  (展开)
7级残废 2021-01-29 01:50:42

没有平等的世界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影片中来自于日常的细节之丰富令人乍舌。处处显露着阶级的隔阂却也有着跨越阶级的情感。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与儿子最亲近的是中年女佣,因为从小带到大,儿子会和女佣一起睡,难过时会与女佣拥抱寻求慰藉,眼神里满是浓于血的爱意。而面对生母时则是冷淡态度,连拥抱都是勉强...  (展开)
momo 2017-07-13 21:19:53

泪如雨下

巴西——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曲、绿茵场上的挥汗如雨、奔放不羁的南美风情。我们透过《中央车站》得以窥见一个温情脉脉的巴西,《上帝之城》则袒露出一个愤世嫉俗的巴西。这个神奇的国度,时而活力四射时而温暖内敛,文化的多样性让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越发焕发出它勃勃的生机。 “...  (展开)
波克大王 2016-10-01 00:34:04

白开水的消解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别有洞天 这部电影的剧情已经不仅仅用有趣来形容了,在带着巴西特色的鼓点声却更现代的片尾曲中,一点点彰显出导演的意味。 不禁让我联想到陶渊明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和“初极狭”及那之后的“豁然开朗”。 结尾大概也是全篇唯一一个拉近主人公的镜头,伴随着她的微笑...  (展开)
墨涅涅 2016-03-17 19:41:23

第二个妈妈:母爱的尴尬与伟大

巴西——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曲、绿茵场上的挥汗如雨、奔放不羁的南美风情。我们透过《中央车站》得以窥见一个温情脉脉的巴西,《上帝之城》则袒露出一个愤世嫉俗的巴西。这个神奇的国度,时而活力四射时而温暖内敛,文化的多样性让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越发焕发出它勃勃的...  (展开)
vendome 2024-04-28 19:39:54

完全可以以电视剧的形式呈现

虽是巴西电影,但其实基本都是室内场景,没有外景,而且这个故事本身放诸四海皆可,哪一个国家里发生都是合理的。因为阶级随时随地存在。 穷人和富人的阶级分野越来越清晰,但又不可避免地相互接触碰撞, 想起埃亚勒 普雷斯写了一本《脏活:必要工作的道德伤害》,揭露的是不平...  (展开)
薄雾微光 2020-02-02 13:28:54

《第二个妈妈》不好当

生性开朗的瓦尔拿出黑白咖啡套装壶杯,得意地对女儿杰西卡说这是我从芭芭拉夫人那偷来的。女儿笑着说你怎么能这样。瓦尔不无炫耀地摸着杯子说这黑白色就像你的性格。这套崭新的物件当然不是瓦尔偷来的。这是她送给主人芭芭拉夫人的生日礼物,却不被女主人当回事,打入了“冷宫...  (展开)
我爱洛阳 2020-03-29 20:39:22

沟通的重要

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两位妈妈的表演的特别赞。剧情就跟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相似,都是社会发展中普遍的矛盾,很细腻,而且结局是那么燃。瓦尔在泳池里打电话给杰西卡,而后是对女主人说要辞职,为了她的女儿,她做个合格的妈妈。做了十多年女佣的瓦尔在这一刻既修复了母女关系...  (展开)
林墨 2018-05-20 15:34:43

在一起,才是最长情的示爱

母亲要隐藏多少无奈才会和孩子分离? 母亲要有多少内疚因为和孩子的分离? 这部剧让我想到一首唐诗: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瓦片。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瓦尔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只能守着主人的儿子法埃尔长大,却和女儿十年不见,这份母爱的压抑与内疚有多么纠缠这个善亮勤...  (展开)
ฅ^._.^ฅ 2024-05-15 14:48:32

打结的生活 打结的爱

观影过程中体会非常非常复杂的电影,情绪与不同的人共振,然后纠缠地打成结。我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对与好了,我理解芭芭拉夫人先天而来的阶级差异感,理解瓦尔的自我受限与竭力表达,理解杰西卡的痛楚和反抗。难道我是老鼠吗?难道在经济特权下想以同等状态被对待就是错吗?我同...  (展开)
09250 2023-01-01 22:14:29

平庸的女儿在中国的平行世界

我就是保姆的女儿。 三十多年前,我妈妈高考失利,没考上大学,外公没钱供她复读,于是她只能离开贫困得一无所有的西部,去了北京打工。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成为了住家保姆,这第一份工作后面成为了她十几年的工作,也让她从北京地安门的空后大院跟随雇主来到了上海康平路,最终...  (展开)
豆友228081765 2020-12-09 20:55:16

所有的妈妈都是伟大的,无论是第几个

妈妈为了养育女儿,可以独自去打工,但无论受多少委屈,无论付出多久,母亲对孩子的爱都不会丝毫减少。母亲在做住家家政中,对待雇主的儿子也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这更加体现出母亲的博爱。当我们看到女儿与母亲住在一起后发生矛盾时,以为母亲会因此痛苦,但母亲做出的决...  (展开)
野离离 2018-10-14 19:16:12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前段时间看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因为在医院抱错了孩子,以至于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原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集因此而有了不断深入的接触。 其中的焦点聚集还是在两个孩子身上,原本属于琉晴的丰裕的家庭物质条件以及更好的教育机会被给了庆多。而原本...  (展开)
张文娟 2018-08-15 15:45:59

靠自己的双手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瓦儿在芭芭拉家干了13年的保姆,与一手带大的主家的儿子法比诺俩人感情很好,自己的聪明漂亮女儿因为高考要与母亲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女儿缺少教养和基本的礼貌,与母亲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影片刻画的很是细腻,就是平常家庭的冲突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主仆...  (展开)
AliciaWang 2017-12-28 01:23:21

“礼貌”常是掩饰不尊重的假面具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本片一方面通过富人家庭和保姆以及保姆女儿之间的相处,表现人之间的平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上班女性让别人带孩子,由此产生了孩子和“第二个母亲”(实际抚养人)比和亲生母亲更亲的问题,这篇评论主要对第一条进行讨论。 女性导演拍摄手法很细腻,视角选取很不错。以母亲的角度...  (展开)
<前页 1 2 3 后页> (共42条)

订阅第二个妈妈的影评